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關鍵詞:河南方言;角色塑造
所謂方言,指的是區別于標準語的某一地區的語言,實為“地方語言”,又稱“白話”“土話”。我國地域遼闊,漢語的方言眾多。方言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社會、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因素。每種方言都代表著當地獨具風格的民俗、文化等特征,是漢語在不同地域發展的產物。
生活中,普遍存在方言的運用。與人交流為了表現幽默感、個性感,我們會使用方言。在許多影視劇、話劇等作品中,方言的運用不僅使角色更有表現力,也更體現了方言的魅力。
例如:2004年,美國動畫片《貓和老鼠》一下子冒出了河南、陜西、東北、上海等多種方言版本,在網絡上爆紅。接著,更多的文藝作品開始出現各種方言的版本,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方言熱”。
運用方言要力求準確。在影視作品中,往往要求方言不僅要準確,而且要讓觀眾聽不出是在模仿某一方言。拿河南方言來說,在影視劇、話劇、小品等作品中的運用也是相當普遍,并且對角色的塑造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
電影語言是一種直接訴諸觀眾的視聽感官、以直觀的具體的鮮明的形象傳達含義的藝術語言,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電影《失戀三十三天》中,“傍款”女李可有著一口標準的“臺灣腔”,其男友介紹道“我的女朋友普通話說得很好,大家都聽不出來她是河南人。”當黃小仙兒無意激怒到她時,暴怒的李可脫口罵到“黃小仙,你個鱉孫!”地道的河南方言與之前嗲氣的“臺灣腔”形成鮮明對比,讓人大跌眼鏡。僅僅兩個字“鱉孫”,不僅使李可這個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鮮明,更讓觀眾在觀看作品時有了強烈的生活共鳴。
河南方言在許多影視劇中都有所運用,對塑造人物形象和活化劇情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它天然的草根氣息,使得它擁有標準語難以比擬的親和力。尤其是在塑造淳樸、善良、憨厚的人物形象時,更讓人有一種特別的親近感。
河南方言屬于北方方言,主要流行于河南及河南周邊地區。所謂“言為心聲”,河南人的性格特點,在河南方言上一覽無余。河南人耿直爽快,因此聲大、音高、瓷實、咬字重,擲地有聲,鏗鏘有力,快人快語,不拐彎抹角。在塑造人物時,表現力很強,能將人物性格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讓人過目不忘。
電視劇《我是特種兵2》中,操著一口河南方言的炊事班班長一出場便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當他見到新兵李二牛時,問下屬:“這個兵中不中,我看中!”眾人跟著一起喊:“中!”。就這么一句話讓人立刻感受到他的直爽與平易近人。“中”這個字是河南方言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個字,表達的是“行”的意思,可又比“行”更能強調語氣,“中”字一出口能讓人瞬間體會到河南人豪爽自信的個性特點。這種極具地方特色的語言的運用,使觀眾對這位可愛的炊事班班長的好感油然而生。方言賦予了這位老班長特有的個性和特點,讓人一聽便記住了他。
人物語言是進行角色塑造時的一種重要手段,方言的運用使得塑造的人物更加真實、更加鮮明。一部好的影視作品,會在人物語言上下功夫、進行深入研究,會根據角色的生活背景和劇本風格等來確定演繹的方式方法。
綜合許多優秀的方言影視作品來看,方言的運用優勢有二:地域性強,一個地方的方言能充分體現這個地方的特色,從而增強人物的獨特性;更為流暢、更為質樸地表達了人物的情感。方言是給“二度創作”增色的有效工具,可以成為一部作品的亮點。但也不能用得過于“泛濫”“給得太多了”觀眾容易審美疲勞。
當然,舞臺上的方言也不是純粹的方言,它要以普通話為基礎,讓更多的人能聽懂。例如話劇《分手大師》,其中多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都是用方言塑造出來的,但又不是純粹的方言。唐大師和楊大師便是運用了河南方言,他們的出場笑料百出,河南方言的運用更是讓人覺得親切,“得勁!”“弄啥嘞?”等方言使人物更加真實。尤其唐大師的“想想你穿著白色長裙,坐在后海的咖啡廳里……”那一大段獨白,運用河南方言描繪得惟妙惟肖,很有代入感。河南方言的設計符合唐大師的“草根氣”,并且為之后劇情的發展做了鋪墊。整部話劇,多種方言的運用使得劇本增色不少,令人回味無窮。
但,我們不能一味地說運用方言就是好的。作品中濫用方言,容易使觀眾對作品的認識產生一種無形的局限。適當的方言運用能為角色增資添彩,但過多的運用、過多的依賴方言,只會適得其反。
因此,“如何恰如其分地運用方言”是表演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的課題,而且對于方言的使用也要有針對性、要合理,不要作為一個噱頭、一個外部包裝而濫用方言這種表演技巧。方言用得好是畫龍點睛,反之則是畫蛇添足。
綜上所述,帶有河南地區文化特點的河南方言,無論是在塑造人物性格,還是增強作品的喜劇功效上,都表現出了獨特的魅力。演員要想運用好方言,最重要的還是平時要多積累、多學習、多留心,真正做個“有心人”。
參考文獻
[1]梁伯龍,李月.戲劇表演基礎[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版;
[2]齊士龍.電影戲劇中的表演藝術[M].中國電影出版社,2014年版;
[3]陳軍.怎樣欣賞話劇的藝術性[J].財政監督,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