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玲
摘要:近些年來,我國國民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人們開始關注初中階段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對初中生進行德育教育過程中,可以使用團體輔導的形式提升工作效率。文章主要分析團體輔導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團體輔導在德育教學中得發展。
關鍵詞:團體輔導;初中;德育
現階段,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使人們將目光聚焦在初中的德育教學工作中,為了提升工作效率,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加入團體輔導,將其優勢與德育教學結合在一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使他們成長為能夠為我國經濟建設貢獻力量的新型人才。
一、團體輔導的概念
主要指的是在團體的情境下對學生展開心理輔導的方式之一,在輔導過程中針對某個團體,利用科學的手段展開適當輔導策略,讓這個團體中的成員之間通過互動的方式,提升團體中的個體觀察與學習以及自我認知的能力,以此激發出他們隱藏起來的潛在能力。對于團體輔導而言,不僅可以獲得更多的教學資源,還能夠促使團體內成員從多個角度進行自我審視,并且還能夠提升團體內成員的精神世界認知敏感度,團體輔導還可以通過成員間的互相支持與討論,共同對問題進行分析,以此為基礎,研究出相應的解決問題辦法,以免對教師過于依賴。與此同時,整個團體中的成員可以通過間接性的互相學習,還可以將團體輔導的成果帶到日常學習與生活中,以此增加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團體輔導在初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使用團體輔導進行德育教學過程中缺少主體性。教育事業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使初中階段德育工作中的缺陷暴露出來,大部分學生因為年齡等因素的影響,使其思維方式還不夠成熟、對事物的認知水平低下,而且傳統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受到限制。大部分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叛逆心與個性以及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都比較強,使學生無法用正確視角看待事物。其次,在團體輔導中德育教學目標性不強。對于德育工作而言,屬于初中階段教育活動的基礎內容之一,因此指導性非常強。進行團體輔導過程中,德育教育工作還存在局限性,教師沒有主動去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使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受到局限,導致德育教學活動的層次性與目標性不夠明確。
三、團體輔導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優化措施
(一)在團體輔導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德育教育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深度融合,為了讓學生可以進一步在團體輔導下“感受法律尊嚴”,教師應該讓學生知道我們做事要講規矩,讓學生掌握在日常生活中法律是我們應該共同遵守的準則,我們可以用法律的標準來衡量判斷事情的對錯,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還可以利用法律進行自我保護,我國法律是公民在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因此,法律屬于我們做事的最低底線,并且絕對不可侵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法律尊嚴”,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網絡上搜集一些相關信息,再播放給學生看,可以通過真實事實讓學生知道觸犯法律最終的后果,比如這次新冠病毒在我國發現后,為了防止疫情快速蔓延,我國立即采取停工停學,限制所有人出行的辦法,以此阻斷病毒的傳播途徑,但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依然我行我素以個人利益為中心,不聽從勸阻強行闖關卡或小區,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相關視頻與他們因為觸犯法律最終被法律制裁的視頻放在一起播放,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法律尊嚴的神圣一面。
(二)在團體輔導下利用辯論的方式進行德育教育
教師對學生展開德育教學時可以利用團體輔導,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德育教學內容。在這一過程中為學生擬定辯論題目的方法,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課堂上大膽地將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對德育知識的理解。比如在學習與“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的相關教學內容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在德育教學中使用團體輔導的方式幫助學生擬定出“是否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辯論題目。對于大部分初中生來說,還處于玩心比較重的年齡段,沒有認識到人格權與名譽權的重要性,因此要想幫助他們掌握哪些行為屬于對人格尊嚴的侵犯,讓他們可以學會將法律作為保護自己的武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兩大組,讓他們通過抽簽決定哪個小組作為正方,哪個小組是反方,然后給小組中的成員一定的準備時間,讓他們為辯論題目準備資料,然后讓學生將座位移動到教室的兩旁,將教室中間的位置空出來,教室的左邊作為正方,他們認為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坐在教室的右邊的學生作為反方,他們認為“不是人人都享有人格尊嚴權”。正、反雙方學生針對這一問題展開激烈探討,在辯論中不僅可以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任務中,還可以讓他們學會堅持自身的觀點,并且了解到人格尊嚴權對每一個人的重要性。利用團體輔導進行德育工作的過程中加入辯論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主動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思考,并且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探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三)在團體輔導下利用不同情境進行德育教育
現階段,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速度的加快,為了加強對初中生進行德育教育,可以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融入團體輔導環節。在這一過程中利用不同的情境,讓學生掌握教學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比如在團體輔導下利用情境教學的方法進行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學會拒絕不良誘惑”的教學情境,委托班長將班級中的學生分組,并且只給學生這個題目,表演內容有學生自己設定,臺詞也由學生自己編寫,利用這種方法鍛煉學生獨立創作的能力。很多學生都比較喜愛喝碳酸飲料,因此大部分學生都會以此作為表演內容。如學生在面對這些可以打開學生味蕾,喝了以后可以讓學生感覺心理滿足的碳酸飲料時,內心中會出現一個美麗的小天使與邪惡的小惡魔,在表演中扮演天使的學生可以穿上代表著純潔的白色長裙,而惡魔要穿上黑色衣服與天使形成明顯對比。因此,當學生拿起一瓶碳酸飲料時,站在他身后的天使表現出驚訝與害怕的表情,并且大聲對他說“你怎么能夠這樣,你明明知道喝了這個飲料,你會出現缺鈣、發胖甚至會得糖尿病,這個飲料對你的身體不好,你怎么還會拿起它?快放下!快放下!快放下!去喝白開水吧。”手拿飲料的學生感覺天使說得對,自己應該放下它去喝白開水,這時小惡魔出現在學生的面前,他對學生說“你年齡還小,難道要跟那些大爺大媽一樣學習養生嗎?你丟不丟人?喝吧!喝吧!喝吧!只是一瓶飲料而已,每天都有上億人在喝,你看哪個人是喝了一口就得糖尿病的?再說了大家都在喝,怎么你就那么倒霉一下就會得病呢?喝吧!喝吧!喝吧!你認為喝飲料的滿足感是白開水能夠給你的嗎?再說現在給你一杯沒有味道的白開水你能喝進去嗎?想一想飲料那甜甜的味道、碳酸飲料人口后汽泡在舌頭上炸裂的感覺,你真的要選白開水嗎?”這種一個人在拒絕美食誘惑時都會出現的想法,經過學生的演繹可以使他們成長。
四、結束語
近幾年,在我國初中階段的德育教育工作中,一直都以團體輔導為基礎進行日常工作。為了能夠使初中生進一步得到成長,可以在日常德育工作中加入團體輔導的教學活動,使德育意識慢慢在學生的心中扎根,并且以此作為規范自身行為的準則,使他們的德育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錢吉楊,淺談初中德育工作中團隊輔導的應用[J].初中生優秀作文,2015(4).
[2]曾錦藝,團體輔導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應用[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07):388.
[3]南海,團體輔導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應用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5 (23).
[4]黃利花,團體輔導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運用[J].中學課程資源,2017(0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