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果(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副教授) 編輯/臻熙
一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叫《房間》,獲得加拿大電影大獎。
影片講述一個女孩17歲時在路上幫助一個人,受騙被囚禁在一個小小的房間內7年,其間被強暴生下了一個小男孩。為了孩子,她忍辱負重,終于在孩子5歲那年,在小家伙的幫助下,他們逃出了房間。一個人在囚禁的房間里出來之后面對大千世界,如何安置自己的自由。他們脫離了社會七年,在5歲孩子走出房間之前,他以為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同類就是媽媽,他以為所有的東西都在這10平方米里,這個世界就只有10平方米大,以為電視里的所有東西都是假的(施暴者在房間里放了一個電視機)。
他生日時,施暴者送了一個玩具小汽車,他一直以為玩具車就是真正的車。有一次,房間進來一只小老鼠,他看到小老鼠非常高興,因為這是他看到的唯一真實的一個動物,其他的動物都是他自己想象出來的??墒菋寢尠涯侵恍±鲜蟠蛩懒耍驗閶寢層X得小老鼠會傳播疾病,而如果他們生病了,施暴者是不會給他們看病的。小孩問,老鼠從哪里來。媽媽說,老鼠從后院里來。小男孩不知道什么是后院,以為后院是在電視機的殼子里。
從娘胎里出來看到的就是10平方米,這10平米就是自己的世界,而且玩得很快樂……然后當他走進真實的世界時,他感到一切都很新奇又很膽怯,他不敢跟任何人說話,他覺得這個“真實”的世界很不真實、很陌生。

電影后來講他們母子怎么調適到外面世界的生活,怎么樣彌補內心7年封閉的心靈和封閉的世界。對于媽媽來說是心理的治療,對于孩子來說則是要重建那被打破的世界觀。以前他所知道的世界就是那10平方米,當他走進真實的世界,整個世界觀崩潰了,自我的認知系統混亂了。世界變了,一切都變了,自我無所適從。
這種情形在《肖申克的救贖》里也出現過。一個關了大半生的犯人,他最大的悲哀就是要被釋放了,因為他已經不知道監獄外的世界怎么生活了,他已經習慣了監獄的節奏、監獄的生活。換一個生活世界,就要徹頭徹尾換一種生活方式了。他來到現實世界之后,感覺自己是一個outsider(局外人),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他沒有辦法融入這個世界。監獄里的生活有它的節奏,他已經跟上了這種節奏,他不覺得自己是奴隸。當他跑到外面的世界,他感到外面的世界那么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又沒有統一的節奏,他找不到自己的節奏,找不到他自己。這個老頭后來自殺了,他無法適應外面這個世界,他離開太久了。在監獄外的這個自由世界,他反而覺得是奴隸,是不自由的。所以,自由不自由,說到底是自己內心的舒適度。你要是發自內心認同了一個東西,哪怕要受到管束,你也不會覺得有什么不自由。相反,給你再好的物質生活,讓你什么都能做、什么夢想都能實現,但是你不認同這種生活,你在這種生活當中找不到喜悅,你還是會覺得不自由。一個人的生活跟它的外部環境是大還是小,他的物質條件是豐富還是貧瘠,是沒有必然關系的。他對自己的認同感和對外部世界的適應性,決定了他內心是否感到自由。
就像那些非常窮困的孩子,他在山區里沒有玩具,他在玩泥巴的時候未必覺得不快樂。人的外在可以比較,你可以說這個更富有,那個更貧窮,但從人的內心快樂程度、幸福程度、自由度來說,可能是不相上下的,很難說哪個更優越,甚至可能是貧窮的孩子反倒更接近那種天然的童趣、歡樂和自由?,F在很多城市的小孩被關在非常大的房子里,出行都是在車子里,他真的更自由嗎,他所看到的世界是手里的IPAD,他的快樂就真的多于一個手里拿著一瓶螢火蟲,手里抓著一個小蚱蜢,或者就是手里捏著一塊橡皮泥的鄉村小男孩?

