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成龍 孟 濤
1.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2.首都體育學院武術與表演學院,北京 100191
數據主要來源于CNKI中國知網數據庫,檢索策略為:(1)檢索設置為“主題=武術并含國際傳播or武術并含跨文化傳播or武術并含“一帶一路”or武術并含全球化or武術并含走出去or武術并含孔子學院”(精確匹配),設定年限為1979-2019年,共檢索到相關文獻1102篇。經過手工篩選和剔除,得到有效文獻492篇,并借助CiteSpaceV軟件,利用科學知識圖譜的方式分析現有成果并收納進研究范圍。(2)經過二次篩選從110篇“武術并含‘一帶一路’”的文獻中選取符合要求的文獻89篇進行分析。
對武術國際傳播研究的前沿和熱點進行探討,能夠準確的把握未來武術國際傳播的研究方向。借助CiteSpacV(Timezone)時區視圖和關鍵詞的變化能夠幫助我們辨識某領域研究的發展歷程,清晰地展示研究熱點的演變和發展趨勢,并隨著時間的遷移所產生的相互影響。[1]以“武術”為關鍵詞的研究清晰地呈現出三個遞變趨勢:即國際化傳播、跨文化傳播、“一帶一路”傳播。通過時區圖右上角可以發現武術文化傳播路徑的演變與時代發展密切相連,“中國武術”“文化傳播”與“一帶一路”發展背景的聯系更加密切。“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武術文化傳播正在成為這一時期的研究熱點。
為了更加準確地分析發展趨勢,利用CiteSpaceV共檢測到排名前8的突變詞匯。突變詞是指在特定時期內,學者們對某領域的研究產生較大的關注,使用詞頻突然明顯增多、或在較短時間內突然出現的關鍵詞和詞組,利用突變詞的詞頻時間分布和動態變化特性,能準確地揭示與反映當前研究的最新前沿領域 。[2]
通過研究可知,突發強度最強的關鍵詞為“國際化”,突發強度為15.3809。其次是“一帶一路”,突發強度為7.3849。2002年—2009年圍繞“武術”“發展”“國際化發展”“國際化”的武術國際化傳播做了大量的研究;2010年起,“跨文化傳播”研究成為武術文化交往與互動的首要議題;“太極拳”“一帶一路”研究從2016年持續至今,預示著這兩個研究方向將成為未來武術國際傳播研究熱點的趨勢。

圖1 本研究關鍵詞(timezone)時區分布圖
中國知網數據庫“一帶一路”篇名統計全部研究成果數量共計30626篇,與其它領域的此類研究相比,以“一帶一路+武術”為主題的學術研究成果,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較大的差距,尚處于起步階段。經過篩選和剔除選取了符合有關“一帶一路”武術傳播的有效文獻89篇。統計顯示,從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發出后,直到2016年6月才出現第一篇《“一帶一路”倡議下徐州武術“走出去”戰略研究》期刊文獻(劉艷芹)。自2017年起,學界開始陸續發表相關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介入時間較晚,總體數量相對較少,深度和廣度有待進一步挖掘。到2019年研究成果有顯著增多,達到年發文量41篇,也說明相關研究逐漸步入正軌。
從發文類型來看,2015年—2019年關于“一帶一路”武術相關研究文獻中有期刊論文66篇、會議論文12篇、碩士論文9篇、報紙1篇、博士論文1篇。研究發現,2016年之前主要是以會議報告為主,2016年以后期刊文獻略有增加,直至2017年開始,不僅期刊文獻逐漸增多,碩博論文的選題也關注到“一帶一路”武術傳播,從側面反映基于“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武術文化傳播研究開始朝向縱深發展。
統計發現,排名前六的“一帶一路”武術研究主要載文期刊中,《武術研究》載文19篇,《中華武術研究》《體育文化導刊》分別為4篇,《當代體育科技》3篇,《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篇,《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篇,這些期刊中只包含了兩家核心期刊。由此可見,有關“一帶一路”武術傳播的研究在研究水平和層次、研究廣度與深度、以及學術影響力等方面還有待提高。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武術文化的國際傳播環境也發生了相應變化,學者們把研究的焦點逐步聚焦到“一帶一路”武術文化的傳播之中。立足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背景,通過強化武術的“文化意識”,從新時代武術發展的“文化自信”核心意蘊出發,構筑起武術文化的發展之路。[3]學界也將“一帶一路”武術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視為促進民心相通、構建國家形象等重要舉措,從武術文化使命、文化認同、文化交流、文化發展、文化傳播等方面對武術文化傳播的意義與價值進行研究。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一帶一路”建設實施過程中,民心相通是基礎和前提,其中最大的挑戰也來自于民心工程的建設,而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是借于文化交流與合作以實現民心相通。