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健壯 陳盼盼 戰 鵬 牛 崢 于雪梅 高妮娜 邵妮娜 張承意
1.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體育部,陜西 西安 710071;
2.西安醫學院體育部,陜西 西安 710021;
3.西安財經大學體育部,陜西 西安 710100
隨著中國國力的日益增強,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與日俱增。在國家經濟實力日益壯大的同時,提升民族和國家的“軟實力”也勢在必行。眾所周知,亞洲的許多搏擊類項目都源自于中國武術,包括日本的柔道、合氣道、空手道和韓國的跆拳道等,而日本的柔道和韓國的跆拳道已經是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作為它們的鼻祖—中國武術,卻一直徘徊在奧運門外,我們不禁要問,中國武術在國際上的發展狀況如何,中國武術的未來在何方?
談及中國武術,自1990年在北京成立國際武術聯合會以來,一直致力于發展武術運動,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截至2007年底,國際武術聯合會已成為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正式會員,得到國際奧委會的承認,其中協會會員已有106個國家和地區的會員協會。為建立規范的全民武術鍛煉體系,全面評價習武者的武術水平,在1997年經原國家體委批準頒布實施了中國武術段位制。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武術逐漸發展起來,并在各大體育賽事中出現,包括亞運會、世界錦標賽、洲際單項賽等體育賽事,這些賽事已逐漸成為世界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進入新世紀,各國開始展開了新的競爭領域,那就是文化競爭。在這一競爭中,誰的競爭力強,誰就很有可能搶先占領文化市場,擴大本國的文化影響力,并向全世界推行其文化和價值觀念。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武術入奧逐漸提上日程。武術不僅僅是一項運動,它承載著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全息縮影,它包含了中國民族特有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價值取向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等在武術中都有集中體現。因此,中國武術是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推動武術進入奧運會,是將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積累推向全世界。
武術,作為中國體育項目之一,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與中國的政治也是著密不可分的。武術不僅是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的窗口,更是中國擴大外交的一種政治手段。中國的乒乓外交政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2008年中國體育總局局長劉鵬曾說:體育政治色彩淡,但政治功能強。弱國無體育,對此國人更有切膚之痛。
經濟是體育發展的基礎,并決定著體育發展的水平和規模,武術作為體育的重要內容,同樣需要經濟的支撐。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國際賽事上取得金牌,獲得榮譽,不僅僅代表國家體育事業的輝煌,還體現了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同時,武術產業的形成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武術產業化不僅能促進人民群眾的消費,而且還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帶動運動器材設備、運動服裝等體育用品的發展。其次,體育賽事,尤其是國際國內的大型賽事,還能帶動城市的建筑業、商業、市政建設、交通設施、傳媒界及體育產業的發展。[6]
