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陸昕
關鍵詞民事間接強制執行措施 法定代表人 執行難
滌除法定代表人登記案件是指案由為“請求變更公司登記糾紛”,由擔任涉訴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自然人提出申請,要求涉訴公司變更或滌除其工商登記中法定代表人事項的執行案件。目前的執行實踐中,僅冒名型滌除法定代表人登記(即身份證被冒用登記為公司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本人并不知情的情況)存在可行的強制執行路徑,因該類案件往往涉及公司登記材料造假,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以下簡稱《公司登記條例》)第六十條,要求工商行政部門撤銷公司登記或者吊銷營業執照,以此實現滌除登記的目的;其他類型的滌除法定代表人登記案件均面臨以下雙重困境:
困境一是強制執行與工商登記的銜接問題。根據《中國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公司登記條例》的相關規定,法定代表人是公司的基本登記事項,且滌除法定代表人登記屬于公司自治范疇,被執行人公司如果未通過決議產生新法定代表人并向工商行政部門申請變更,法院無法強制工商行政部門滌除原法定代表人登記。在目前法律框架下,僅能要求工商行政部門在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對滌除登記事項進行公示,實現部分執行目的。
困境二是以公司為被執行人案件的“執行難”問題。滌除法定代表人登記,從執行標的角度分析,屬于不可替代履行行為的強制執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五百零五條等相關規定,應對被執行公司采取限制消費、信用懲戒等為內容的間接強制執行措施。在司法實踐中,上述措施主要針對被執行公司法定代表人等相關責任人員實施,但在滌除法定代表人登記案件中,現法定代表人已經不具有“代表”公司的身份,不能作為強制執行的對象。而對被執行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等責任人采取強制執行措施,需要相關證據對責任人身份加以證明,因操作難度大而難以實施,據此形成法院面對被執行公司“無的放矢”的局面。
民事強制執行措施以執行行為是否直接作用于執行標的為標準,劃分為直接強制執行措施和間接強制執行措施。間接強制執行措施是指通過對被執行人施加財產或者人身上一定程度上的不利益,促使被執行人履行義務的執行手段和方法。在內容上,主要包括限制財產的遲延履行利息、遲延履行金、罰款措施,限制人身的拘傳、拘留、限制消費、限制出境措施和限制名譽的征信懲戒措施。但在執行實踐中,現行的間接執行措施已無法應對“老賴公司”層出不窮的規避手段,主要表現為:限制財產的罰款等措施主要通過查封、扣押、拍賣等直接強制執行措施實現,“老賴公司”業務往來不經公司賬號的情況非常普遍,財產調查困難;限制人身的拘傳、拘留措施的適用又以確定相關責任人員行蹤為前提,“老賴公司”的相關責任人往往會隱匿行蹤,逃避執行;對“老賴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相關責任人員限制消費、限制出境措施是目前執行實踐中最直接、最有效的間接強制執行措施,但仍然面臨兩方面的挑戰:一是限制措施雖然可以對公司法定代表人直接適用,但“老賴公司”會通過設立掛名法定代表人,或者在法定代表人死亡、離職后不進行變更等方式規避法院限制措施;二是限制措施對公司實際控制人、影響債務履行的直接責任人員等責任人適用時,需要對相關責任人的身份進行認定并加以證明,操作難度大,且缺乏對適用對象的認定標準、程序的立法。
(一)間接強制執行措施的固有優勢
民事問接強制執行措施憑借其固有優勢在司法實踐中的作用日趨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執行實踐角度,間接強制執行措施的適用范圍更加廣泛,作用更加全面。當執行標的為一般的金錢債權、動產、不動產交付時,間接執行措施是直接執行措施的重要補充。當執行標的為滌除法定代表人登記等不可替代履行行為時,間接執行措施是強制執行的唯一選擇;二是從執行經濟的角度,間接強制執行措施的適用更便捷、更經濟,大大減少了直接強制執行過程中人力、物力、財力的損耗,在降低司法成本,提升執行效率方面作用顯著。綜上,為了進一步發揮其固有優勢,完善現有間接強制執行措施勢在必行。
(二)完善間接強制執行措施需要遵循的原則
