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洋
摘要:酒店裝飾助力于酒店發展,酒店裝飾的目的是優化酒店環境,為顧客提供良好的服務模式,提升酒店產業營業額度。新時代背景下,酒店發展過程中,重視裝飾設計,突顯酒店裝飾藝術設計模式,實現酒店現代化發展趨勢,并且以裝飾藝術設計模式促進酒店走可持續發展路徑。對此,分析現代酒店裝飾藝術設計的發展方向,論述現代酒店裝飾藝術設計的原則,提出現代酒店裝飾藝術設計的策略。
關鍵詞:現代酒店;裝飾;藝術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01-00-03
一、引言
酒店裝飾藝術設計模式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設計模式,通過酒店裝飾藝術設計模式,能夠充分的體現酒店文化魅力,為顧客提供良好的服務環境,增強顧客酒店體驗度,以此提升酒店經濟、管理、運行、營銷等效度。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酒店企業在信息技術的作用下,內部結構模式發生了改變,而以酒店裝飾良好的設計模式,打造現代化酒店環境氛圍,能夠助力于酒店的進一步發展,進而推進酒店產業的現代化進程。
二、現代酒店裝飾藝術設計的發展方向
(一)以人為本藝術設計模式
在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將裝飾設計模式與現代化酒店發展方向融合,重視新的藝術設計理念的融入,彰顯酒店服務于人、服務于個體的良好發展夙愿。在現代化酒店發展歷程中,以人為本思想理念,得到顧客的關注與重視。通過以人為本思想理念融入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立足于人、重視于人、關注于人,根據個體的審美視角研究裝飾設計模式,為裝飾藝術設計提供源源不斷的設計靈感,突顯酒店裝飾藝術設計的現代化模式。同時,在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融入以人為本思想理念,從工程學視角充分,根據顧客物質及精神兩方面的需要,借助環境學、建筑學、美學、心理學、藝術學等多學科的實踐研究成果,打造別具一格的酒店裝飾藝術作品,以此增強顧客入住及鑒賞滿意度。因此,在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以現代化設計理念的以人為本作為裝飾藝術設計元素,進而彰顯酒店裝飾藝術設計價值。[1]
(二)藝術性與先進性融合藝術設計模式
新形勢下,信息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雙向發展、進步趨勢,使各個產業發展了新的變化,酒店產業也不例外,不僅推進酒店經營、管理、營銷等模式的改變,更使酒店裝飾藝術設計模式進行有效的更新。例如:在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所需要的設計理念、方法以及材料等元素,都向信息化方向發展。在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設計者更多的是運用現代化設計理念,促進裝飾藝術設計,同時酒店裝飾藝術品通過先進技術的運用,也提升自身鑒賞性、功能性。但酒店裝飾藝術設計模式作為一門藝術設計模式,在裝飾藝術設計中,不僅要融入先進性思維理念、技能等,更要彰顯裝飾藝術設計作品的藝術性。因此,針對現代化酒店裝飾藝術發展趨勢,以裝飾藝術的藝術性與先進性融合為發展方向,從而提升酒店裝飾藝術設計價值。[2]
(三)綠色環保藝術設計模式
我黨十九大會議中提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這一思想理念的提出,繼承、延續了以往會議提議,再一次將環境保護納入我國整體發展戰略中。由此可見,我國在發展歷程中重視生態建設,致力于實現人與自然共發展模式。而酒店產業作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輔助力量,其裝飾藝術設計模式,應踐行黨中央政策方針,響應環境保護思想理念,推進裝飾藝術設計綠色環保設計模式。在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以環境保護思想理念為導向,實現裝飾藝術設計原理、模式的綠色化,并且將這種設計理念延續到后期施工中,使其選材等模式彰顯綠色環保價值。進而促進酒店全面化發展。
三、現代酒店裝飾藝術設計的原則
(一)文化性
在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需要以酒店實際運營、管理模式為契機,設計能夠體現酒店風格的裝飾藝術作品,進而突顯酒店裝飾藝術設計的別具一格。而在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融入文化性,使裝飾藝術設計的作品映射酒店文化,能夠實現酒店裝飾藝術作品與酒店共繁榮模式。與此同時,將以文化為導向,能夠突破以往酒店裝飾藝術設計模式同質形式模式,彰顯裝飾藝術設計的特色化,促進酒店全面發展。此外,將文化融入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能夠為現代化酒店裝飾藝術設計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意元素。例如:在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設計者能夠運用的文化元素多元,包含酒店自身獨有的文化、酒店所處于的地域文化以及具有中國色彩的優秀文化,將這些文化融入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達到良好的酒店裝飾藝術設計模式。因此,在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遵從文化性原則,以文化元素為導向,彰顯現代化酒店產業的裝飾藝術設計魅力。[3]
(二)內外設計銜接性
在現代化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應該遵從內外部設計銜接性,不僅重視酒店內部設計模式,更要推進酒店內外部設計模式、元素等信息的融合性,成為藝術作品,以此供顧客鑒賞、欣賞,達到酒店良好的營銷、銷售效度。酒店裝飾藝術設計模式好比一個藝術作品的設計模式,藝術作品的設計需要重視內外設計兼顧模式,給予個體提供良好的視覺盛宴,進而彰顯作品內在的藝術情感、情懷。同理,酒店裝飾藝術設計模式也是如此,需要在設計中兼顧內外設計模式,使酒店外部設計與內部設計融合,滿足顧客對酒店服務的多元化需要,從而提升酒店裝飾藝術設計層次。