從1980年國際奧委會正式認可世界跆拳道聯盟到2000年悉尼奧運會跆拳道成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這一路來,這個項目通往奧運會足足走了20年。20年后,在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由2008名武術練習者進行的太極拳表演在動作設計和氣勢上都遠勝于20年前的漢城奧運會的跆拳道表演。1988年漢城奧運會,跆拳道憑借東道主之力開始進入到奧運會大家庭之中。當時,跆拳道還只是一個表演項目,因為根據國際奧委會的規定,任何一個運動項目如果想成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的話,首先要經歷表演項目這一階段,待考察期結束之后才能正式轉正??梢哉f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是武術進入奧林匹克大家庭的絕好時機,至少站在我們的角度看,的確如此。但是時間并不充足,經過中方與國際奧委會的緊密磋商,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武術有了一個非常特別的名字叫特別設立項目。在奧運氣氛無比濃郁的北京,我們在那一個夏天看到了武術比賽。但是,與正式奧運比賽其實沒有任何關系,而武術要成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前景非常渺茫,道路還極其坎坷。
韓國政府把開展跆拳道運動當作一項政治工程來抓,采取了很多措施全方位地對跆拳道運動進行了推廣。韓國政府在推廣跆拳道上不遺余力,采取了多種多樣的措施來為跆拳道的推廣做好政策輔助。軍隊是跆拳道發展和推廣的重要載體,越南戰爭為跆拳道進軍海外和國際化傳播起了重要的橋梁作用。在韓國跆拳道在國家公務人員和軍人的晉升作為一項重要的必備要求,并且要求達到一定的高度,同時,跆拳道在學校的體育課教學內容中也作為必須具備的技能,這些政策性措施使跆拳道在韓國國內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和社會基礎,為跆拳道推廣到國外其他地區并成功進入奧運會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1949年以來,中國武術逐漸發展起來。1949年10月由政務院批準成立了中國全國體育總會。多名國家領導人如朱德、鄧小平都曾對中國武術進行鼓勵發展。這是對中國武術的褒獎,也是對世界武術的巨大鼓勵。說明了政府對武術開展工作的重視與關心。但是,在普及問題上,雖然領導紛紛表示贊同,而在實施上卻沒有落到實處。在武術的推廣過程中,出現了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因此,武術工作不應該僅僅表現在口頭上,更多地應該落實到人,落實到事。
跆拳道首先在韓國得到全國人民的認可,跟韓國政府和國會的支持分不開的。在2007年12月12日,韓國國會通過了《跆拳道公園及振興跆拳道法案》。2008年2月26日,李始鐘(韓國國會議員)代表文化觀光部委員于2004年出的《傳統武藝振興法》獲得了韓國國會一致通過。這說明傳統武藝在韓國受到了非常高的重視,并且得到了法律的保護。然而,在中國,傳統武術的保護卻沒有列入國家立法的議事日程。國家雖然重視,但只是停留在觀念和意識層面。包括武術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理應用法律來加以保護。中國到現在卻沒有什么法律法案。[7]
雖然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武術的到了較快的發展,但由于60年代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動亂,武術的發展基本處于停滯狀態。而自1974年韓國國技院開始選派韓國國內跆拳道高水平跆拳道運動員組成跆拳道表演團在世界各地進行巡回訪問與表演,積極宣傳韓國跆拳道,韓國經過一輩人的努力,韓國跆拳道發展已到鼎盛時期,并于2000年悉尼奧運會成功進入奧運會正式項目。中國雖然也派出表演團進行推廣,期間也產生較好的效果,但是沒有及時外派教練員,以致到現在武術的國際普及率還不夠,各國差異很大。
跆拳道和武術兩個項目都為世界級的比賽準備了一批優秀的裁判員。但是我國武術人才的儲備更針對于競技運動隊、高水平教練員及裁判員,而在有最大可能進入奧運會的競技武術領域未能培養出高水平人才,相關領域也缺乏權威專家。而韓國針對跆拳道的奧運會相關的比賽和裁判工作儲備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另一方面,韓國通過儲備的大量跆拳道相關人員為跆拳道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貢獻。
國際比賽是一項運動發展水平的標志,同時國際比賽對某一運動項目的發展起著杠桿作用。20世紀80年代,中國武術的得到快速發展,并于1991年成功舉行了第一屆世界武術錦標賽,至今已成功舉行了11屆(見表1)。其次,還有散打世界杯賽、亞運會武術比賽、亞洲青年武術錦標賽、歐洲武術錦標賽等,這為中國武術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而相比韓國跆拳道來看,中國武術的國際賽事還是相對較少。跆拳道自1973年就舉行了第一屆世錦賽,現如今男子比賽已有20屆,女子比賽13屆。

