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文 劉偉群
關鍵詞醫療機構 健康體檢 法律問題
(一)概念
根據《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規定,結合相關法律解釋學方法,筆者認為,健康體檢是指基于預防為主的健康理念,通過一定的醫學手段和儀器,全面檢查身體健康技能和狀況,達到“早發現、早治療、早干預”的醫學目的,從而保護受檢者的健康權益的診療行為。目前,國家對于醫療機構的健康體檢或者健康管理是納入醫療行為來進行統一調控。健康體檢是在國家現行衛生法律體系下的一種法律事實行為,應該按照國家的衛生立法進行規制。
(二)法律依據
國家對于健康體檢的立法形式相對分散,一些立法規定都散見于不同部門的規范性文件。
1.婚姻體檢
《母嬰保健法》嚴格將身體健康狀況作為結婚的前提條件,明確患有部分疾病就禁止結婚,這就將健康體檢作為婚姻法律關系的重要前提。但2003年公布的新的《婚姻登記條例》卻沒將婚前健康檢查視為結婚登記的條件,表明了我國的婚檢制度從強制走向了自愿。
2.職業體檢
《職業病防治法》《職業健康檢查管理辦法》成為職業健康檢查的主要法律依據,對用人單位和醫療機構的健康體檢進行了義務性規定。一方面用人單位要依法提供對個別特殊作業的勞動者進行職業健康體檢,另一方面,醫療機構也要積極主動的開展職業健康檢查的醫療業務。可見,職業健康體檢也是我國健康體檢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
3.從業人員預防性健康檢查
目前,對于預防性健康檢查,主要由《預防性健康檢查管理辦法》進行規制。藥品、化妝品從業人員,公共場所、生活飲用水,餐飲食品等各類從業人員,在進行相關工作時必須具備相應的健康資質和條件,進行相關的健康體檢,這屬于一種強制體檢的法律形式。
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健康體檢
《關于規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健康體檢工作的意見》明確鼓勵對新農合群體進行健康體檢工作,優化健康體檢的方式方法,合理確定健康體檢項目和內容,建立和利用參合農民健康檔案。這是法律對于特殊群體的健康體檢的保障方式。
5.健康體檢機構的管理
為規范健康體檢機構設置和執業行為,國家衛健委陸續印發了《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健康體檢中心基本標準(試行)》《關于進一步加強健康體檢機構管理促進健康體檢行業規范有序發展的通知》等規范性文件,對健康體檢的機構、健康體檢行為和醫學技術進行了專門規定和法律監管。這表明,國家對于健康體檢法律關系的調整和管理逐漸從“人群”過渡到“機構”。
(一)健康體檢的衛生立法分散,缺少統一的立法基礎
我國現行的健康體檢立法相對分散,基本沒有統一的法律依據,較多散見于各部委的一些規范性工作文件,法律效力明顯偏低,不具備法律執行力。另外,在一些法律條款表述中雖然突出健康體檢作為用人單位或公民的法律義務,將其進行強制體檢,但是相應的法律責任規定不足,也就是說對于違反健康體檢法律要求的法律處罰責任規定缺失,違法成本較低,無法嚴格追究違法主體的法律責任,法律的操作性較差。
(二)健康體檢糾紛的法律適用矛盾突出,法律責任難以合法解決
從理論上分析,健康體檢是要由法定資質的醫療機構進行的正常醫療行為。反言之,不適當的或有瑕疵的健康體檢行為就會給受檢者帶來一定的法律風險或責任。由此帶來的問題就是,健康體檢的法律糾紛是否等同于傳統意義的醫療糾紛或者同樣適用《侵權責任法》進行定分止爭呢?其實,兩者還是存在一定的混淆并予以區分。從法律主體看,健康體檢與醫療行為大都是由醫療機構進行的;但從對象來看,臨床醫療行為的直接對象是身患疾病急需治療或手術的患者,健康體檢的服務對象多偏向于正常的健康人群;從主觀方面看,臨床醫療行為更強調治愈為目的,讓患者身體恢復到健康狀態。健康體檢的主觀目則顯得較為多元化,如除健康結果以外,更多傾向于結婚、就業、升學等等。因此,對于健康體檢糾紛的法律責任界定相對比較特殊,其司法適用的法律依據也仍有待進一步深究。
(三)受檢者權益保護不足,隱私權利易被侵犯
