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杰,蔡營營,吳豐輝,任遠川,安俊菁,瞿廣飛,劉輝,楊雪
(1.云南省固體廢物管理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4;2.昆明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隨著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化學品在人類生活和工業生產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此過程中,化學品無論是種類還是產量都有較大的增長[1]。據統計,截止到2013年我國生產使用的化學物質約4.5萬種[2],其中很多具有毒害、腐蝕、爆炸、燃燒、助燃等性質[3],是對人體、設施、環境具有危害的 “危險化學品”[4]。2014年環境保護部根據危險化學品的特性和環境風險程度等確定并公布了 《重點環境管理危險化學品目錄》,其中指出重點環境管理危險化學品的范圍[5,6]。發達國家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制定必要的環境保護法規的同時,重點開展了現有危險化學品的登記、優先控制、安全性評價及新化學品的生產前登記等研究和管理工作[7-10]。例如,197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首次建立國際潛在有毒化學品登記中心 (IRPTC),并逐步地建立了有108個國家相繼參加的國際網絡,以便國際間進行有毒化學品方面的信息交流。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 (WHO)開始實施國際化學品安全性評價。1982年世界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 (OECD)理事會規定了化學品安全性評價最少項目 (MPD),用于對化學品進行全面評價,藉以確定其能否生產和銷售。我國關于危險化學品的研究起步較晚,要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還需借鑒國外化學品優先控制管理措施。1993年楊友明等[11]首次借鑒國外化學品初始名單,對國內的305種化學品中選取出現頻率≥7%的化學品134種,從國外1199種選取出現頻率>19%的化學品150種,然后選擇共有的76種,構成我國化學品的初選名單。
為了便于管理,2015年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等根據化學品的危險特性和分類標準,確定了對2828種/類化學品進行重點管理,形成了 《危險化學品目錄 (2015版)》[12]。此外,為落實國務院 《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國發 〔2015〕17號)文件內容,由環境保護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衛生計生委制定了 《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 (第一批)》,共22種,其中涉重金屬的5種 (鎘及鎘化合物、汞及汞化合物、六價鉻化合物、鉛化合物、砷及砷化合物)等重金屬化合物[13]。對列入名錄的化學品,針對其產生環境與健康風險的主要環節,依據相關政策法規,結合經濟技術可行性,采取風險管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化學品的生產、使用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重大影響。
