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玲 編輯/南溪

發現很多三十多歲的人是這樣的狀態:工作幾年了,工資和職位似乎都原地踏步,也看不到上升的空間;想跳槽或單干,又沒有勇氣、技能和資源;開始感受到房子、孩子、老人的壓力;婚姻也步入平淡期……
年齡雖然遠沒到中年,但不知為何已經有著中年人的無奈與無力。或許也特別想努力奮斗,卻不知該往哪使勁。既渴望變化,又害怕改變。最怕的大概是,即便是變化了,但是一步邁錯,甚至還不如原來,回不去了……是這樣嗎?
我特別能理解這種狀態。也許,這是每個人在進程中都會經歷的階段吧。你在用力,但外界似乎沒什么回應,讓你覺得自己膠著在一個狀態里過久,于是開始狐疑起來——怎么回事?發生了什么?
如果給建議,那么最基本的兩條是:學習和交往。
可以學與專業或本職工作有關的,學個有關聯的技能,考個什么證書。或者學一些自己特別有興趣的東西,即便與現有工作關系不大也無妨。不論如何,學一點什么新東西。
學習的意義
保持學習的狀態,維持你的學習能力。這是有用的。我們不是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當你從學習生活中脫離出來,然后再想開始時,啟動很難,甚至做不到。
擴充或者升級你的核心技能。當老板看到他的某一個員工特別拼,一直在學這學那,那么,一旦有重要的職位、有新的任務,他會先考慮這樣的員工,因為他相信有學習能力的員工更有可能勝任。員工愛學習,這也是對老板的激勵——因為你在增長你炒掉老板的資本。
拓展眼界。學習中,你不斷接觸新東西,隨著新知識而來的還有新視野、新的思維方式、新的關注層面、新的交往圈子、新的資源。
學習會帶給你自信,這種自信又會影響到你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學習的健康價值——中年愛學習,老年大腦不退化
持續學習,最好的就是即使你的收入和職位并沒有實質變化,但是你看待事情的眼光、你的感受已經不同了。其實受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讓我們既能主動開創未來、在機會到來時有能力把握住,又能把平凡的日子過出高品質。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不僅是提高你的掙錢能力,而是讓你成為更好的人。
我們建立家庭、工作穩定之后,特別容易忙于日常事務,顧不上交往,尤其是女性。我一直是很宅的人,不擅長交往。但中年以后,這一點在改變。交往不是只為建立人脈、獲得信息,看誰能幫我,而是從與不同人的互動中學到東西,更加了解自己和社會。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中很容易變成弱勢群體,如果能打造一個可以給你提供支持、支援的交往圈子,你的生活會有很大不同。
在與朋友的善意互動中,你也會積累出人生中特別寶貴的東西。以后老了,孩子們都離開了,你仍然有很多美好的人際關系與回憶。
盡量處理好家庭婚姻關系。在很多情況下,這是我們可以通過努力改善的。
健身,保持身體健康。這一點與學習一樣,是你在機會到來前可以隨時在做的……
要做到前面這幾條,最關鍵的一點是——你要保持樂觀。學習、交往、健身,或者養綠植,這都是對未來充滿希望才能做到的事。
有的朋友想,其實大家都這樣了,說明這樣的平淡是正常的。心態上這樣去看很好,但實際做法上,我覺得有點危機感還是對的。中年是爬坡的時期,趁著體力腦力還在線,要努力提升自己,努力做事。人生幾十年中,只有那些體力腦力持續強勁、沒有太大情感婚戀波折、意志堅定、生活自律的人,能做事的時間比較長,其他普通人,掐頭去尾也就是中間這二三十年。所以,有點緊迫感危機感,經常認真思考方向與未來,勤奮自律,這是一種比較積極樂觀的善待人生的做法。
當然了,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如此:機遇與危機并存,需要你樂觀并且勤奮地爬坡,只是所爬的坡不同而已。年少時是努力瘋長,五十歲以后的挑戰是如何維護好身體硬件,以便繼續成長,適量做事,享受生活,少添麻煩。
想起前些天看到一篇王朔2018年年末寫的文章,說他自己這一年特別懶,晚上雄心萬丈,各種計劃目標、有無數的事情想做,一到早上——去他的吧,哥只想多睡一會兒。
很理解這種狀態。真正到中年以后,如果不曾兢兢業業地維護好硬件,體力跟不上也會影響腦力和心力。錢鐘書也說過,年輕時能寫小說,那只是年輕妄為,以為自己能寫。大家讀這話覺得他是自謙,其實這是中年以后說的實在話。年齡大了,先別說能不能寫,首先就沒那個心氣了。而村上春樹和一些國外作家,都是嚴格自律的典范,因而才能持續寫作很多年。
所以,在真正的中年尚未到來之時,盡管有各種窘迫迷茫,至少體力是夠用的。趁著還年輕,多學習,做好眼下的每件事,珍惜這個已經成熟、有些能力、體力尚好的階段吧!
保持好奇心、不斷學習新事物的人,沒有中年,只有青春。
我們從未變老,只是一直在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