(三)時代性
酒店裝飾藝術作為一門藝術形式,需彰顯一定的時代性,將具有時代性的創作元素、創意思想、設計模式等融入其中,以此突顯現代化酒店裝飾藝術設計效度。時代性的每一個時代需要具有的特征,是藝術作品自身魅力的所在,通過觀賞藝術作品,能夠知曉其中多元化信息,諸如作品生成年代、時代顧客審美情懷等。同時,一些好的酒店裝飾藝術作品設計模式,通過設計、選材等作用效度,能夠進行繼承、延續,甚至10幾年及100年以及更長時間,這也能夠突顯酒店在發展歷程中自身信用、價值等,使顧客向往、追求,彰顯酒店裝飾藝術作品設計的內涵。因此,在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遵從時代性原則,以時代性原則為契機,將現代化元素等融入代其中,以此為設計者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4]
四、現代酒店裝飾藝術設計的策略
(一)突顯酒店裝飾藝術特色
現代化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應避免同質化酒店裝飾藝術作品的生成,立足于酒店實際經營管理模式,挖掘其中的特色,將這些特色元素作為酒店裝飾藝術設計的創意思想,以此促進酒店裝飾藝術設計。在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在突顯酒店裝飾藝術設計特色中,以文化元素作為其媒介。首先,以酒店自身文化為導向,每一個酒店產業都有自身發展史,具有自身文化模式,以酒店文化作為酒店裝飾藝術設計元素,能夠彰顯別具一格的酒店裝飾藝術設計模式。因酒店文化是自身獨有的,以文化為元素,能夠突顯酒店裝飾藝術設計特色。其次,在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以現代化文化為導向,彰顯酒店裝飾藝術設計現代性。例如:在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以現代化發展為基礎,根據當代人審美觀念、地域文化特點、地域未來發展趨勢等,將這種元素融入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以此突顯酒現代化店裝飾藝術設計特色性。
(二)重視酒店軟實力設計
在現代化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其設計模式需要彰顯酒店裝飾軟功能效度,提升酒店裝飾藝術性能,滿足酒店發展精神、功能、管理等需要。在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設計的范圍包含休閑、住宿、客房、會議等場地設計,在這些設計中,根據顧客對事物的運用效度,進行進一步設計,增強酒店軟實力設計價值。首先,在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重視噪音、隔音軟實力設計模式,以此為媒介,有效的運用環保性材料,提升酒店服務功能。其次,在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重視空氣適度的控制,加強現代化技術的運用,為顧客入住等需要提供良好的室內環境。再次,在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重視氣味、觸覺等功能設計,給予顧客營造聽覺、視覺、嗅覺環境,以此提升酒店裝飾藝術設計層次。[5]
(三)關注創新元素的融入
在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中,應重視創新,以創新元素,為設計者通過創意思想,進而提升酒店裝飾藝術價值,推進酒店現代化發展歷程。首先,身為酒店裝飾藝術設計者,應具有創新思維能力,應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在以往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作品基礎上進行創新,融入以人為本思想理念,根據顧客需要,實現酒店裝飾藝術作品的創新。其次,酒店裝飾藝術設計者,重視先進信息技術的運用,以網絡平臺、數據平臺為導向,重視先進技術為酒店裝飾藝術設計帶來的良好效度,關注網絡信息數據對設計者帶來的設計創意等,以此促進酒店裝飾藝術設計者作品的進一步創新。例如:酒店裝飾藝術設計者借助網絡平臺,能夠獲取相關的信息,包含文化信息、酒店發展信息以及其他酒店裝飾藝術作品信息等,這些都能夠為酒店裝飾藝術設計者創新設計提供指導性建議。同時,酒店裝飾藝術設計者借助網絡平臺,可以將自身設計作品傳遞到互聯網平臺中,通過相關業內人士的鑒賞,提出寶貴意見,通過自身再次修改,能夠彰顯酒店裝飾藝術設計價值。總之,現代化酒店發展需要裝飾藝術設計模式的創新,加強酒店裝飾藝術設計的培育,加強酒店裝飾藝術作品設計,推進酒店全面發展。
五、結語
研究現代酒店裝飾藝術設計十分重要,不僅是酒店裝飾藝術創意發展的需要,也是酒店產業走可持續發展路徑的需要,更是酒店產業向現代化發展進程的需要。因此,在酒店發展歷程中,重視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以酒店裝飾藝術設計作品,推進酒店現代化發展歷程,實現酒店裝飾藝術創新模式,進而促進酒店產業走可持續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裴永輝.現代酒店裝飾中軟裝飾設計理念的應用研究[J].四川水泥,2019(09):86.
[2]邱海東,駱楨榮,王裕軍.特色酒店設計之“七性論”——對當代特色酒店設計發展的規律性研究[J].設計,2019,32(14):108-111.
[3]張榮.連鎖住宿酒店的室內設計——以金山如家酒店為例[J].建材與裝飾,2019(18):71-72.
[4]陸慧潔.新中式風格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以麗江鉑爾曼度假酒店為例[J].住宅與房地產,2019(04):28-29.
[5]張望舒,徐偉,劉祎,王健,邵舒,毛恒之.酒店家具單體對酒店整體空間的塑造——以京都世紀酒店和名古屋JR門樓酒店為例[J].家具,2018,39(05):40-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