二
有些綜藝節目把貧窮山村的小孩子請到富裕的大城市,然后記錄下他們在大城市里的種種驚愕表現,美其名曰“讓他體驗生活”??傆X得這類東西特別不善良,就是一群無良局外人在冷眼看戲、高高在上俯視、放大自我的心理優越感,卻沒有設身處地站在那些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小孩子的心特別敏感,尤其對周圍人異樣的眼光。異樣的眼光具有極強的殺傷力,就是用無聲的方式在說明你和我們不一樣,你是一個異類,它在制造一種孤立?,F實生活中,物質條件的差異使得一些人會用一種異樣的眼光去看一個物質條件不如自己的人。而貧窮的小孩到城市里,很多時候真正讓他感覺到自卑的不是物質條件的差異,這只是一個外部現象和次要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由此導致的那種異樣的眼光和異樣的對待。小孩子很簡單,他就是想和其他小朋友一樣,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這是一個個體渴望融入一個集體的天然情感,否則他一直在集體之外,孤孤單單,這就是孤立。孤立伴隨著不自由感和不快樂感。所以我覺得真正對一個小孩好,不管是窮小孩還是富小孩,就不該將他差別對待,去掉他身上所有的附加值,他就是個小孩子。把他當個小孩子對待,當成童年時候的自己來對待。每個人都曾是個孩子,但長大之后,就忘記曾經自己是孩子了——自己原來也是脆弱而敏感的,對周圍環境是膽怯的,但越長大變得越麻木,就忘記了。
當然,這不等于說我們要分成兩個世界,窮小孩和富小孩,互不往來。錯誤不在于世界之間的互動,而在于互動時的人心。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異樣的眼光折射了異樣的心態,是這種心態制造了自卑、不安和不自由,而這種心態就是“勢利”。其實,人與人除了在精神品格上有天壤之別,其他比如,物質、學歷上的差別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大,所以別太拿自己當回事。說到底,我們都是井底之蛙,只是這個人的井口比那個人的井口大一點而已,但是不管你的井口有多大,我們只是井底的青蛙,都一樣。
所以人格教育可以分兩方面,對于物質條件好的,要學會平視,把任何人當成跟自己一樣的人來看待。物質條件好,是好事兒,但不代表你的內心世界就比別人更豐富充實。條件不好,要努力,同時內心要強大,別人可以用異樣的目光看你,你可不要用異樣的眼光看自己。
三
當人沒有找到最重要的東西時,才會把那些次要的東西當成最重要的東西去追求。最重要的東西一定是能使你幸福的東西。能使你幸福的東西或許有很多,但最核心的那個一定是精神上的東西。因為幸福歸根到底是一種精神的狀態,再多的物質對此終究也是無能為力。
教育就是讓我們找到自己最重要的東西。內心的強大不是雞湯,所謂內心強大的東西就是你找到了那個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東西,因為是精神上的東西,所以它無法被剝奪;因為是最重要的東西,所以它足以成為你的精神支柱。什么叫“精神支柱”?當你什么都沒有了,你還有它。它是你生活的意義。找到了它,很少還會有什么力量能夠真正傷害到你,這才是我所說的內心的強大。
當一個人真正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義,他會感到心安與幸福,這時別人所擁有的東西是不會引起他的羨慕或嫉妒的。人想要的東西似乎很多,其實只是迂回地在尋找那個真正能使他幸福的東西。人們不斷地追求物質,也是因為人們誤以為物質的豐富能填補精神的虛無,我們總以為得到的物質越多就會變得更幸福。然而很多富有的人依然感到抑郁,有人說是因為他得到的越多,他越感到物質的力量很有限,他對這一條獲得幸福的道路越來越感到迷茫和絕望。
每個人生活當中只要守住一樣東西,守住那個對他來說最要緊的東西,幸福最核心的東西。當你守住了這一樣東西,同時其他什么都有當然很好;當你不得不有所舍棄時,那么為了那個最重要的東西,守住這個“一”,其他次要的東西都可以舍棄,生活也會因此變得更簡單一些,糾結也會更少一些。
物質有貧、富,靈魂不分貧和富,靈魂只分幸福和不幸福。當一個人開始思考精神世界的問題時,其實他是在開始思考他自己,開始尋找他自己?;蛘呲ぺぶ兴庾R到他遠離了自己精神的核心,一個人如果不去真誠地面對這些生命中真實的問題,那么生活會在某個意想不到的時候報復他。突然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內心莫名有種冷感,對什么都很無所謂,對自己或對世界都很麻木。

四
身體上任何一個部位的麻木都是一種病癥,當我們某根手指麻木的時候,我們把它特別當回事,會到處求醫。但我們很多人正在變得內心麻木,人們不但意識不到這才是最嚴重的疾病,反而覺得這是成熟,這樣不可笑嗎?當我們的手指碰到針、碰到火感覺不到痛,缺乏痛感的時候,你知道自己生病了。而當我們看到這個世界的苦難或者不公正,你的內心卻感覺不到痛,沒有痛感的時候,我們卻覺得這是一種強大。其實這不叫強大,這叫做病入膏肓。這表明一個人正從一個活生生的生命變成一塊石頭,變成一個無情感的物體。你的存在變得就像一堆碎石頭,支離破碎,從中已產生不了奇跡。當生命開始變得麻木和無情,你也正在變成一個死掉的東西?!鞍笥谛乃馈保眢w的死亡只不過是可見的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那些身體沒死而心死了的人,正在經歷另一種不可見的無形的死亡,變成行尸走肉,即現在常說的“喪尸”。所以按照這個說法,其實世界上有很多喪尸,沒有痛感,只是麻木。
比痛苦更大的悲傷,或者說世界上最大的悲傷不是痛苦本身,而是對一切都很麻木。世界上比痛苦更大的悲傷就是無痛感本身。你要是還會心痛,說明你的心還活著,你還活著。等到有一天沒有什么東西能讓你嚎啕大哭,沒有什么東西能讓你心痛,你也就死了,哪怕你活著,你也死了。心死了,是真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