李丹鈺
摘要:福田繁雄是日本的一位設計師,是當代“世界三大平面設計師”之一。在平面設計這一領域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的設計作品令人印象深刻。第一次欣賞福田繁雄的作品,是很難透徹理解作品中的深層含義的。因此筆者以福田繁雄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系列作品為例,用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來分析其作品表達的內在意義。
關鍵詞: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福田繁雄作品;圖形意義
中圖分類號:J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01-00-03
福田繁雄先生的作品圖形語言簡潔詼諧,形象生動含義深刻,給人一種幽默、風趣的視覺愉悅感。福田繁雄先生在設計方面有著非常卓越的成就,他對現代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被西方設計界評為了“平面設計教父”。一提到矛盾空間、異質同構、圖底關系運用就會想到福田繁雄,他是三大理論的開拓者。他的作品總是能帶給人視覺上的強烈沖擊力,但初次欣賞他作品的人多半不能真正理解他所表達的內在含義。因此,筆者嘗試以福田繁雄的系列作品為例,用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原理來分析福田繁雄先生的作品,試圖解釋福田繁雄先生的設計作品想要傳達的內在意義。[1]
一、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概述
圖像學一詞是由圖像志演變而來的,圖像志是希臘語的圖像,在古希臘是專指對圖像的精鑒。圖像的文化內涵意義深遠。潘諾夫斯基是美國德裔猶太著名藝術史學家,在他出版的《圖像學研究》一書中,他對“圖像學”“圖像志”這兩個詞概念的內涵做了明確說明,并且詳細地介紹了圖像學方法的運用。在此書中,潘諾夫斯基將圖像學分了三個層次:前圖像志描述、圖像志分析、圖像學解釋。對象以第一性或自然為母體,就是視覺上所能識別的現象層,這是第一個部分的解釋;需要一些經驗來發現和傳達藝術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意義,這是第二個部分的解釋;需要在已經了解作品意義的基礎上,把它放到當時所處的文化背景下,剖析藝術家是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發揮創造力將這些因素凝聚在其中,這是最后一個部分的解釋。圖像志是圖像學的基石,最早是西方的一種藝術研究方法,后來被引進我國。這種方法的解釋是: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來欣賞藝術作品,藝術家的創作經歷被欣賞者了解以后,觀者就可以能夠更好地去理解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因此來得到廣泛的應用。[2]
筆者從圖像學的三個方面出發,探索福田繁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系列作品背后潛藏的含義。
二、從圖像學的角度分析福田繁雄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系列作品
福田繁雄先生是1932年在日本東京出生的。他的每件作品都會流露出他自身的創作魅力。他的"福田式"的設計作品廣為流傳,在許多書籍中都有記載或者案例分析。
(一)前圖像志描述
筆者從福田繁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系列海報作品的構圖、色彩、線條等方面分析。筆者認為表層東西構成了母題描述的對象,這是屬于“前圖像志描述”階段。先不去考慮他的作品的內在含義,《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系列海報作品,入眼的都是很醒目的以“貝多芬”為主體物的人物形象。福田繁雄以貝多芬的頭像作為基本的形態,遠距離欣賞這些作品,可以輕松辨別出海報中的人物形象。一目了然視覺沖擊力很強。其次,海報的色彩主要以黑白為主,它脫離了常見的鮮艷色彩,增加了一種黑色幽默的趣味性。黑色給人一種穩重的感覺,它是所有顏色的精粹提煉;白色給人純凈簡潔的感覺,它是一種不含雜質的顏色,簡單大氣。黑色和白色描繪出了一個清澈平和又極具視覺張力的世界。“黑與白不是顏色—它們是哲學”[3]好的海報應該簡單、強烈,黑白海報或者海報中的黑白色彩的表現了這樣的設計精神。黑色和白色在錯綜復雜的色彩中顯現出深邃的意境。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系列海報上,概括的線條顯得十分簡潔精準,運用剪影概括了貝多芬的形象,這不同于其他藝術家作品中具象的人物運用。此作品沒有刻意的勾勒主體物的邊緣外形,對人物的發部進行元素的置換,對置換的形象合理把握,使得畫面不會有錯亂感。我們細細地觀察海報中人物的發部,可以很容易發現它有許多不同圖形元素組成。有音符元素、鳥元素、馬元素等,這些形態各異的元素都被福田繁雄運用到他的一系列海報中,這些元素不但體現了設計師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而且豐富了海報主題的內涵,充滿十足的趣味性。
(二)圖像志分析