本文主要選取甲醛、萘、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種危險化學品進行分析,并對這些行業生產及使用危險化學品的工藝進行研究,綜合分析行業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危險化學品間的化學反應和遷移轉化途徑,探索出其儲存、防護、治理的相關方法,使其環境生態風險降至最低化,最終達到減量化、無毒化、資源化的目的。
甲醛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是基礎碳化學品之一,用來制取膠合板和顆粒板的樹脂與黏合劑,以及用作化學合成的中間體[14,15]。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我國有甲醛生產企業 (5萬t/a以上)70多家,居世界首位[16]。近年來,我國已經躍升為世界上甲醛產能最大的國家,它的產量基本在1000萬t/a[17,18]。
1.1.1 甲醛的生產工藝
由于生產甲醛的原料不同,導致生產工藝也各有不同,其中主要生產工藝有銀催化氧化法和鐵鉬催化氧化法[19-20]。銀催化氧化法是在甲醇-空氣混合物的爆炸上限以外操作,即在甲醇過量的條件下操作,其反應工藝成熟可靠,反應在常壓和高溫下進行,發生氧化和脫氫兩個反應,具體反應如下:

上述反應總體是一個放熱反應過程,其副產物有CO、C、H2等[21]。銀催化氧化法生產的甲醛中含有少量未反應的甲醇,甲醛產率低。為降低能耗,可采用較高的反應溫度或接近化學當量的氧醇比達到高轉化率。
鐵鉬催化氧化法可以生產甲醇含量較低的甲醛,其生產是使用鐵鉬氧化物作為催化劑,在甲醇-空氣的爆炸下限以外操作[20]。該反應在常壓和高溫進行,不需要銀法要求的高溫反應,從而使副反應少、甲醛產品分解少、選擇性高;以大量甲醇作為熱穩定劑生產高濃度甲醛的方法,其產率、甲醇消耗、電耗、副產蒸汽、產品質量等指標均優于銀法,但甲醇回收蒸餾設備,尺寸偏大,輔助設施多、工藝較復雜、關鍵技術所在的鐵鋁催化劑列管式固定床反應器主要依靠引進,投資較大,所以該法在國內未能廣泛應用[22]。
無論是銀催化劑法還是鐵鉬氧化物催化氧化法,其反應均是放熱反應,為了達到節能降耗,防止熱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需將各部分的余熱進行回收利用。
1.1.2 甲醛生產過程中風險暴露途徑
甲醛濃度過高會引起急性中毒,表現為咽喉燒灼痛、呼吸困難、肺水腫、過敏性紫癜、過敏性皮炎、肝轉氨酶升高、黃疸等。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中,將甲醛放在一類致癌物列表中。所以在甲醛生產過程中需盡可能的分析甲醛可能泄露的途徑,在各過程節點做好應急防護措施,降低風險。甲醛在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泄露的主要途徑如下:
1)故障泄漏:①儲罐、塔、反應器、管線、閥門、法蘭等破損、泄漏。②罐、塔、反應器、管線、閥門、法蘭、表等連接處泄漏。泵閥門破損或轉動設備密封處泄漏。③罐、塔、器、管、閥等因加工、材質、焊接等質量不好或安裝不當而泄漏。④撞擊或人為損壞造成容器、管道泄漏,以及儲罐、塔超裝溢出,壓力不平衡形成負壓。⑤由自然災害 (如雷擊、臺風、地震)造成設備破裂泄漏。
2)運行泄漏:①超溫、超壓造成破裂、泄漏。②安全閥等安全附件失靈、損壞或操作不當。③進出料配比、料量、速度不當,造成反應失控,導致容器管道破裂、泄漏。④物料在容器、管道堵塞而造成破裂、泄漏。⑤熱交換不充分而造成能量過量積聚,導致罐、塔、器等破裂。⑥墊子撕裂造成泄漏,以及驟冷、急熱造成罐塔器破裂泄漏。⑦承壓容器未按有關規定及操作規程操作。⑧轉運部件不清潔而摩擦產生高溫及高溫物件遇易燃物品。
