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洪敏
關鍵詞:義務教育;城鄉差異;區域差異
我國基礎教育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教育經費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2016年我國教育經費占GDP比例為4.22%,我國已經連續5年教育經費占GDP比例超過4%。2016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首次突破2萬億元,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國財政教育經費占GDP比重和發達國家來說仍然處于較低水平,直到2012年才實現了這個目標4%的目標,然而4%是世界衡量各國教育投入水平的最低標準。
從基礎教育經費投入總額來看,一直處于逐步增長狀態,尤其是2006年我國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基礎教育經費更是大幅增長,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義務教育財政教育經費投入是7794.97億元,是2000年該金額的6倍。就義務教育占教育經費總額來看,比例近年來有所下降,教育經費在分配上的安排存在一定的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義務教育經費的不足。
隨著我國政府對教育日漸重視,我國基礎教育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出現了校舍面積大于城鎮學生的校舍面積,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的校舍建筑質量就不存在差距了。我國城鄉義務教育在師資力量以及教學資源等方面還是存在很大差距。
城鄉小學教育差異
師資力量差異。由表中我們可以看到,鄉村小學校數最多,這是由于鄉村地面較廣,不像城鎮學生居住比較密集,難以集中,所以校舍較多,但是我們可以從校均教師數量看出,城區為56.17,鎮區為41.5,而鄉村僅為17,城區是鄉村的3倍多,鎮區則是2倍多;在專任教師中,鄉村教師人數最少,城區次之,鎮區教師人數最多;在2016年度的教師調整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鄉村教師缺乏的情況跟下,依然減少了近4萬的鄉村教師,城區教師增加82924人,鎮區增加60887人;從學前受教育率看,城區鎮區和鄉村都在95%以上。

辦學條件差異。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學校的基礎設施教學設備有一定的關系。從表中我么可以看到,體育器材、音樂器材、美術器材以及理科實驗器材城區、鎮區以及鄉村,大致可以分為三檔,城區90%以上的優秀區,鎮區80%以上的良好區,鄉村70%以上的較差區;校園網校數占比也可以分為你那三個檔次,三檔的級距要更大,城區鎮區鄉村差距更加明顯;差異最大的要數計算機了,城區的學校平均計算機達到130.58臺,鎮區71.46臺,鄉村的學校平均計算機數量只有25.99臺,城區是鄉村的5.2倍,鎮區也是鄉村的2.74倍。從教學設備校平均值也可以看出城鎮和鄉村的差異。


我國城鄉教育資源分配表現為典型的二元結構,城區的教育資源明顯優于鄉村,鎮區則屬于二者的過渡區。
師資力量差異。鄉村學生數量少,一部分是因為隨父母外出成為務工子女,在城市讀書,一部分則因為鄉村教育質量較差選擇去城鎮讀書;在專任教師中,鄉村教師人數最少,城區次之,鎮區教師人數最多;從外語老師占教師比重我們可以得出,鄉村教師師資單一,語文數學以外的老師嚴重缺乏,學生難以培養廣泛的興趣進行全面發展;在2016年度的教師調整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鄉村教師缺乏的情況跟下,依然有19019的教師的流失。我國鄉村軟實力和城鎮有一定的差距。

辦學條件差異。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學校的基礎設施教學設備有一定的關系。從表中我么可以看到,體育器材、音樂器材、美術器材以及理科實驗器材城區和鎮區持平,達到了90%的合格率,而鄉村的各種教學器材合格率低于城鎮的合格率;校園網合格率城區最高86%,鎮區次之75%,而鄉村僅維持在及格線邊緣,66%;差異最大的要數計算機了,城區的學校平均計算機達到近200臺,鎮區也在100多臺,鄉村的學校平均計算機數量只有64.34臺,城區是鄉村的三倍多,鎮區也是鄉村的兩倍多。由此可以看出,鄉村的辦學條件遠不如城鎮,各種硬件設施無法跟上。

