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浩,石艷
(四川輕化工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四川 自貢 643000)
關鍵字:聚丙乙烯;高分子拉伸失效;瞬態分析;有限元分析
在現代工程技術領域中,聚丙烯因其優良的性能、廉價的成本,常制成容器、管材和各種機械零部件,使用量逐年增加。因此,有必要對它的性能進行嚴格的測試和確認,以表征材料的性質和狀態[1]。但是,聚丙烯這類高分子材料具有微觀、細觀和宏觀層次的特征,導致與之相對應的強度及破壞行為比較復雜,不僅涉及材料學、固體力學、化學和物理學等學科領域,還具有多種學科互相滲透的特點[2-3]??偟恼f來,分析難度較大,常不能很好的預估聚丙烯這類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年限和剩余壽命。
國內對聚丙烯這類高分子材料失效過程的研究重點,多集中在失效機理的分析上。蘭州交通大學的王軍璽等[4]人做了 “大體積混凝土溫度場仿真分析在ANSYS上的實現”,實現了大型工程問題分析過程參數化,具有借鑒意義。南京理工大學的梁亮偉等人對低溫注塑進行了相關的研究,提出了仿真與實驗存在誤差主要是邊界條件難以精確確定這一觀點[6]。國外復合泡沫塑料領域力學行為是其研究的熱點[5],對于高分子材料失效的仿真研究較少,常以直接實驗的方式測試材料性能。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如何合成優質材料上[6-8]??偟恼f來,學界對聚丙烯這類高分子的失效過程的理論研究比較豐富,對失效過程仿真研究相對偏少,研究成果也僅限于高質量材料的發現與制備方面。
本文參照拉伸實驗得到的位移與時間等參數指標,通過有限元瞬態分析法,調試載荷步仿真拉伸失效過程。使用拉伸試驗機,在不同拉伸速率下,分別測試聚丙烯試件拉伸失效過程。建立試件物理模型和體單元數值模型,研究拉伸速率、單元類型、網格密度對拉伸失效過程仿真效果的影響。并分析了60mm/min時,實驗組與仿真結果組出現差異的原因。
以命令流的方式建立了物理模型模型,模型尺寸參考 《塑料拉伸標準2006》。以代碼方式建立的模型兼容性更好。本次實驗試件選用典型的高分子材料,聚丙烯。試件全新無磨損。其性能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聚丙烯試件性能參數
定義單元格類型為結構單元SOLID226。SOLID226是三維單元格,滿足應力應變以及溫度場的耦合分析。采用智能網格劃分,以sweep的方式完成,生成了六面體網格。對1mm、1.5mm、2.5mm、3mm尺寸的仿真對比后,得出2.5mm在滿足精度要求下,計算時間最優,且計算機不會受到過高的負載,適合一般計算機。
模擬試件拉伸時一端固定、另一端在拉伸實驗機作用下拉伸變形的實際情況。對模型端面施加了固定位移約束。對模型表面施加空氣自然對流散熱。對流系數根據一般情況設置為6.7,環境溫度設置為20℃。前處理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模型前處理
試樣在拉伸的過程中一般要經歷彈性、上屈服、下屈服、強化、頸縮5個階段。這里簡化模型,只考慮彈性、上屈服、下屈服、強化這四個特征變化明顯的階段。由本次設計實驗組得到仿真數據,每個階段有著各自對應的平均位移與平均時間,這里為了貼近試驗,采用試驗實測數據。拉伸試驗機以60mm/min拉伸時,記錄的時間位移參數整理如表2所示。

表2 拉伸階段時間位移對應表
對應地模擬拉伸過程,將此次仿真設為4個載荷步,分別代表上表所示四個階段??紤]到計算時間的影響,每個載荷步驟分為20個子步。受載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施加載荷
高分子聚合物內部由高分子鏈段組成,錯綜復雜交聯成網,不完全符合連續性假設。聚丙烯試件材料內會形成隨機的塊狀結晶團或類似物,這些應力集中物隨機排列放置,破壞了均勻性假設。并且,由于分子鏈段隨機排列或糾纏,不可避免的導致各向異性。高分子聚合物受載時會調節分子內部構象,拉伸速率快的組,高分子重構和調整的時間短;拉伸速率慢的組,能夠有時間調整分子內部構象,實現一定的強度增強。以上因素,會影響仿真數值結果。以60mm/min拉伸時的情況進行說明。
試件經拉伸試驗機拉伸失效時的應變尺度與仿真效果如圖3、圖4所示。