間接強制執行措施是通過對被執行人采取人身、財產上的限制措施,促使被執行人履行義務,這必然會對被執行人的人身和財產造成一定程度的侵害。因此完善間接強制執行應當遵循人權保障理念,充分衡量各方利益,堅持以下原則:一是比例原則。指間接強制執行措施的適用,首先確保執行目的的實現,其次選擇對被執行人權益損害最小和對申請人及執行機關最經濟的方式,最后不超過必要限度,即對被執行人權益的損害不超過實現執行目的帶來的法益。這是人權保障理念在制度設計上的具體應用;二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指間接強制執行措施的適用,優先考慮在實現執行目的上的效率,同時兼顧保護申請人與被執行人的合法權益。這是由間接強制執行措施自身特點所決定:一方面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導向,另一方面具有便捷、經濟的固有優勢,這都要求在制度設計上優先考量執行目的實現,以效率為先。
(三)國內外完善間接強制執行措施的立法趨勢
縱觀國內外相關立法情況,可以發現間接強制執行措施的發展有兩大趨勢:一是間接強制執行措施的適用有擴大化趨勢。以日本的民事執行法律修改為例,日本于2003年頒布《民事執行規則等部分改正的規定》、2004年通過修改民事程序法包括執行法的法律案,兩次擴大間接強制執行措施的適用范圍;二是間接強制執行措施的制度設計以效率為先,兼顧公平。例如,最高院于2015年7月頒布的《關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的決定》,取消了原《限制高消費規定》關于法院對單位相關責任人限制高消費必須證明其以單位財產進行消費的要求,推定單位相關責任人的消費與單位公務消費有關,法院可以直接對其采取限制消費措施,這項修改具有明顯的效率優先理念,同時,為了兼顧公平設置了權利救濟程序條款,保護被執行人利用自己財產實施消費的權利。
(四)法定代表人制度的發展為間接強制執行措施的完善提供現實依據
法定代表人是間接強制執行措施適用的“著力點”,法定代表人制度的發展,直接影響到間接強制執行措施效果的發揮和目的的實現。具體分析如下:
從制度設計角度,對內,根據《公司法》第十三條,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經理擔任,是公司的權力核心,對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六十一條,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民事活動,是公司的意思表達核心,并經工商登記對外公示。正是基于這樣的制度設計,強制執行理論認為法定代表人代表公司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對公司的經營狀況、償債能力最了解,也可能支配公司轉移資產、逃避債務等,因此在“老賴公司”拒不履行法定義務時,法律賦予執行機關對其法定代表人及相關責任人采取間接強制執行措施的權力。
從制度發展角度,在商業實踐中,公司內不擔任法定代表人的董事長、經理、董事、執行董事等公司高管,以及不在公司內擔任職務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配合法人公章的廣泛使用,參與公司經營決策的現象非常普遍,也得到了交易相對人的認可;在司法實踐中,也普遍認可法定代表人以外的職務代理人在其職務范圍內所具備的權利外觀足以令相對人具備其與法定代表人交易時所產生的信賴利益。
據此,公司內不擔任法定代表人的董事長、經理、董事、執行董事等公司高管基于職務,無論對內決策還是對外經營都與法定代表人居于相同或相似地位,對公司內部經營的了解程度以及對公司的支配力也不亞于法定代表人;不在公司內擔任職務的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東基于自身身份對公司的經營狀況應該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且上述人員均經工商登記對外公示,因此筆者認為,應將上述人員納入間接強制執行措施直接懲戒的范圍。
相較于學界討論較多的宏觀層面民事間接強制執行的立法問題,本文旨在解決應對“老賴公司”過程中,間接強制執行措施的相關立法與執行實踐不相適應的問題。筆者在發揮間接強制執行措施固有優勢的前提下,結合當前立法趨勢,遵循比例原則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根據法定代表人制度發展的新隋況,對措施所涉各方利益進行再平衡,提出建議如下:一是擴大間接強制執行措施適用對象的范圍。對“老賴公司”的董事長、經理、董事、執行董事以及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東可直接采取間接強制執行措施;二是建立程序保障制度。在間接強制執行措施作出前,應依法告知措施內容及后果,并設置申辯程序,給予相關責任人充分表達意見的機會,保障其程序參與權和聽審權;三是完善救濟機制。建立統一的執行異議或執行復議制度,完善執行異議之訴,保障相關責任人的異議權,并規范措施解除程序,措施的解除應及時、全面,防止對已履行義務的相關責任人造成不必要的權利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