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芳 劉才喜
摘 要: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智慧的結晶,集中反映著古代文人的文學修養與思想境界。用古代詩詞作為歌詞,用現代音樂創作手法進行譜曲,構成了現在的古詩詞藝術歌曲,這是具有中國獨特韻味的歌曲。本文以《楓橋夜泊》作為個例,從“字韻”“聲韻”“情韻”三個方面來講述古詩詞歌曲演唱的“韻味”教學,達到古詩詞歌曲演唱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古詩詞歌曲;演唱 ;韻味;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1-0-02
古詩詞歌曲是我國獨特的聲樂體裁,是古代詩詞與現代音樂創作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最大的特點是歌詞全部來源于古代詩詞。古代詩詞是我國民族文化中最耀眼的“明珠”,充分展現了古代文人高深的文學修養,詩詞中押韻的語言,深遠的意境、豐富的內涵,激發了無數現代作曲家的創作靈感,佳作輩出。
《楓橋夜泊》是20世紀下半葉眾多古詩詞藝術歌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甚至被譽為“中國新時期藝術歌曲的里程碑”。此曲以唐朝詩人張繼的著名詩作為詞,作曲家黎英海譜曲,黎英海先生針對這首詩的獨特意境,采用了鋼琴伴奏的形式,把歌曲的橫向旋律與縱向伴奏織體相結合,以中國傳統五聲音階調式作為基礎,注重歌詞與曲調的高度結合,注重詩歌吟誦性旋律與江南方言音調的表現,呈現出極具中國傳統特色的音樂。[1]
古詩詞歌曲演唱教學,一定要把“韻味”作為重要內容。“韻味”教學,主要體現在字、聲、情三個方面,而且這三個方面有著辯證統一的關系,缺一不可,“韻味”是古詩詞歌曲的魅力,也是古詩詞歌曲的精髓。
一、“字”的韻味
字正腔圓是歌唱教學中的一大準則。 “字正”指的是歌唱中咬字要準確,吐字要清晰,字與字的銜接要連貫統一;“腔圓”則是指歌唱中字的歸韻要隨共鳴腔體調節,形成腔調的圓潤婉轉與字的統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整個作品短短28個字,演唱歌曲前,可以先朗誦一遍,朗誦時,注意唐詩抑揚頓挫之吟誦的特點,體會咬字吐字與歸韻的調節,做到字正腔圓。引子5(3+2)個小節,五度雙音彈奏,每小節全音符時值模仿“鐘聲”,由遠及近,空靈曠遠。演唱者這個時候就要調整情緒,調整呼吸,做好歌唱準備。全曲的第一個字“月”非常關鍵,演唱時要進入意境,“月”字要拉開慢咬,氣息多余聲音的感覺,不要破壞寧靜的夜幕感。“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一樂句的重點在“霜”字,“霜”字繪出了當時詩人張繼的“處境”和“情境”,從旋律上來看,“霜”字在最高音,也是全句的高潮,“霜”字的拼音,音頭是sh,音腹是u,音尾是ang,從“啼”字到“霜”字,作曲家用了一個純五度大跳,并且“霜”字時值有一拍半,感覺是一種情緒的突然轉換,所以演唱時,情緒要走在前面,力度要有變化,咬這個字時要在“u”上有所停留,內口的口型由小變大,將字頭、字腹和字尾咬清楚,并歸好韻。
古詩詞歌曲演唱的咬字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教學最強調的就是要求學生在演唱時足夠精確和清晰。夸張咬字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手段,就是咬住字頭以后,嘴巴放松,收住字尾,這就可以科學地解決在演唱中咬字、發聲不清晰,同時也能夠解決咬字與發聲之間出現的矛盾問題,使歌唱中的字與聲、韻、調轉化為一種既可以相互影響又能夠相互促進的關系。
二、“聲”的韻味
如果在歌曲演唱過程中只做到了咬字和吐字的精確,不能把它與歌曲的旋律相融合起來,就還不能達到“聲”的韻味。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發展過程中,字與聲音的融合發展是基本的,字與聲音的延長、婉轉需要利用歌唱的技巧來加以控制和進行藝術表現,以達到人們心中最標準的尺度,演唱歌曲時通過技巧使得其字清聲美,這便是我們常說的所謂“聲韻美”。字清聲美的要求是要字重聲輕,字在前聲音在后,字帶聲而流動,以字帶聲,巧唱于心。[2]
演唱《楓橋夜泊》時,對聲音音色的選擇很關鍵。在教學過程中,一定不要讓學生(特別是女生)用非常明亮的民歌音色,也不要讓學生(特別是男生)用過于厚重的聲音,過亮或者過厚的聲音都與這首古詩詞含蓄典雅的氣質不相符合。
