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銘,余 莉,劉泳秀,李 萍
人文關懷通常被視為一種積極關心人們的愿望、意識或責任的價值和態度,主要體現在具體行動中[1]。護理人文關懷是一種基于“人類生命的整體價值”的人文關懷理念,主要體現在專業護理行為上,是護士對病人生命與健康、權利和需求、人格和尊嚴的關懷和照護,表達護士對病人的關懷情感,了解病人的文化背景,尊重病人的生命價值,協調病人的人際關系,滿足病人的個體化需求[2]。在“健康中國2030”計劃[3]中提出要提高醫務人員的人文關懷能力,構建和諧融洽的醫護患關系[4]。然而,由于護理工作繁忙、職業暴露風險較高、職業認同感偏低、護患之間的沖突時有發生,護士在處理問題時更傾向于保護自己,忽視了人文關懷[5]。本研究了解烏魯木齊市某三級甲等醫院臨床護理帶教老師人文關懷能力總體水平,探索并分析其影響因素。
2018年11月,烏魯木齊市某三級甲等醫院681名護理帶教老師參與了調查。研究對象中,男8人(1.2%),女673人(98.8%),年齡25~53(31.42±4.97)歲;民族:漢族479人(70.3%),維吾爾族91人(13.4%),回族82人(12.0%),其他29人(4.3%);學歷:專科360人(52.9%),本科及以上321人(47.1%);職稱:護師及以下577人(84.7%),主管護師及以上104人(15.3%);工作時間3~34(10.17±5.58)年。
使用問卷調查方法收集資料。
1.2.1 調查工具
①一般資料問卷:科室、性別、民族、最初學歷、最高學歷、職稱、能級、年齡、工作年限、帶教年限、是否有高校教師證、是否參加過帶教培訓、是否是科室總帶教。②臨床護理人員人文關懷能力量表:由黃弋冰[6]編制,用于衡量護理人員人文關懷能力。該量表由8個維度(45個條目)組成,分別是灌輸信心和期望(9個條目)、完善的健康指導和教育(7個條目)、人本主義利他價值觀念(6個條目)、科學的解決所遇到的健康問題(4個條目)、幫助尋求精神力量(5個條目)、提供良好的住院環境(5個條目)、促進護患情感的交流(5個條目)、幫助解除所面臨的困難(4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評分,“完全相符”得分為5分,“基本相符”得分為4分,“不能確定”得分為3分,“基本不相符”得分為2分,“完全不相符”得分為1分,總分為45~225分,護理人員臨床人文關懷能力越高則得分越高。Cronbach′s α系數為0.913。
1.2.2 調查方法
經醫院護理部同意后將問卷內容錄入問卷網,生成二維碼,發給各科護士長,早交班時集中掃碼答卷,回答完后集中提交,發布697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81份,有效回收率為97.7%。
1.2.3 統計學方法


表1 臨床護理帶教老師人文關懷能力情況
臨床護理帶教老師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排序前4項(見表2)及后4項(見表3),結果顯示“看到我護理過的病人康復出院,我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得分最高,“我覺得病房是一個公共場合,難以保持安靜”得分最低。

表2 臨床護理帶教老師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排序(前4項)

