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華健 編輯/小丁

近日,廣東順德發生的一起“老人被狗繩絆倒重摔身亡”事件,引發網民熱議,并登上微博熱搜。筆者以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委鎮政府發布的情況通報為事實前提,同時結合即將實施的《民法典》中的相應條款及處理人傷事故的實務經驗,現從法律層面對該事件進行簡要評析。
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委鎮政府通報:8月17日17時21分,110接到報警,稱順德區杏壇鎮羅水市場附近一老人受傷倒地。接報后,民警及醫護人員迅速趕到現場處置。經調查,羅水村民羅某(女,12歲)把另一村民羅某拴養在家門口的狗只牽出來玩,途經羅水市場時,狗只掙脫約束繩,在奔跑過程中,狗繩意外將本村村民麥某(女,88歲)絆倒,導致麥某受傷,經送醫院救治無效死亡。初步判斷該事件為意外事件。
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屬于傳統民法中的特殊債權事項,故《民法典》設置了專門的章節對其進行規定,具體條款為第1245條至1251條。其中與本案糾紛直接相關的條款主要是第1245條和第1250條,其中第1245條規定“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能夠證明損害是因被侵權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擔或者減輕責任”;第1250條規定“因第三人的過錯致使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賠償后,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通過對上述條款的對比涵攝,可以看出《民法典》對本事件處理的規定還是很明確的。因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法律首先要求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承擔賠償責任,畢竟他們是造成(飼養動物可能會給他人制造兇險或損害)這一社會風險的源頭,故規定其負有更多的謹慎注意義務及責任承擔。如果是因為第三人的過錯造成他人損害,為了更好地保障受害者的權利,法律規定此時被侵權人享有選擇權,可以在動物飼養人或者第三人中選擇資產和信用較好的一方主張賠償。如果是沒有過錯動物飼養人先行承擔責任了,其后續可向有過錯的第三人進行追償。具體在本案中,受害者麥某的近親屬可以向作為狗主人的羅某主張賠償,也可以向擅自牽狗外出的小女孩(羅某女)主張賠償(兩方只能選擇其一),后續羅某和小女孩一方可再訴訟確認雙方具體的責任比例。
鑒于小女孩才12歲,屬于未成年,根據《民法典》第1188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所以,本案如果麥某的近親屬選擇向小女孩一方主張責任的話,應當列她的監護人(通常為父母)為訴訟當事人。
關于麥某的近親屬可主張的賠償范圍,根據《民法典》第1179條的規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所以,本案中麥某的近親屬可以主張賠償因搶救產生的醫療費、交通費及喪葬費、死亡賠償金等。
關于意外事件,《民法典》中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常見于《刑法》第16條的規定(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所以,鎮政府的通報只是初步排除了認定為刑事犯罪的可能,但這不并意味著免除了狗主人、小女孩等人的民事賠償責任。雖然在民法上意外事件也可作為免責的抗辯事由,但對于意外事件的認定只能由法院作出。而且,民法上對意外事件中當事人“過錯”的認定標準,顯然低于刑法。根據2020年5月1日實施的《佛山市養犬管理條例》第20條的規定“應當由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牽領或者攜帶犬只”,所以本案中老人的意外死亡,小女孩及其監護人顯然是有責任的。作為狗的飼養人羅某,把狗栓在未成人可以私自解開的場地而疏于管理也是有一定過錯的。所以,他們應當按《民法典》的規定承擔侵權賠償責任。同時,這也是對他們和普羅大眾的警示和教育,以防范類似事件的發生。
最后,筆者大概瀏覽了微博及抖音上的評論內容,網友們比較憤怒的是視頻中小女孩面對老人摔倒時漠然無視的神態。事實既已鑄就,法律提供的也只能是事后的救濟,而不可能完全恢復如初和彌補所有創傷。此時我想表達的是,如果沒有其他證據認定的情況下,我不愿意人為揣測她的漠視或惡意,更傾向于相信她是由于面對突發事件時的茫然失措,才會匆忙逃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