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是科技飛速發展的產物,受到了眾多領域的關注和應用,其中就包括學校教育。因為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可以提升智慧學習環境構筑效果、幫助學習者實現個性化發展、提升人才創新能力等,可以幫助提升學校教育效果。本文對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及其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情況進行研究,希望提升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效果。
關鍵詞: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學校教育;應用
1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優勢
1.1構建智慧的虛擬學習空間
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可以幫助學校構建一個指揮的虛擬學習空間,且這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空間,其特點不僅是虛擬的,還是具有開放性、智能性。可以根據學習情景來發現、組織合適的學習資源,以構建科學合理的學習情境,進而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效果。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空間的構建具體就是在設置情境、提供協作與會話模式等方面進行層層構建,為學習者提供一種更情景化的學習環境。首先是“情境”層基礎構建,“情境”學習環境,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平臺通過適應性教育來實現多元、交互性的知識表達,提升學生者學習過程中的聽力、眼力及其他身體感受效果,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積極性。與此同時給學生提供與生活緊密聯系的知識結合點或實例,便于學生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提升學生的認知、聯想能力。其次,構建協作性的學習環境,借助學習資料及移動終端等方面實現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線上的交流與溝通。與此同時給學生留下更充足的課下時間,方便學生進行合作式的探究活動,提升學生的創造性及協作能力。最后,創建有益于“意義建構”的學習環境。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層次和結構,還可以提供多種學習媒體及差異化的學習策略和學習路徑,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理解能力、提升學生吸收知識的效率的作用。
1.2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的思想和實踐應用,在整個過程中都很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首先,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在思想上注重學習者間的差異,尤其是認知和學習風格上的差異。因此不同的學生知識學習速度、知識掌握程度及信息接收和處理的能力不同,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所以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習者制定不同的學習策略。其次,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具有追蹤、挖掘、分析數據的功能,并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分析出學習者的個性,并將這個性行為作為實踐應用過程的設計基礎。不僅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設置具有個體針對性的、彈性化的學習發展目標,還可以設計很多不同形式的知識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例如提供專屬課程表和學習資源。最后,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還能夠監控學生的學習動態,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反饋給學生和教師,以便學生、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教學策略調整。同時系統還能對后續的學習活動做出預測與調整,實現差異化學習。
1.3利于創新型人才培養
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同時還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優良的學習環境,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主動積極開放的態度,幫助提升學生掌握知識的全面性。其次,這種學習可以提供精準的個性化服務。幫助學生由初級到高級地逐步深入學習,并且可以提升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度,促進教師與學生間的有效互動,提升學習者理性和批判的思維、良好的問題解決能力和高效的溝通能力。最后,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可以在將學生從題海中釋放出來的同時減少教師的重復勞動,給學生和教師更多的自由時間,提升學、教的研究時間。
2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學校教育中應用的風險
2.1人工智能自身局限可能導致教育誤判
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系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此學習系統中關鍵的數據挖掘存在表面性。獲取的數據大都是比較容易取得的數據,例如網頁瀏覽次數、點擊次數及瀏覽時間等,但是這種數據操作并不一定代表著學生真正的瀏覽時間或次數。即獲取的數據具有表面性,因此由此做出的方案、評價等結果不一定科學。其次,該學習系統算法中存在過于簡單的問題,甚至還有很多漏洞存在。系統智能程度不夠,一旦某一步驟出現問題,就可能無法正確識別,進而做出進一步的錯誤結論,進而引發后續措施錯誤。
2.2過分技術崇拜引發教育本質忽視
很多教師在使用這一系統時對系統持有過高的認知,從心理上擴大了對這種技術功能和使用范圍的認知,甚至出現過分的依賴。最常見的兩種情況就是:過分依賴這一系統,失去自己的判斷和思考力,忽視了對系統漏洞和錯誤的洞察力,不能及時發現問題。進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質。
2.3加大城鄉教育差距
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應用于學校教育,對學校的師資條件要求較高,相對而言城市學校的整體師資水平及學生綜合素質要高,更利于實現個性化教育的初衷。因為不僅在學校師資方面,城市與農村學生家庭條件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城市家庭相比而言具有更大的經濟實力和條件來支持學生學習。因此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系統的應用,可能會加深城鄉教育間的差距。
3結語
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應用得當可以有效提升其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在學校教育應用過程中也存在風險,需要在使用過程中引起注意,并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預防和控制。
參考文獻
[1]李巧紅.自適應學習技術及其應用效果[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9,35(12):72-77.
[2]張旭,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教育自適應學習模式可行性及發展路徑研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9,20(06):232-234.
作者簡介
胥果(1982.10-),漢,四川南充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