[4]讓世界民眾通過武術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來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并且喜歡中國,也為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構建國家形象發揮積極的影響 。[5]武術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基因,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縮影,也是中國文化的名片,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互融下,充分發揮好武術文化名片的作用,扮演好沿線各國文化使者的角色,[6]通過肢體語言的傳藝及身體互動來詮釋中國文化,不僅能減少交流障礙,同時還能弱化異質文化間的意識隔閡,為沿線國家和地域之間的民心溝通發揮重要作用[7]“一帶一路”倡議下,抓住武術走出去的文化先行優勢,既有利于促進沿線國家社會進步和民眾文化需求的改善,又有利于深化國際間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更有利于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的關系,維護多領域合作的穩定發展。[8]中國武術是中國經濟的精氣神,中國武術的“走出去”,絕不只是亮亮相、暖暖場而已,其根本目標應該是通過身體技藝的傳播和推廣,樹立起向善向上的中國形象、提升民族自信心,才是“一帶一路”武術文化傳播的立足點和價值所在。[9]武術文化中“和而不同、強而不霸”的和諧思想與“一帶一路”戰略“和平合作、互利共贏”的目標訴求相一致,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對于助推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有著現實意義,也為政治互信、經貿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礎和保障[10]。學者們的研究為武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播樹立了文化自信。
4.2.1 動力與機遇
“一帶一路”建設是加強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是推動互利共贏、打造全面開放的新平臺、新格局的戰略需求。呂韶鈞[11]認為國際間的文化交融與競爭是當今文化全球化發展的主要動力和基本態勢,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總體推進,武術國際推廣以適應新時代武術國際發展和服務國家戰略需要為目標,可以促進武術文化與當前世界多元文化的互動和共鳴。文化的多元化、合作化是推動文化傳播的動力因素,對“他者”文化的需求和理解更是文化傳播深層次的內在動力。[12]“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沿線大多數國家的積極響應為文化的交融與發展以及文化戰略的需要提供了動力因素,[13][14]中國武術“走出去”面臨重要機遇期。眾多學者[15]認為,“一帶一路”貫穿了四大宗教文化圈,而集中華民族智慧所形成的風格各異的中國武術拳種體系,能夠滿足沿線國家不同文化圈層人們的文化需求,更好地推動地方武術“走出去”和武術文化國際化發展。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以地域武術文化的傳播作為切入點,為閩南武術、中原武術、荊楚武術、西北武術等特色鮮明的地域武術“走出去”創造了條件,從而使武術文化的整體傳播得到快速發展。[17][18][19][20][21][22]“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提升了武術文化傳播全面開放的均衡格局,提供了平等互利的交流平臺,借助武術這個文化載體,使中國能夠與沿線國家在文化交流、人才培養、學術合作和產業推廣等領域產生良性互動,同時也會為促進和提高武術文化的創新能力發揮重要作用。[23][24]傳承古絲綢之路精神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交相輝映,武術文化傳播正當時。
4.2.2 困境與挑戰