1.1.3 甲醛的凈化
1)化學方法
①過氧化尿素法:由于其結合力較弱,過氧化氫分子相對獨立,與游離過氧化氫具有較為相近的化學性質,可以利用雙氧水易于釋放出羥基自由基的性質,通過控制過氧化尿素存在的環境控制其羥基自由基及活性氧的釋放,從而將甲醛氣體降解為無害的CO2和H2O[23,24]。
②ClO2法:氣體ClO2去除甲醛的效果是十分明顯的,二氧化氯將甲醛氧化為甲酸直至CO2和H2O,反應方程式如下:

ClO2主要用于氧化甲醛分解,其次ClO2本身性質極不穩定,極易分解,在空氣中會很快分解成Cl2和O[25]。池致超等[26]研究了不同條件下ClO2去除甲醛的效果,結果表明甲醛去除率隨ClO2濃度的增加和反應時間的延長而提高。
③紫外光催化法:甲醛可以直接吸收某些波長的紫外光進行氧化分解[27]。實驗表明,在紫外光條件下,質量濃度小于10mg/m3的甲醛能被完全凈化,但用太陽光照射時,凈化效率僅為35%。真空紫外燈 (VUV)具有高能光子 (185nm波長相當于6.7eV),能夠斷開大部分化學鍵。一方面,真空紫外光能夠直接分解甲醛;另一方面,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空氣中的水和氧氣能夠通過一些途徑生成臭氧、氧基和羥基,進而氧化甲醛[28]。
④臭氧催化氧化法:臭氧本身是一種強氧化劑,具有強氧化性,可將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等,因此可以用于有機污染物的凈化和消毒。但臭氧具有強氧化性,對人體有一定的刺激性,故在處理室內空氣時應控制其濃度。孫建鋒等[29]探究臭氧/紫外聯合降解甲醛的試驗,結果表明單獨臭氧對甲醛降解效果并不顯著,臭氧和紫外在降解甲醛的試驗中存在明顯的協同促進作用。
⑤等離子體法:等離子體技術去除甲醛氣體的機理為電子直接與甲醛分子碰撞使之分解和電場中產生的各活性基團與甲醛分子間發生的化學氧化反應兩部分[30-33]。等離子體催化技術幾乎對所有有害氣體都有很高的凈化效率,但易產生CO,O3,NOx,從而需增加進一步氧化和堿吸收處理[34],且設備費用高昂,因此在應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高丁丁等采用單因素實驗研究了等離子體裝置的電源電壓、針長度、針板間距等參數對甲醛去除率的影響規律,研究表明等離子體去除甲醛的最佳參數為:針長度8 mm,針板間距為8 mm,電源電壓為9 kV[35]。
2)物理方法
吸附法具有脫除效率高,速度快、富集功能強、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等優點,常用的吸附劑有活性炭、活性炭纖維、硅膠、沸石等,由于活性炭吸附法是最傳統、最廉價的吸附方法,廣泛應用于低濃度的室內甲醛吸附[36]。周昕彥等[37]比較了不同制備條件及環境因素對MnO/GAC去除甲醛性能的影響,結果發現在負載錳氧化物后,MnOx/GAC對甲醛的去除性能有明顯提高,錳氧化物對富集在活性炭孔內的甲醛起到了催化降解作用,室內低溫低濕的處理環境有利于MnOx/GAC對甲醛的去除。活性炭纖維具有比活性炭更大的比表面積以及更快的吸附速率。活性炭纖維既充當了載體的角色,也起了反應材料的作用。由于該物質具有不需更換再生的特點,使其可長周期適用于甲醛釋放的環境。關于此方面的報道僅有日本Yamashita研究小組采用ICB方法在活性炭纖維上沉積TiO2的方法[38-40]。沸石是一種天然多孔的物質,由于內部空間的特殊構架,使其具有優越的離子交換和吸附等性能,其對甲醛有一定的吸附量,但是吸附量很小[41]。裘建平等[42]采用浸漬法制備了酸改性天然沸石負載TiO2催化劑,結果顯示,沸石負載TiO2催化劑的吸附性能較酸改性沸石稍有增加,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活性,甲醛降解效率達到82.1%。
