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清
關鍵詞刑事立法 設立 “襲警罪”
我國《警察法》中,對我國“警察”這一概念的范圍明確進行了界定,其中指出,我國的警察是廣義上的警察,除了包括狹義上公安機關的警務人員,還包括監獄系統以及法檢系統的警務人員。本文中的“警察”,僅指狹義上的警察,即公安機關的警察。
(一)暴力襲警及威脅恐嚇現象層出不窮
警察身處執法一線,履行職務時一不小心就會與民眾產生沖突。根據近期報道來看,暴力襲警事件越來越頻繁,手段也正在升級。違法犯罪者不再滿足于辱罵圍攻警察,毆打殺害警察、打砸警車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主要以交警、派出所警察為主要襲擊對象。如最近的2019年6月18日,淄博市高青法院開庭宣判一起拒不服從交警指揮又暴力襲警的刑事案件,被告人李某未取得駕駛證并駕駛無牌機動車,被淄博市公安局交警發現后其強行啟動汽車并猛踩油門,將正伸手阻止的交警拖拽出很遠的距離,使交警受傷。此外,威脅恐嚇、陷害報復警察的現象也愈加嚴重。很多警察都曾收到過各種威脅、恐嚇消息,給其心理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一定影響。但是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中對于威脅恐嚇等非暴力性行為并沒有規定相應的處罰措施,因此造成很多的當事人抱有毫不畏懼的心態。正因為相關法律規定對警察執法權益的忽視,使得民眾侵害警察權益的成本過低,很多民眾不再對警察抱有害怕敬畏的態度,從而容易侵犯警察的執法權益。
(二)我國刑事立法未設立“襲警罪”
我國刑法未設立“襲警罪”,對警察人身權利保障不足。警察是一個具有高度危險性的職業,執法過程中需要特殊保護。我國一直將警察執法過程中遇到的襲警行為歸入“妨礙公務罪”,在2015年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中將第二百七十七條“妨礙公務罪”增加了第五款:暴力襲擊正在依法執行職務的警察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從重處罰。而后在2019年12月27日,“兩高一部”聯合印發了《關于依法懲治襲警違法犯罪行為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懲治襲警違法犯罪行為的具體法律適用,突出了實際操作性。首先對妨害公務罪第五款進行了解釋,明確以妨害公務罪定罪的具體“暴力襲擊行為”。然后又其中將襲警的各個具體情況都進行了規定,規定情節輕微或辱罵,從重給予治安管理處罰,其他特殊情況分別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搶奪搶劫槍支罪以及尋釁滋事罪定罪,并且酌情從重處罰。這一指導意見的出臺增強了實際中襲警行為的定罪量刑,實際可操作性加強,但是對于襲警行為的這些規定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指導意見對于襲警行為涉及的具體情況分別以各種罪行定罪,并且涉及多個條款,會導致實際各罪行條文的理解或是適用使得法院在定罪量刑上的判定更加繁瑣。
第二,指導意見對于具體情況雖然對如何定罪做出了明確規定,但是在量刑上還較為模糊,在各條款中規定的都是在定罪之后酌情從重處罰,但是未明確具體的量刑范圍。
(一)英美法系國家“襲警罪”的立法規定
在英美法系中,各國都將襲警行為納入刑法,為其單設了一個罪名即“襲警罪”。具體來說,在美國,其刑法中規定襲擊、傷害、殺害執法警察屬于襲警行為,威脅恐嚇警察及其直系親屬也是襲警行為,出現這些現象都可以歸為“襲警罪”。同時美國的相關法律中還對襲警行為規定了更為苛刻的條件,任何人在警察進行執法的過程中不得與警察有肢體接觸,否則便會被認為有襲警嫌疑。
總之,美國為被認定為有襲警行為的這部分群體設置了單獨的罪名及刑罰,最高可以判處死刑。英美法系中的另一個國家英國,其刑法中也是將襲警行為單獨入刑,一共規定了五類襲警犯罪,即毆打警察罪、冒充警察罪、妨害警察執行公務罪、非法持有警察衣物罪和挑唆不忠罪,給予襲警問題充分的重視。
(二)大陸法系國家“襲警罪”的立法規定
