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商其杰 羅丹 詹少凡
關鍵詞:抗疫精神;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基金項目:天津市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2020)年度課題:中醫藥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雙向融合在人才培養中的探索與實踐 課題編號:2020-4170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并組織召開全面推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視頻會議,推進思政課程體系建設,構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指導各高校要從深入挖掘抗疫斗爭這一“富礦”[1]弘揚抗疫精神,加強后疫情課程思政的建設。如何理解和認識“抗疫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對當前疫情防控中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領青年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
落實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明確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根本問題[2]。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3]當前,新冠病毒全球肆虐,給人類社會帶來一場巨大災難。抗疫是一場特殊的戰斗,戰斗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堅定的信心。培養能夠擔當起服務人民和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高校承擔著的重要責任,在這一特殊時期和特殊條件下,堅持立德樹人、強化政治引領、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既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也是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立德樹人長效機制的有利契機。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實踐。“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全民抗疫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一次大考驗,內涵豐富的“抗疫精神”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又一座精神豐碑,展現了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展現了萬眾一心、使命擔當的民族精神,展現了生命至上、健康為本的為民情懷,展現了直面困難、愈挫愈奮的拼搏精神,以及求實創新、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等,極大豐富了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涵,是富有新時代特征的最生動、最硬核的愛國主義教材。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應當深入研究“抗疫精神”所蘊含的價值意蘊,推進抗疫價值觀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教材,融入“十大”育人體系,同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有機結合,全面完善“三全育人”格局,構建新時代大學校園文化,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實效性。
抗擊疫情是“立德樹人”的具體實踐。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加劇蔓延,廣大師生是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疫情既是教育的背景,也是教育的資源,學好用好抗疫這本“生動教材”,挖掘“抗疫精神”的育人元素,讓精神豐碑輝映新時代,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神動力和信念支撐,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時代之責。疫情常態化背景下,一方面要堅決貫徹“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切實保障學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另一方面在這場疫情危機防控中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時將疫情防控的生動實踐轉化為鮮活課堂,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擔當奉獻意識,踐行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
“抗疫精神”是“立德樹人”的生動教材。對教育而言,常態化的疫情防控形勢既是危機也是機遇,是對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新的任務、新的要求、新的課題。高校要學好用好抗疫這本“生動教材”,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教育事業發展,充分發揮抗疫精神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深化理論研究,深入挖掘“抗疫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聯系,對中國人民抗擊疫情所展現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進行理論概括和提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索“抗疫思政課”育人模式,創新教育形式,豐富教育載體,將“抗疫精神”镕鑄成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底色。
深化課程體育建設。發揮思政課程在立德樹人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解決好思想課程與課程思政及生活實踐相脫節的問題。在疫情防控形勢下,深入挖掘各行業、各領域在抗疫斗爭中鮮活的事例作為教學素材引入課程,將價值觀教育融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等人才培養全過程,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做新時代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
推動文化育人建設。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在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充分展現出這種文化的內在生命力和當代價值。高校要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彰顯文化育人特色,提升文化育人內涵。引導青年扎根中國大地了解世情國情民情,從國內外抗擊疫情的實踐對比中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強社會責任感,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等,鼓勵學生正確應對人生的各種挑戰,充分認識理想實現過程的艱難復雜,辯證對待人生及社會矛盾,樹立正確的苦樂觀、得失觀、榮辱觀、生死觀,激發廣大青年學生腳踏實地干事創業,堅定理想信念努力成為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
發揮網絡育人作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合力。疫情防控背景下,“停課不停學”,各高校依托互聯網平臺開展課堂教學和遠程管理,做好網絡育人突顯其重要性。一是要搭建網絡育人平臺,包括課程平臺,要做好網課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實施;管理平臺,發揮學業導師-輔導員-班級主網格化的管理模式;學生自我管理平臺,發揮學生黨團組織、學生會、社團等育人作用,強化學生自我管理,培養自學能力,保障“停課不停學、網絡育人不掉線”。發揮全體教師在網絡環境下的思想引導作用,加強學生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二是發揮網絡宣傳教育作用,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QQ群等加強國內外抗擊疫情的客觀報導,弘揚抗疫精神和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特別是在面對各種輿論挑戰時高要依托網絡平臺,穩固師生思想站位、掌握網絡輿論導向、加強信息資源共享,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發揮實踐育人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防疫,是戰場,也是課堂。經歷和體驗是最好的教育,經歷這次全民抗疫,將對青年學生成長產生重大影響。在抗疫戰場上,廣大青年學生擔當奉獻,留下了拼搏奮斗的印記,展現出新時代中國青年學生的青春風貌和優良作風。高校要把共同抗擊疫情斗爭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實踐,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作用,將專業所學與抗擊疫情等社會實踐結合起來,開展防疫情志愿服務、弘揚“抗疫精神”主題教育活動等具體的實踐,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注重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增強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弘揚新時代勞動精神,引導青年學生堅定“四個自信”,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接好新時代賦予的接力棒,讓青春之我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朱紅英.后疫情課程思政講好“抗疫精神”的三個維度[N]. 湖南日報,2020-07-09(005).
[2]蔣艷.新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建構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9.
[3]孫在麗.新時代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9.
[3] [顧文明,翟迎朝.利用抗“疫”鮮活教材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領[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03):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