3)生物法
生物法凈化甲醛廢氣屬于目前世界上環保領域的新技術探索,生物法凈化有機廢氣是指微生物以有機物為其生長的碳源和能源將其氧化或降解為無毒、無害無機物的方法。該法由于操作簡單、運行成本低,無二次污染等特點而在歐洲廣泛使用并已工業化[43-45]。
1.1.4 甲醛的環境生態效應分析
甲醛由于沸點低又易溶于水,所以主要通過大氣和水排放進入環境,是產生光化學煙霧的污染物之一[46],環境中甲醛的主要污染來源是有機合成、化工、合成纖維、染料、木材加工及制漆等行業排放的廢水、廢氣等[47]。由于甲醛有強的還原性,在有氧化性物質存在條件下,能被氧化為甲酸。例如進入水體環境中的甲醛可被腐生菌氧化分解,因而能消耗水中的溶解氧。甲酸進一步的分解產物為二氧化碳和水。進入環境中的甲醛在物理、化學和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被逐漸稀釋氧化和降解。甲醛的氧化降解過程如下:

工業萘中的雜質主要是與萘沸點較接近的四氫萘、硫雜茚、二甲酚等。如萘的沸點 (218℃)和硫茚的沸點 (219.9℃)相差不到2℃,因此為了制造純度更高的精萘,就要利用萘與這些雜質熔點不同的物理性質進行分離,或者利用化學方法來改變它們的化學組成。
1.2.1 萘的生產工藝
當前精萘的生產方法,主要有結晶法、加氫精制法、酸洗蒸餾法、升華法等,以焦油為原料大規模生產精萘的方法有酸洗法、結晶法和加氫精制法,傳統的方法是酸洗法。由于該法生產過程中產生廢酸,造成環境污染,如今被結晶法和加氫精制法取代[48-49]。
1.2.2 萘在生產過程中的風險暴露途徑
萘一般存在形式是固態,但暴露在空氣中易揮發、易升華,且具有劇毒性,在空中會發生氧化反應、還原反應、親電取代反應,生成其他有機化合物[50]。在生產過程中,盡量避免萘暴露在空氣中,避免在生產過程中泄露,從而影響人類身體健康。根據萘的生產工藝分析萘在生產中可能發生泄露的途徑是:在酸洗、結晶、加氫精制的過程中,大多涉及到溫度的變化。溫度越高,萘的揮發、升華速度越快,造成的污染就越大。所以在溫控階段氣路系統可能會發生泄露,焦油、初萘、精萘在轉移、存放過程中會發生揮發泄露。萘主要是在建筑行業使用,用來改善建筑材料的性能,在萘與其它建筑原材料混合過程中,會導致少量萘揮發到空氣中,所以萘在運輸、儲存、混合過程中均應密封,轉移過程應該迅速[3,51]。
1.2.3 萘的凈化
萘在遠低于沸點的溫度下,具有較大的蒸氣壓,因而在加熱時,固體萘能不經過液態直接變為萘蒸汽,而萘蒸汽在冷卻時又可不經過液態而直接轉變為銀白色固體。因此,固體和液體萘均能以該種形式轉變為萘粉塵。工業萘產品槽區域的主要廢氣為含萘氣體,且萘在常溫下會結晶析出呈固態[52]。萘結片裝置工業萘槽及液萘發貨產生的含萘廢氣,在引風機的作用下,進入集氣管。集中后經立式換熱器處理,部分液態萘流出換熱系統,收集至萘收集槽集中處理。另外,部分萘廢氣通過袋式除塵器捕集凈化。萘被收集后送至萘收集槽集中處理,氣體則通過引風機送入煙囪高空排放。除塵器為脈沖除塵器,溫水循環系統為冷卻含萘廢氣,從而達到出去含萘粉塵和萘廢氣的目的[53]。
1.2.4 萘的生態環境效應
萘具有刺激作用,高濃度致溶血性貧血及肝、腎損害,導致貧血或紅細胞數、血色素和血細胞數顯著減少,對皮膚敏感者,萘會引起一些嚴重的皮膚病[50]。萘在環境遷移轉化過程中快速分解,萘的水溶性較小,而且不易被吸收,故其毒性不太強。主要污染是萘升華到大氣中與大氣中的組分發生氧化反應和取代反應,生成活性比萘強的化合物;與水蒸氣、空氣中的污染物形成氣溶膠,是引發霧霾的化合物之一。
二氯甲烷是無色透明易揮發液體,具有類似醚的刺激性氣味。它溶于約50倍的水,溶于酚、醛、酮、冰醋酸、磷酸三乙酯、乙酰乙酸乙醇、環己胺。與其它氯代烴溶劑乙醇、乙醚和N,N-二甲基甲酰胺混溶。熱解后產生HCl和痕量光氣,與水長期加熱,生產甲醛和HCl。進一步氯化,可得氯仿和四氯化碳[54]。毒性很小,且中毒后蘇醒較快;對皮膚及粘膜有刺激性。