對于“襲警”行為,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沒有單設“襲警罪”。法國作為大陸法系國家的代表,其做法是按照不同侵害方式和侵害程度將襲警行為劃分成四種:一是口頭威脅;二是使用暴力未造成傷亡;三是造成輕傷;四是造成重傷或死亡。法國已經廢除死刑,所以法國襲警行為可判最高刑罰無期徒刑。韓國在對侵犯警察執法權益的襲警行為的處罰方面也做出了特殊規定,處罰力度比我國更大。我國將襲警行為以“妨害公務罪”論,最高法定刑為三年,而韓國最高法定刑提高為五年。通過法律規定提高法定刑,可以提高違法犯罪成本,從而達到對相關的犯罪分子進行警示和震懾的目的。而對于另一個國家日本,其對于襲警行為的界定與其他大陸法系有所不同,是跟我國一樣將襲警等相關行為放在“妨害公務罪”中來處理。但是日本襲警行為要進行從重處罰,法官會根據后果的不同來按照刑法典中相關規定加重處罰,最高可判處死刑。
(三)域外國家對“襲警”行為的處罰
警察執法代表的是國家行為,警察隊伍是國家的強制保障力量。在警察執法過程中,其不是個人在執法,而是代表國家對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執行,因此警察的權威就是國家的權威。
從各西方發達國家對襲警行為的定罪量刑可以發現,大部分國家對襲警行為是零容忍的態度,都單獨設定了“襲警罪”。美國法律中規定與執法人員有肢體接觸即可以作為襲警行為,而英國將辱罵等行為都納入“襲警罪”之中。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國家對于“襲警”行為的處罰力度都很巨大,各國在相關條款中對于襲警、侮辱和誹謗等情況做了嚴格細致的規定,增加處罰“襲警”行為相關條文的可操作性,以此來加大對“襲警”行為的打擊和震懾力度,從而突出警察身份的特殊性和權威性。在大陸法系國家,如韓國、日本等,也對“襲警”行為規定了具體又嚴格的處罰條款。雖然韓國也將襲警行為歸入妨害公務罪,但是其明確規定了對襲警行為的處罰力度比普通妨害公務罪的刑期要高,最高為五年刑期。此外對于處罰范圍也很廣,包括辱罵正在執行公務的警察也視為侵害警察權益。總之,各個國家為了突出警察與其它一般公務人員的不同,對于“襲警”行為最高可以處以該國最高刑罰,從而加強對“襲警”行為的震懾力,保障警察所代表的國家法律的權威。
目前我國針對于襲警犯罪沒有單獨設立“襲警罪”。根據《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條“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暴力襲擊正在依法執行職務的人民警察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從重處罰。”以及2019年出臺的兩高一部的《關于依法懲治襲警違法犯罪行為的指導意見》中對民警人身直接“實施撕咬、踢打、抱摔等直接攻擊以及對民警正在使用的警用車輛、警械等警用裝備進行打砸等破壞,間接對民警人身進行攻擊的行為均屬于暴力襲警行為,應當適用刑法關于襲警從重處罰的規定。對使用兇器、危險品、駕駛機動車襲警等手段惡劣;造成民警輕微傷、警用裝備嚴重毀損、造成他人傷亡、公私財產損失、犯罪嫌疑人脫逃、毀滅證據等嚴重后果;多人襲警或襲擊民警二人以上;具有同類前科等7類情形,酣情再作進一步從重處罰,且一般不得適用緩刑。規定對于駕車沖撞、拖拽民警以及搶奪、搶劫民警槍支,危害公共安全或民警人身安全的,依法適用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搶劫槍支罪、搶奪槍支罪、故意殺人罪等重罪。”可以看出,目前對于襲警行為是以妨害公務罪定罪,然后具體情況符合各個罪行分別以其他罪行定罪。一是涉及罪名太多,對各相關條款的理解會使定罪較為麻煩。二是量刑上指導意見規定在定罪后要酌情從重處罰,存在量刑模糊的情況。例如以故意殺人罪定罪,但是其中不僅是侵害了警察人身權益,還對公權力的權威性進行了破壞,因此關于襲警行為應當較之一般的故意殺人罪量刑更高。指導意見應該也是基于此考慮,在進行故意殺人罪定罪之后的量刑要從重處罰。但是相比于指導意見將襲警的各種具體情況以其他具體罪名分別定罪,并且規定酌情從重處罰導致量刑模糊的情況,如果設置襲警罪對于各種情況分別具體量刑會更具有可操作性。所以筆者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警察執法權益保護和人身安全問題,并且明晰司法適用問題,直接設立“襲警罪”非常必要。我們應該學習英美法系國家,在《刑法》中單設“襲警罪”。首先,對于指導意見中以其他罪名定罪的具體情況直接在襲警罪中按不同的條款進行分類規定,使得定性更加清楚明確。其次,通過對相應其他罪名的量刑進行研究,以及分析進行酌情從重后應當怎樣量刑,直接對各種具體的暴力襲警行為規定出具體的量刑范圍,從而使司法判決中依據更為清晰,法律適用結果更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