表3 臨床護理帶教老師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排序(后4項)
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科室、年齡、帶教年限、是否有高校教師證、是否參加過帶教培訓的臨床護理帶教老師人文關懷能力不同,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同一般資料臨床護理帶教老師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比較
臨床護理帶教老師人文關懷能力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5,多重線性回歸結果見表6。應變量為人文關懷能力總分,自變量為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多重線性回歸。結果表明性別、科室、年齡、帶教年限、有高校教師證、參加過帶教培訓對臨床護理教師人文關懷能力有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5 自變量賦值情況
在2010年“優質護理服務示范項目”活動方案[7-8]中,提出“有必要進一步深化護理服務形式的變革,倡導整體護理服務模式,為病人提供全面、專業、人性化的護理服務;特別是做好病人的健康指導和教育,強調確保病人安全的需要,更明確地反映護士對病人的人文關懷”。本研究表明,臨床護士人文關懷能力總分為(189.38±17.44)分,高于褚梁梁等[9]對山東省6所三級綜合性醫院病房護士的調查結果,也高于張小敏等[10]對安徽省參加專科護士培訓班在職護士的調查結果。原因可能為:一方面,近年來以人為本的醫學思想不斷強化,不管是醫院管理者,還是教育者,人文護理的教育與培訓越來越受到重視,護士人文關懷的質量和水平也在逐步提高[11];另一方面,相關文獻的調查對象是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或某專科普通護士群體,而本研究調查對象為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在選拔過程中,不僅考量業務能力,其道德品質、專業態度也是重要的評價指標[12]。對于護理教師來說教育的本質是人文關懷[13],并將關懷呈現和分享在課堂教學中。同時,臨床護理教師的核心能力包括人文關懷能力[14-15],這不僅是實習護生主觀情感的需求,也是作為臨床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的關鍵環節。人文關懷包括對病人的關懷,也包括對學生的關懷。因此,臨床帶教老師在工作中應尊重與關愛病人和學生,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的同時促進學生職業認同和職業歸屬感[16],以此提升護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綜合素質及對帶教老師的工作滿意度[17]。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看到我護理過的病人康復出院,我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該條目得分最高,分析原因可能為每位病人的康復會增強護理人員工作的信心及成就感,增加自己的職業認同感,這有助于調動其工作的潛力和熱情,并保持心理健康,從而將積極樂觀的情緒融入工作,對職業的滿意度與主觀幸福感更高,對職業的認同度也更高[18-20],故用人文關懷去激發護理教師對工作的激情,對價值感和成就感的追求,因為這些正是他們把關懷傳遞給病人的基礎。所以,建議護理管理者能夠與帶教老師共同探討臨床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認真聽取反饋意見,鼓勵提出創新的想法和合理化的建議,促進職業認同感,營造和諧的人文關懷氛圍,使臨床帶教老師對護理職業充滿信心[21]。在“提供良好的住院環境”該維度中“我認為病房是一個公共場所,很難保持安靜”得分最低,分析原因可能為醫護患溝通交流較多,理療儀器使用時間不一,病房環境難以保持安靜,使得護士難以掌控工作環境和護理服務的連續性。故需加強“四輕”觀念,即“輕輕地走路、輕聲說話、輕輕操作、輕輕關閉”,并將該理念與實踐結合,同時盡量統一集中操作治療儀器設備,使人文關懷能力實際化。人文護理的知識能夠通過學習獲得,而人文關懷的理念則是對知識的一種轉化,這要求醫院需加強對人文護理理念的培養,使理念具體化,從而更好地應用于臨床。
①女性的人文關懷能力高于男性。原因可能是女性的情緒更加脆弱,善于表達交際,而男性情感相對比較內斂,不善于表達[22];另一方面,我國人們的傳統觀念認為護士的職業是照顧人,應該由女性來承擔,因此,男護士的社會認可度不高,這些社會偏見和傳統觀念導致很多男護士并不是自愿選擇護理專業,缺乏對護理的職業認同感[23]。也有可能受社會刻板印象影響,部分男護生仍認為護理工作主要由女性承擔,以致在工作中忽視對人文關懷能力的提升[24]。因此,男性人文關懷能力相對較弱。②內科臨床護理帶教老師人文關懷能力較低。分析原因可能是內科病人多為慢性病病人,住院時間長,難以徹底治愈,護理人員的抑郁感較強[25]。③年齡越大,教學時間越長,臨床護理教師的人文關懷能力越高。Simmons等[26]的研究也指出,人的關懷能力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而增加,說明護士的關懷能力與護理工作經驗、工作能力及人生閱歷有關。分析原因可能為人文關懷能力并不是生來就有,更是由后天的所見所得、所感所悟形成的。隨著年齡增長,閱歷的增加,同理心和共情力從最初的接觸到后來的領悟使得自身的人文關懷力也逐漸增加。④具有高校教師資格證書的臨床護理教師具有較高的人文關懷能力。分析原因可能是有高校教師證的帶教老師具備良好的帶教資質,對臨床帶教更具備職業認同感,充分發揮教師的人格力量,對病人及學生更加耐心。⑤參加過帶教培訓的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具有更高的人文關懷能力。分析原因可能是目前各大醫院組織的教學培訓中一般包括職業前景的議題,臨床護理教師可以通過臨床教學培訓在臨床教學的認知上發生改變[27]。由此可見,培訓和教育可以提高臨床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能力,有助于護理人員將人文關懷能力轉化為自身的價值理念和內在信念[28],從而促使護理帶教老師的綜合發展。這也進一步提示了若要提高臨床護理帶教老師的整體素養,相關的帶教培訓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護理管理者應針對帶教老師所面臨的職業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文關懷的培訓;以人文輸出為導向,分層培訓為原則,不同形式的培訓方法為指導,同時通過實際訓練考核強化學習成果,全方位地提高護士的人文素養,增加人文關懷的輸出[29]。
①本研究對象僅為臨床護理帶教老師,未納入護理實習生及病人為研究對象,應從多方了解,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尋找差異,從各個方面提高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能力。②只普查了烏魯木齊市1所三級甲等醫院,不能說明該地區臨床護理帶教老師的人文關懷能力整體水平。
性別、科室、年齡、帶教年限、是否有高校教師證、是否參加過帶教培訓是臨床護理帶教教師人文關懷能力的影響因素。對不同性別、科室的臨床護理帶教老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調動護理人員獲取高校教師證的積極性,多方面開發展臨床護理帶教專項培訓,以進一步培養和提升臨床護理帶教教師人文關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