我國城鄉教育差異較大,與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分不開,農村教育經費相較于城鎮教育經費明顯減少,在校學生數量更是遠遠低于城鎮在校數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農村教育資源短缺,導致學生流失,農村義務教育和城鎮教育之間的差異需要得到改善,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基礎教育屬于公共品,其正外部特性要求其需要政府的投入才能滿足需求,但是我國基礎教育區域間發展不均衡現象仍然存在。
小學教育資源區域差距。從圖中可看出,2000~2011年我國各地區小學階段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年平均值逐年不斷增長,表明地區政府對小學階段教育經費的投入逐年都在加大,東部地區增幅尤為明顯。通過比較分析得出,我國東部地區小學生均經費投入遠遠高于中部和西部,同時差距還在逐年加大,現有的不斷傾斜的政策并不能彌補這一差距。我國東中西三個地區,從數據分析來看,東部地區的生均教育經費是最高的,遠遠超過中部和西部,中部和西部雖然差異較小,但是中部是全國三個地區中小學階段生均教育經費支出水平最低的地區,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這是因為我國對西部的轉移支付比較多,導致西部地區的生均教育經費超過了中部。
圖中的數據也可以看出,2000年時候東部地區生均教育經費是中部和西部的2倍左右,金額差距為1000元左右,然而到了2010年,東部地區生均教育經費超出東部和西部近6000元,從折線圖也能清晰看出,我國東中西部的差異越來越大,這一點值得我們重視。區域教育非均衡現象亟待緩解。

圖1 東西部地區教育經費數據分析圖
初中教育資源區域差距。表中我們可以看出,縱向比較可以看出,我國各地區初中生均教育經費不斷增加,但是進行橫向比較久可以看出,我國東中西經費差異仍在逐年擴大,東部地區仍處于優勢地位。初中教育經經費的投入和小學情況類似,東部地區生均教育經費支出水平是最高的地區,中部是支出最低的地區,由圖中的折線圖可以看出,總體而言,我國東中西三地區生均教育經費都處于連年增長趨勢,但是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差異處于逐步擴趨勢。

小學教育和初中教育都是情況相似,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差異逐年增大,主要是因為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納入地方政府自給支出。,分稅制以來,我國地方政府事權增加,財權減少,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增大,且各省份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別很大,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我國東部經濟比較發達,自然而然地,能夠承擔足夠的財政教育經費支出。對于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地方財政壓力很大,中部地區經濟相比西部較好,但是我國對西部地區采取大量的轉移支付,彌補西部地區經費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教育資源分配取決于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許多教育資源的分配也會向發達地區流動,比如,優秀師資力量都會向經濟發達地區傾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義務教育區域差異的進一步增大。
增加財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雖然目前我國財政教育支出水平已經達到4%,但是并不能滿足于此,然而4%只是國際基本標準我國仍然應該在經濟發展水平基礎上,繼續加大教育支出。在考察政府績效的時候不能唯GDP論,也要考慮一個地區教育水平,從而促使當地政府能夠足夠重視當地教育發展。
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向中西部偏遠地區傾斜。我國教育水平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東中西差距較大,且城鄉之間差距也較大,因此,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給出建議,一是縮小東中西三地差異。二是縮小城鄉差距。我國地區幅員遼闊,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僅僅靠各地區自給自足滿足當地教育水平,只會加劇我國教育非均衡狀態,這就需要中央完善轉移支付制度,針對偏遠西部地區以及農村地區進行針對性教育經費補貼,同時對該地區實行相對應的優惠政策,幫助其發展經濟,進而平衡我國各地區之間的教育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馬駟駒,尹瑤.從教育公平原則看我國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現狀[J].農家參謀,2019(05):16.
[2]褚宏啟.城鄉教育一體化:體系重構與制度創新——中國教育二元結構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30(11):3-10+26.
[3]張傳萍. 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標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
[4]肖桐,鄔志輝.中國農村義務教育生均經費投入的均衡現狀研究——基于2005-2014年全國31省的面板數據[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28):22-27.
[5]曾滿超,丁延慶.中國義務教育資源利用及配置不均衡研究[J].教育與經濟,2005(02):34-40.
[6]王定華.中國義務教育改革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教育科學,2013(04):3-23+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