在前圖像志里,筆者沒有提及作品背后隱藏的含義,只是直觀地分析了作品表面的東西。在第二個部分,也就是“圖像志”階段,筆者試圖分析福田繁雄先生這樣創作的原因,并且探尋他想要傳達出的作品內在意義。在這個層次上就需要分析設計師的表現手法了。福田繁雄先生對同構圖形的運用和表現是他設計的獨特之處。只有正確地理解福田繁雄所創作出來的特殊形象,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設計作品表達的深層意義。我們可以看到福田繁雄先生的許多作品里,大部分都運用了同構圖形。通俗地解釋即選擇一個基本圖形,在原有外形不變的基礎上,設計師進行有創意地構思創作,置換元素創作出新的視覺形象。據筆者了解日本漫畫非常盛行福田繁雄就一直想成為一名漫畫家,但是條件不允許學校里沒有這個專業,所以他選擇了設計專業。漫畫也是一種藝術形式,它是一種手繪出來得簡單并且夸張的圖畫。它的創作方法也有許多,比如變形、比喻、象征、暗示、影射。通過這些方法創造出來的畫面,可以達到一種諷刺的效果。福田繁雄的設計作品具有漫畫的幽默性,就是因為他將漫畫中的精神和他個人的天賦融入設計領域。大學畢業以后福田繁雄先生開始在設計界嶄露頭角,他創出多種創作發展的方向和表現手法。《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系列海報的畫面主觀比喻較強,通過荒誕、夸張的手法呈現出作品的主題意義,把表面上看起來毫無關聯的圖形通過重疊、綜合和交錯等方式的運用,表現出福田繁雄自身對漫畫創作的情感。1967年在美國紐約IBM畫廊,35歲的福田繁雄先生第一次舉辦了他的個人展覽。隨后他的作品在全世界各個地方廣為展出,并且獲得了很多項大獎。我們都知道美術包括的類別有很多,福田繁雄先生也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他的創作包括書籍裝幀設計、海報設計、雕塑藝術、插圖、標志設計、建筑壁畫等各種專業領域。在這些領域里他的創意靈感都被發揮到極致,因此他的作品會給人難以忘懷的視覺美感。使福田繁雄先生名聲大作的是他設計的海報,他獨到的設計理念新穎的設計手法是他的標簽,這使得他成為最具特點的平面設計師之一。福田繁雄先生總是不斷打破常規突破創新,融會貫通各種創意。福田繁雄先生想象力的飛躍和他的匠心都一一呈現在做品當中。他的設計作品看似荒唐,但是都有一種理性的秩序感和連續性。
福田繁雄先生將傳統與現代結合得非常好,他不僅熟知日本的傳統,也掌握現代設計的心理學。 他的作品不但緊扣主題、充滿想象力,而且簡潔富有幽默感和趣味性。福田繁雄先生曾經指出:“設計中不能有多余”。中國傳統美學講究“點到為止”“恰到好處”,他的理念就與中國傳統的美學有一些相似之處。我們就是要學習這些大師,解讀他們的設計。[4]
(三)圖像學解釋
第三個層次是對于作品“意義的重構”,這是在第一個層次和第二個層次之上分析的,也就是設計師選擇這個主題的原因,以及表現這個主題所用的形式。
通過對福田繁雄先生的了解,筆者發現在他成長成人的這個重要時期與他自身的發展也有一定的關系。當時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這時候的日本確立了天皇制并且迅速擴張軍備、發動侵略戰爭,制定了一系列侵略政策。因此,對外侵略國內就沒有戰亂食物就不緊缺,生活就會比較舒心。福田繁雄,生于1932年。假如說1945年是新舊日本分離的一年,那么福田繁雄先生那一代的設計師,便注定成了日本轉型期極其重要的一代。盡管在日本,有許多優秀的設計師,但福田繁雄確是開創一代先河的設計師,他將對漫畫的熱愛轉移到設計中,無論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系列作品還是其他作品,每一處都傳達出幽默詼諧感,他的作品總是能牢牢地吸引人們全部的注意力。[5]
福田繁雄先生說:“設計中不能有多余”。正是這種對設計的高度執念,導致了福田繁雄對于設計的嚴謹和細致,他用極簡的構圖創造出無限深遠的內涵。福田繁雄先生用了19年的時間,每年創作一幅以貝多芬頭像為主的海報,一共19幅。每一幅作品,都運用了置換的手法。置換不僅僅是表層所看到的元素置換,它是整個畫面的靈魂,這種置換是一種補充和陪襯,達到一些宣傳的效果。人們本身對貝多芬人物形象就非常的熟悉,福田繁雄先生用幽默化的手法加入自身對貝多芬音樂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讓觀者又一次與熟知的名人見面。他把我們平淡生活中人們常見的景象用類似漫畫的形式傳播給大家,充滿無盡的趣味,讓人們從他的作品中去感受幽默和樂趣。簡約之美是福田繁雄先生作品的典型特征。他在不斷嘗試和探索中棄舊圖新,創造出屬于他自己的又一鮮明的特征。福田繁雄以簡練的線或者面構成視覺矛盾的平面空間,這種設計思路其實已經是超越了平面。[6]
三、結語
欣賞或者鑒賞藝術作品不僅要從表層入手分析我們看到了什么,我們還可以運用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的原理,從藝術作品的表面去挖掘藝術作品背后所蘊含的內在意義。但是我們并不能只是機械地運用圖像學,需要理論結合實際去分析。不論是單個作品解讀,還是系列作品解讀都適合用圖像學來分析,因為同一個作者的一系列作品中特有的表現手法不斷出現,這可以讓我們更加準確地抓住了隱藏在作品背后的含義,同時也可以提高我們的鑒賞能力。[7]
參考文獻:
[1]安佳.日本設計師福田繁雄海報作品的美學探析[D].內蒙古大學,2008.
[2]劉燕泉.論當代海報設計的藝術化趨向[D].蘇州大學,2010.
[3]何見平.黑格曼和他的學生們[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4]周瑩.福田繁雄平面設計作品風格簡論[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4):69-71.
[5]徐鍵.廣告中的幽默表達[J].新聞界,2006(02):109-110.
[6]胡胡艷霞.福田繁雄海報的視錯覺圖形表現語言探析[D].北京交通大學,2012.
[7]游佳.福田繁雄招貼設計方法研究[J].設計,2015(1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