表1 歷屆世界武術錦標賽一覽

表2 歷屆世界跆拳道錦標賽一覽
我國為建立規范的全民武術鍛煉體系,全面評價習武者的武術水平,1997年經原國家體委批準頒布實施了中國武術段位制。該制度不僅是根據武術的技術水平來評價參與考核的人員,而且是從多方面考核,包括從事武術鍛煉和武術活動的年限、掌握武術技術和理論的水平、科研成果、武德修養,以及對武術發展所做的貢獻,將中國武術的段位分為三個等級和九個段位,其中初級為一段至三段,中級為四段至六段,高級為七段至九段。段位制的考評內容包括:武德、技術和理論考評。[2]
跆拳道采用段位制的方式?!岸巍笔翘啧倘佬逕挸潭取⑺降鹊囊环N權威的象征。跆拳道段位制開始是以前各門流派別實行的通過合并過程,1962年11月11日確立了大韓跆拳道協會進行管理和監督的制度。國技院設立以后于1980年2月5日開始將升品、晉級考核和證書發行等業務移管到國技院。國技院是跆拳道技術研究和推廣主管部門,而且所有參加國際比賽的運動員必須要持有國技院頒發的黑帶。
中國政府為武術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雖然近些年我國推動舉辦高層次武術比賽并努力使武術進入青奧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為青少年提供了了解武技的直觀的現場,使武術國際化邁出了巨大的一步。但是目前我國在體育產業方面特別是武術的相關產業方面極其缺乏,武術項目市場單一,且難以形成體系,武術項目普及度不高,大眾需求量小,是制約武術相關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韓國跆拳道已經形成了產業化。主要形式有:跆拳道培訓;比賽門票;跆拳道休閑娛樂;跆拳道類似NBA的周邊商業產品。在韓國跆拳道界最普遍的思維,就是跆拳道館(俱樂部)經營管理的概念。已經成了跆拳道核心的理論,大多數的俱樂部已經加盟了連鎖加盟總部。
王勇(2011)在“我國武術國際化發展障礙研究--以跆拳道為比較案例一文中,通過對比跆拳道與中國武術的發展可以看出,[17]跆拳道能有如此良好的普及率,武術的推廣還需要中國大眾的支持,將我國歷史文化濃縮的武術真正重視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從資金和配套設施上的獲得支持。除了讓中國武術進入奧運會以外,我們還要開展多種級別、年齡段的武術比賽,從而將武術推向奧運會之外的國際性綜合賽事。
武術的發展在當今社會環境下進行國際化發展,還要進行必要的市場化推廣,讓武術成為世界人民觸手可及,消除神秘感。市場化推廣,我們要推行“走出去,請進來”的方針政策,將武術結合健身旅游、技術培訓市場將武術推廣出去,在推廣武術技術的同時充分挖掘武術周邊商品,可借鑒NBA的商業發展模式,同時利用當下社會網絡媒體、娛樂視頻軟件等將武術推廣到大眾,讓武術走進生活。
2008年1月,中國文化產業新年國際論壇上,中國文化部副部長孟曉駟說:“在西方人抱怨對中國巨大的貿易赤字的時候 我們面臨著對西方巨大的文化赤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要求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我們應當找準歷史方位 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武術在國際上的普及度還不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外國人想學武術、想了解武術,但是沒有專業的武術教練來指導和普及。借鑒韓國跆拳道在國際上的推廣,向海外派出教練員,在此之前,中國也必須培養出優秀的教練員,注重武術師資的培養,就目前來說,不但是國外武術師資缺乏,國內的專業武術老師也很少。注重對留學生的管理,以一些優惠政策激發武術留學生的積極性,比如說給留學生同等的國內武術比賽資格、比賽成績與獎學金掛鉤、減免學費等,以使他們回國后對中國武術精神的宣傳和推廣。
國外武術師資缺乏,國內的專業武術老師也很少。因此,增加武術師資的培養迫在眉睫。吳明冬在研究中對各武術專業隊培養外籍運動員的設想進行了可行性調查,調查顯示,選擇可行性強的達到58%,可見將外籍運動員請進專業隊接受最高水平的武術訓練,以促進競技武術的國際化發展具有可行性。首先進行選材與引進,然后進行訓練與競賽,最后退役回國。由于外籍運動員在中國進行了專業系統的訓練,能夠擔任當地高水平運動隊的教練以及競技裁判等,為進一步培養武術人才做出貢獻。[12]在國內,加強體育院校對武術人才的培養與指導,讓他們走進中小學,走進社區,普及武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