1.3.1 二氯甲烷的生產工藝
二氯甲烷的主要生產路線是甲烷或氯甲烷的氯化。其生產方法最早采用甲烷或氯甲烷高溫氣相熱氯化法,后來發展了光化氯化法。1972年,美國C-E Lummus公司和Arm-strong公司共同開發了甲烷氧氯化法,1979年日本德山曹達化學公司開發了氯甲烷低溫液相自由基引發氯化法制取氯代甲烷的技術。目前廣泛用于工業生產的是熱氯化法和天然氣氯化法,反應器形式有內循環式、蓄熱式、列管式和沸騰床等多種型式[55]。
1)天然氣熱氯化法。天然氣熱氯化法制取二氯甲烷為主產品的工藝流程分為氯化反應,鹽酸吸收,堿中和,氣體冷卻和干燥、壓縮,甲烷氯化物捕集,精餾和成品包裝等幾個部分。初期的甲烷熱氯化法以德國Hoechst公司為代表。其典型流程為:以甲烷為主要成分的天然氣、氯氣和循環氣體在混合器中混合后進入反應器,反應后氣體經空氣冷卻到70~80℃以后進入四個串聯的氯化氫冷卻吸收塔以除去氯化氫,然后再進入兩個串聯的中和塔,用NaOH溶液除去殘余的氯化氫和游離氯。經過凈化的氣體經二段壓縮后進入冷卻器,用水冷卻到15~25℃,再進入兩個交替使用的并聯三段冷卻器中,冷凝的粗氯化液送往蒸餾工段進行精制,分離出一氯甲烷、二氯甲烷和氯仿。不凝氣體一部分放空外,其余循環使用。我國甲烷熱氯化法生產甲烷氯化物的工廠,以采用內循環式反應器為主。
2)氯甲烷氯化法。氯甲烷氯化法生產二氯甲烷是將氯甲烷與氯氣進行氯化反應,光氯化法在4000kW光照下進行,或采用熱氯化法工藝,熱氯化工藝生產控制氯甲烷與氯之比為 (2~2.5)∶1,反應溫度為420oC,反應壓力19kPa,反應經冷卻吸收、堿液除去氯化氫、蒸餾、壓縮、精餾,分別除去三氯甲烷、四氯甲烷后塔頂得到產品。
1.3.2 二氯甲烷在生產過程中的風險暴露途徑
在二氯甲烷生產過程中,無論是天然氣熱氯化法,還是氯甲烷氯化法,發生的都是取代反應,對條件控制較為嚴格,在生產過程中發生泄露以及產生污染的可能性比較大。天然氣熱氯化法工藝主要是氯氣取代天然氣中甲烷原子上的氫,可能產生的污染物有甲烷氯化物以及氯化氫,采用膜式鹽酸吸收器吸收氯化氫,剩余氯化氫再經堿吸收。如果氣體流速過快或者量比較大,會導致氯化氫氣體泄漏;一氯甲烷從冷凝器中出來,送回反應器中進行氯化,生產二氯甲烷,可能導致反應不完全等。甲烷氯化物的沸點比較低,在分離過程中可能導致分離不完全和產生甲烷氯化物的泄露。氯甲烷氯化法,對溫度、壓力、氯甲烷和氯氣比控制極為嚴格,要求整個生產反應過程都是密閉系統,以防止泄露。二氯甲烷主要用于萃取劑和有機溶劑。二氯甲烷沸點較低,揮發性較強,在萃取或者溶解過程中,容易揮發到空氣中。所以在使用過程中,盡量在通風處使用,做好防護措施,減少二氯甲烷在空氣中的停留時間。
1.3.3 二氯甲烷的凈化
徐濤等[56]對吸收-光助氧化法和吸收催化還原法處理二氯甲烷廢氣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紫外/過氧化氫聯合使用對二氯甲烷廢氣降解效果最佳。王家德等[57]采用假單胞桿菌屬GD11菌株對生物滴濾池接種掛膜,成膜后的滴濾池可用來凈化二氯甲烷廢氣,特別適用于較低濃度的濾池。程吉等[58]通過實驗室配置模擬二氯甲烷氣體,制備了雙金屬Ag/Fe、Cu/Fe、Ni/Fe顆粒與水組成吸收反應體系處理二氯甲烷氣體,探索出Ni/Fe對二氯甲烷的還原脫氯效果最好。除此之外,含二氯甲烷的廢氣處理方法還包括焚燒、催化燃燒、冷卻、吸附、生物等。
1.3.4 二氯甲烷的環境生態效應
二氯甲烷有麻醉作用,主要損害中樞神經和呼吸系統,人類接觸的主要途徑是吸入[59]。一般人群通過周圍空氣、飲用水和食品的接觸,劑量要低得多。據估計,在二氯甲烷的世界產量中,大約80%被釋放到大氣中去,但是由于該化合物光解的速率很快,使之不可能在大氣中蓄積。其初始降解產物為光氣和CO,進而再轉變成CO2和HCl。當二氯甲烷存在于地表水中時,其大部分將蒸發。有氧存在時,則易于生物降解,因而生物蓄積似乎不大可能。但對其在土壤中的行為須進一步測定。