圖3 拉伸斷裂的試件

圖4 仿真變形與實際變形
對比試驗數據與仿真結果可知,仿真計算結果最大位移為317.307mm,小于實驗組平均值330.05mm。拉伸過程中,試件固定端的應變較小,被拉端拉伸端應變較大,且沿軸向成遞增態勢,符合實際情況試件的變形。聚丙烯試件本身是彈塑性材料,拉伸失效實驗過程中帶有一定蠕變變形,而蠕變變形程度受溫度、時間和載荷的影響,這一分析與盧子興等人的研究符合[9]。而仿真默認模型為線彈性體,未能考慮到此影響,產生了偏差;試件拉伸的失效的過程中,高分子鏈段受到作用,不斷調整內部鏈段構象以應對變形,這種性質具有不確定性,對試件材料性能有影響[10-11]。因此本次拉伸試驗中,出現了強度隨拉伸而升高的現象。
拉伸試驗機可以獲取到拉伸過程的數據。整個拉伸過程大致劃分為彈性、上屈服、下屈服、變形等階段,直至試件突然斷裂而試驗終止。由拉伸試驗機得到的應力-時間變化趨勢圖如圖5。

圖5 實驗組應力-時間變化
仿真計算完成后,使用時間歷程后處理器,沿試件軸向選取的四個節點的應力-時間變化圖如圖6。

圖6 仿真組中抽取的四個節點應力-時間變化
根據各仿真階段的應力云圖和變化趨勢圖,聚丙烯試件拉伸失效過程總體遵循拉伸失效準則,應力與時間呈現出與實驗組吻合的趨勢,即先增大后減低,然后維持直至斷裂。仿真的結果相對實驗結果偏大,原因是,此次仿真默認整個試件拉伸過程為線彈性變形,而實際情況是只有前期很短位移內滿足胡克定律[12],而之后屈服、頸縮階段并不滿足,而且實際拉伸時失效情況還更復雜。
使用熱成像儀實時記錄拉伸失效過程溫度場變化情況[13]。選取典型階段的溫度值作為對比依據。結果如圖7所示。

圖7 彈性階段末期
彈性階段末期,聚丙烯試件中間段變形最為劇烈,能量最多,最高溫度顯示為23℃,并向兩端呈現擴散態勢。見圖8。

圖8 上屈服階段末期
上屈服階段末期,聚丙烯試件最高溫度達到50℃,變化劇烈,說明此階段拉伸做功效果顯著。并且可得溫度作用范圍擴大,說明變形程度劇烈的段長擴大。見圖9。

圖9 下屈服階段末期
下屈服階段末期,聚丙烯試件溫度值變化不再明顯,峰值溫度達到52℃。溫度作用范圍進一步擴大,達到最大。見圖10。

圖10 彈性階段末期
強化階段末期,聚丙烯試件溫度峰值變化不再明顯,維持在51.827℃左右,溫度作用范圍擴大。仿真計算結束后,截取典型階段時刻的溫度值進行對比,如表3。

表3 實驗組與仿真結果值對比
選取熱源上的一點,使用Time Hist Postpro后處理器,顯示其時間與溫度的對應關系,如圖11。

圖12 熱面源中心點時間-溫度
由以上對比可知,仿真數值大小與實驗結果趨勢吻合。在彈性階段,試件通過形變來應對拉伸試驗機的做功,因此拉伸實驗機對試件作的做功主要轉化為試件的彈性勢能,溫度變化不大,僅僅增加了3℃左右,但是這個過程的時間極短。隨后的屈服階段,聚丙烯試件繼續受到拉伸試驗機加載,被拉試件無法存儲過多的彈性勢能,伴隨宏觀上試件形變量增大和微觀上高分子鍵的破壞,試件溫度峰值增加明顯,達到50℃左右。拉伸失效末期,溫度變化不太明顯了,穩定在52℃左右,直至斷裂。
以較高速率拉伸聚丙烯試件時,相對于較低速率,其斷裂失效過程需要的時間短,試件變形程度小,而溫度峰值更高。以熱源面方式模擬拉伸做功多少,會影響溫度場隨拉伸的熱源的擴散效果,需要尋找更好的替代方案。另外,聚丙烯試件失效瞬間,拉伸試驗機會較劇烈的抖動并伴隨聲響,這種現象還未能被仿真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