為了體現古詩詞歌曲“聲”的韻味,在演唱《楓橋夜泊》時,可以在每個樂句的句尾字“天”“眠”“寺”“船”做一個特殊的聲音處理——搖音處理,就是聲音在歌唱的共鳴腔里顫動,像是古人搖頭晃腦地讀詩,又好像是古琴中的揉弦,更像是秋風吹動下的水波,慢慢蕩漾開來。搖音在聲樂演唱中也稱顫音,它和聲音的顫音不一樣,有時候是歌唱者故意做出來的,主要用于古詩詞歌曲“韻味”的特殊表現。這首作品中除了每句的句尾字使用搖音處理之外,第一樂句中的“啼”也可以加入搖音,演唱時的“搖音”處理,在樂譜上是沒有標記,是一種演唱的聲音處理。除了聲音的“搖音”處理,為了更巧妙地表現出古詩詞“聲”韻味,樂曲的第三句中的“蘇”字應用了“波音”,這樣的裝飾音,也讓歌曲體現出吟誦風格,體現古詩詞的韻味。
三、“情”的韻味
聲韻、字韻是體現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韻味”的技術手段,是歌曲韻味表達的技術基礎,但是要表達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靈魂,還要加上“情韻”。
演唱歌曲《楓橋夜泊》,首先要從整體上了解作品的情感基調。此詩是唐朝安史之亂后,詩人張繼途徑寒山寺時寫的一首詩,詩人借景抒情,看似描繪秋江月夜的美景,實則抒發自己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感受,羈旅之思,家國之憂,是寫“愁”的代表作,全詩所有的描繪都圍繞著“愁”字展開。在歌曲教學中,一定要牢牢抓住“愁”的情感韻味,讓學生自己加入情感和理解二度創作。
“月落嗚啼霜滿天”,起句就暗示了整首詩的清冷,深秋時節極其寒冷的夜晚,烏鴉的幾聲啼叫,顯得周圍更是冷冷凄凄。霜滿天不僅是描寫景物,更是暗喻作者凄涼,哀傷之情。演唱時要以“情”帶聲,通過暗淡不失柔美的聲色去演繹,同時,通過聲音力度的變化,形成一種由遠及近的意境。[3]
“江楓漁火對愁眠”,第二樂句,在整個樂曲中起著“承”的作用,話說“月落烏啼霜滿天”透示著凄清悲涼,“江楓漁火”似乎是有光明與溫暖,然而,確是“對愁眠”,更突顯了詩人旅途的孤獨、寂寞,進一步奠定了全詩以“愁”為中心的基調。演唱時音量要弱,承著前一樂句的“情”韻,突出“愁”的演唱,唱“愁”字時加重力度,音量也加大一點。“眠”字回音時,注意氣息的平穩,用表達內心心境的聲音。
第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在整個樂曲中起著“轉”的作用,像是突然的“高音”把前兩句的意境打破了一樣,其實“寒山寺”是詩人臆想出來的,并沒有見到真正的“寒山寺”,加上“寒”是為更彰顯詩人凄涼的心情。
“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一句是全詩的高潮,整個樂曲的“合”,合聲音,合情感,將整個意境上升到另一個高度。該樂句重復了兩遍,第一遍的時候,音量要逐漸推大,在“到”字處達到最飽滿的狀態,飽滿而有力的聲音使得情緒有個很好的爆發點;第二遍時,詩人逐漸釋懷,變成喃喃自語,這份愁緒也隨著夜半的鐘聲一樣,越來越遠,逐漸散開,因此這句的音量要弱下來,且越來越弱,所有的聲音和情感都合到了詩人的心里。詩人的情境:寒冷的夜晚,獨自一人孤零零的在船上,眺望遠方空無一人,心中的苦悶,無法傾訴,只能埋藏于心的苦悶之情。
在新時代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審美觀在改變,對事物美的追求也不斷更新,為此,古詩詞歌曲的教學也需要不斷發展和完善。不斷學習世界上先進的唱歌方法、唱歌技巧,不斷領悟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但是,在演唱中,“韻味”會一直是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靈魂,在聲樂教學中,必須重視 “韻味”的教學,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到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王翹楚.品“聲”之美——淺談古詩詞藝術歌曲《楓橋夜泊》的演唱特點[J].黃河之聲,2020(04):31.
[2]陳艷蘭.一首優秀的鋼琴小品——古詩詞藝術歌曲《楓橋夜泊》鋼琴伴奏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9(16):146-147.
[3]高正和.試論《楓橋夜泊》的教學難點及破解對策[J].新課程研究,2019(06):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