三氯甲烷又稱氯仿,是無色透明、高折射率、易揮發的液體;有特殊香甜氣味;不易燃;與火焰接觸會燃燒,并放出光氣。它與乙醇、乙醚、苯、石油醚、四氯化碳、二硫化碳和揮發油等混溶,微溶于水。其在氯甲烷中最易水解成甲酸和HCl,穩定性差,450℃以上發生熱分解,能進一步氯化為CCl4[54],有麻醉性。大量吸入高濃度蒸氣能損傷呼吸系統、心、肝和腎,甚至突然致死。蒸氣可刺激眼黏膜而引起損害,進入眼睛能引起眼球震顫癥。露置在日光、氧氣、濕氣中,特別是和鐵接觸時,則產生光氣而使人中毒。
1.4.1 三氯甲烷的生產工藝
1)甲烷和氯氣的反應
甲烷和氯氣在光照條件下:

這是一個鏈反應,缺點是在生成氯仿階段反應不容易控制。通常生產三氯甲烷大部分采取甲烷氯化物吸附分離組合工藝氯氣、甲烷、循環氣按一定比例進入反應器,進行熱氯化反應,反應氣經空冷、水洗除去HCl中和后,進入吸附分離單元,經吸附劑選擇性吸附后,輕組分 (工業生產需要時標定)返回反應爐進人下一次循環。飽合后的吸附器進行脫附,經冷凝、分層;下層為甲烷氯化物液體,送去精餾。
2)三氯乙醛法
乙醛法是將原料漂白液和經稀釋的乙醛溶液按1.015∶1的比例混合后,進入帶攪拌的常壓反應器中,在72~80℃發生反應,生成氯仿,經兩次冷凝后得到半成品-粗氯仿溶液 (含氯仿超過90%)。該溶液再經水洗處理送入間歇精餾塔精制得到氯仿成品。本法工藝流程簡單,屬廢物利用,產品質量高,主成分氯仿含量超過99.78%,但三廢治理困難[60]。
1.4.2 三氯甲烷在生產過程中的風險暴露途徑
三氯甲烷和二氯甲烷一樣大部分用做有機溶劑萃取,所以一般是三氯甲烷在萃取過程中由于揮發作用泄露在空氣中,沒有密閉操作,蒸汽泄漏到工作場所空氣中。搬運時要輕裝輕卸,防止包裝及容器損壞泄露;倒空的容器可能殘留有害物,應保持容器密封[61]。
1.4.3 三氯甲烷的凈化
三氯甲烷對細胞具有致突變作用,一定劑量的氯仿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均有影響[62]。因此被國際癌癥研究所 (IARC)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確證為致癌物已成為眾所周知,三氯甲烷在消化道內吸收迅速,從人體脂肪到體液約2h,在體內轉化為CO而使血中碳氧血紅蛋白的含量升高,使人出現中毒癥狀,常用的三氯甲烷廢氣的處理方法主要有冷凝、吸收、吸附和膜分離等。李建軍等[63]研究了活性炭纖維吸附-蒸汽脫附回收三氯甲烷的方法,采用活性炭纖維吸附-蒸汽脫附裝置對江蘇南通某農藥廠生產工序中排放的三氯甲烷進行吸附回收,論述了該農藥廠有機廢氣收集和處理現狀、吸附劑選擇、吸附裝置工藝流程及操作參數、必要的安全保障等。使用該裝置后,每年可回收三氯甲烷約155 t,年凈收益38萬元。
1.4.4 三氯甲烷的環境生態效應
三氯甲烷在光照下遇空氣逐漸被氧化生成劇毒的光氣,酸度增加,因而對金屬有強烈的腐蝕性。常加入1%乙醇以破壞可能生成的光氣。在光的作用下,能被空氣中的氧氧化成氯化氫和有劇毒的光氣。在氯甲烷中最易水解成甲酸和HCl,穩定性差,450℃以上發生熱分解,能進一步氯化為CCl4。三氯甲烷易溶水,對水體容易造成污染,甚至能導致地下水污染。
本文主要選取優先控制化學名錄中的甲醛、萘、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種常見危險化學品的作為代表,針對這四種危險化學品可能的生產工藝、風險暴露途徑和環境生態效應等進行綜述,為危險化學品的防治、處理、資源化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礎,為環境中化學污染物研究提供可靠來源,為生產或者使用相關化學品的企業提供廢氣治理的理論依據,為環境保護監督部門提供管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