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荊門市第二人民醫院,湖北 荊門 448000)
醫院外科收治的病人一般都是要經過手術治療方可使得疾病痊愈。這就導致大多病人很可能因為自身對手術的焦慮、或擔心手術成功率與手術后的恢復效果,易產生情緒上的波動,而病人心理上出現不配合、消極的情緒,就會影響手術治療的最終效果,還可能導致病人產生長期的心理障礙。再者,外科病人在手術完成后會由于各種原因出現術后感染或其他不良情況,進而影響病人之后的生活質量與醫治成本。上述情況的出現,病人與其家人就容易將其指控到醫護人員身上,這也是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對外科病人護理過程中潛在風險的研究分析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對提高醫院管理水平、提升護理人員自身素養、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等方面都是有重要作用的。本文選用的本院本院外科的140位病人進行回顧性分析,詳細報告見下文。
選取我科室住院治療的120例患者展開護理隱患調查研究,患者的住院時間節點為2019年01月~2020年01月間,分組方法采用隨機數表格法等分研究對象,分別是常規組和改進組。納入研究的患者中男68例,女52例,年齡范圍20~66歲,平均(49.3±3.5)歲。實驗的排除標準為:(1)患者不愿參與實驗;(2)患者存在溝通障礙;(3)患者有其他實驗參與。兩組患者比較一般資料,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數據可比。
給予常規組患者常規護理方法,包括生命體征檢測、風險評估和飲食指導等。改進組患者實施風險管理護理干預,即結合常規組患者的風險問題設計風險護理策略,主要包括如下內容:(1)強化護理培訓,全面提升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2)完善護理流程,規范護理操作;(3)強化護患溝通,努力構建護患聯合力;(4)強化病房巡查,及時消除各種護理風險因素;(5)科學化護理記錄,分析患者的臨床情況,優化護理。
(1)密切觀察患者,計算風險發生率;(2)利用評分問卷進行護理質量評價;(3)利用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計算護理滿意度。
利用SPSS 20.0軟件處理數據,使用"x2檢驗"和"t檢驗"進行驗證,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組患者中護理風險發生率要高于改進組,護理風險發生率(人數)低于風險事件發生率總和,理由為有患者存在多問題兼發情況。詳見表1。
表1 常規組患者的護理風險發生情況
在外科護理潛在風險發生率和護理滿意度方面,改進組的指標完全優于常規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比較
1.護理人員的自身素養
護理人員防范護理的思維不足、護理過程不能嚴遵普外護理標準進行、護理人員與病人交流不夠、記錄護理筆記時不按標準進行、剛入職護理人員缺乏經驗等等都是護理人員自身素養不強的表現。
2.醫院的管理方式與水平
醫院的管理方式與水平的方面潛藏的護理風險包含有對護理人員的分配不科學等。眾所周知,醫院外科每日都要收入許多病人,導致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較大,加之病人的病情多樣且繁雜,較易出現突發事件,導致某一科室的護理人員手忙腳亂,而其他科室的工作人員又無事可做。此時,醫院的調配能力就決定了護理的效果與質量,科學合理的人員分配有利于降低護理風險。
(1)強化護理的培訓次數和質量,使得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全面提升,讓每位護理人員都具備豐富護理操作技能,能夠更為科學的應對各種突發問題,能夠及時的對患者情況進行正確判讀,還能夠積極主動的與患者及家屬交流溝通,在構建護患聯合力的同時擴大護理覆蓋面;
(2)讓護理流程規范化,操作步驟有路徑有章可循,盡可能的避免不當操作,防止對患者造成損害;
(3)利用強化病房巡查強化患者的生命體征檢測,及時處理患者的各種不良問題,削減患者的心理負擔,進一步拉近護患距離;
(4)科學化護理記錄,保證患者交接質量,防止交接隱患,為后續優化護理提供資料。龍正一證明在外科護理中應用風險管理護理具備優勢,本實驗對之進行了驗證,結果顯示,在外科護理潛在風險發生率和護理滿意度方面,改進組的指標完全優于常規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風險管理護理針對外科護理風險設計,能夠使護理質量得到大幅提升,并且進一步提升護理滿意度促進護患和諧,實踐證明降低護理風險所采取的護理對策是積極有效的,非常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