盡管中國武術“走出去”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也不可忽視此間存在的巨大挑戰。受當前復雜的國際關系影響所導致的沿線部分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質疑與偏見;[23]世界傳播體系的不平衡,致使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傳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25]以及“共性文化”缺失使得武術文化的在地化傳播受阻,與沿線國家的信息不對稱造成武術文化的“失語現象”等,[8]都是“一帶一路”武術文化傳播必須面對的挑戰。此外,武術跨文化傳播平臺的缺失和有效利用不足,武術跨文化傳播人才的匱乏、特別是“本土化”人才培養乏力,[26]武術跨文化傳播的“單向”灌輸及缺少互動交流環節的傳播模式,[27]武術跨文化傳播內容的針對性和適應性不強,缺少專業、規范、權威的系統教材等,[24][28]會造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武術文化傳播的困境,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
4.3.1 現實境遇
一直以來,理論探討多于實證研究是武術國際傳播研究中的瓶頸問題,究其原因可能與田野調查的復雜性高度相關,真正的田野調查對研究者各方面素養都有較高的要求。不過,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由一個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一躍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超級大國,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后,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愈發緊密,也為武術研究者走出國門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條件,使我們可以更為深入的了解武術在不同國家的傳播狀況。張慶珍等[29]利用實地考察、問卷調查對武術在菲律賓的傳播進行了研究,對傳播者和傳播內容給予了較多關注;于善[30]對中亞五國的訪問調查、文獻資料及專家訪談顯示,武術的影響力在不斷提升,習練人數也不斷增多,但武術文化傳播力度還不明顯,發現只有近三成的孔子學院(課堂)開設了武術課,最大的問題是對外武術教學專門人才的缺少。李臣等[31]通過問卷調查對“一帶一路”國家武術認知度做了學理分析,發現俄羅斯、印度、印尼和越南國家受訪者對中國文化符號(中國武術)認知度均高于其他國家受訪者,究其原因可能與 “一帶一路”和金磚國家朋友圈有關;孟濤等[32]通過個人武術傳播的實踐經驗和文獻資料調研對東南亞及歐洲國家的傳播進行了比較,認為中國武術在亞洲國家的傳播和推廣效果顯著、成效頗豐,這也與“一帶一路”建設中“民心相通”有關,其近似或相同的文化背景,對武術的傳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總體上講,部分學者利用各種機會關注了武術在不同國家傳播的現實狀況,但研究的深度與廣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4.3.2 路徑走向與發展趨勢
“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沿線各國之間的產業融合、文化交流,但也不可避免的要面對來自各方的挑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武術作為溝通民心的重要載體,其傳播任重而道遠,只有克服各種不利因素,才能確保整個傳播過程的高效運作,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對于“一帶一路”倡議下武術文化傳播的未來,學者們也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探討武術文化傳播的路徑與發展趨勢。呂韶鈞[11]、洪浩[15]、丁傳偉[8]、蘇長來[33]等學者從戰略定位的角度提出:“一帶一路”武術國際推廣應做好“供給側”改革,主動完成“主體性推廣”向“主體間性”共享的重要轉型,實現武術文化的“在地性”發展,不僅對外輸出武術技術,還要為人們提供武術的健康養生服務,從而使其自覺感悟武術文化的真諦;建議武術的國際傳播可遵循“一帶一路”起始點的由近到遠的策略,先鞏固亞洲國家,再輻射向歐洲國家,最終實現中西文化的深度融合和可持續發展;要健全區域武術文化協調發展支持機制,以共性文化構筑為切入點,探尋武術文化交流合作的共同點,在沿線各國構建起“文化共同體”;以和諧為突出特色,積極地挖掘提煉武術技術中所蘊含的和諧文化,打造武術“一帶一路”文化傳播的新形式。還有部分學者針對“一帶一路”武術傳播的現實境遇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周谷平[34]、孟濤[32]、張國勝[35]等都認為人才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支點和關鍵,武術傳播人才的匱乏制約了武術海外傳播的廣度,除了國內優質武術師資的輸出以外,培養目標國家當地的“本土化”武術人才至關重要,留學生培養是一條可行路徑;此外利用全媒體建立武術跨文化傳播的立體空間,也是“信息時代”彌補人才不足的可供借力的有效工具。張開娟等[36][27]根據不同地域、國家、人民的心理需求,建議將武術簡單化、標準化,并深度挖掘武術的文化內涵和內在價值,培育更多的武術品牌拳種,打造出契合受眾文化消費心理和文化訴求的武術文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