在從業性人群健康體檢管理過程中,公立醫院在體檢結束后將入職體檢的報告大多交付單位。單位是在醫療機構和受檢者這種體檢法律關系的第三人,但是往往又是單位第一時問掌握了受檢者的個人健康結果,如提前發現從業者的乙肝病毒血清的檢查結果進行非法歧視,并以各種理由拒絕錄用,導致了受檢者的隱私權外泄。
(四)健康檔案管理不夠規范,引發醫療投訴與糾紛
健康體檢檔案主要用于記錄受檢者個人資料、診療過程、健康狀況等信息,同時,體檢檔案管理人員依據受檢者定期體檢結果,及時更新檔案內容。但是在體檢過程中,醫院管理方卻過于偏重健康前期的市場宣傳開發、客戶群體維護,極易忽視健康檔案的管理和投入。甚至個別醫療機構過于強調臨床的病案管理,卻無視健康檔案的規范化建設。這就容易引發受檢者的健康檔案遺失、泄露等法律風險,造成不必要的法律糾紛或醫療投訴。
(一)統—機構職能和立法基礎,加快制定《健康體檢管理法》
健康體檢的立法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可歸因于國家機構改革深化和職能的不斷調整。如食品藥品監管的職能、職業病防護監管、放射防護監管等,涉及到的健康體檢管理成為相應部門在職能變化中的臨時性落實。因此建議,將所有健康體檢視為全社會、各級政府和各部門的共同責任。根據《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相關立法精神和要求,提升健康促進能力發展,統一健康體檢立法形式,規范健康體檢的市場和行為,增強健康體檢的法律強制性,加強健康體檢的信息管理和指導教育。
(二)厘清健康體檢合同關系,多元靈活化解健康體檢糾紛
筆者認為,健康體檢應當屬于典型的醫療服務合同關系。醫療機構與受檢者雙方當事人處于平等的法律地位,自愿一致達成健康體檢的意愿。受檢者依據《健康體檢告知書》等履行正常體檢程序,醫療機構根據自身的健康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體檢義務,雙方自然就形成了一種健康體檢或者健康管理合同締約關系。在這種合同法律關系中,合同的主體雙方當事人一方是健康體檢機構,一方是受檢者;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時間均以受檢者接受體檢服務開始,并因醫療機構出具健康體檢報告而終止。雙方如果在體檢過程中發生問題,既可以依照約定協商厘清健康責任,又可以依據《合同法》相關規定追究違約法律責任,同時還解決了“《侵權責任法》適用難”的法律困境。建議醫療機構在制作和簽訂健康合同的時候嚴格把握合同條款,明確免責條款,并醒目提醒受檢者,約定告知責任,保障知情權,約定雙方的保密責任和法律禁檢項目。
(三)強化法律觀念,依法嚴格保護受檢者隱私
《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侵權責任法》《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等法律都將健康隱私權作為重要的保護內容。鑒于健康隱私權的立法要求,建議加強醫療機構牢固樹立隱私權益意識,不得直接或變相手段方式向受檢者以外的任何人泄露個人健康隱私。健康體檢機構應當重視法律的宣講培訓。加強對醫務人員的自身法律教育和職業修養,加強《執業醫師法》《護士條例》等法律宣傳,強調侵犯公民隱私的法律罰則。同時,健康體檢機構也要優化相關健康體檢場所、科室的設置,根據醫院能力和條件對于不同性別、年齡的受檢者進行相對分離或錯峰式體檢,避免受檢者的敏感身體部位外泄的尷尬,盡最大可能對健康隱私進行物理空間的適當保護。
(四)加大醫療投入,推進健康檔案信息化建設
在智慧醫療的大數據時代,建議醫療機構加大專項財政投入,實現健康檔案的信息化發展路徑。通過云端、物聯網技術等集中管理個人體檢檔案與單位體檢報告,推動電子健康檔案的建設,運用智能化的互聯網醫療科技,為受檢者創造更好的健康體驗。鼓勵受檢者進行健康信息化的互動和參與,減少不必要的繁瑣操作,縮短出具體檢報告用時,改進自身健康水平狀況,提高體檢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從而達到《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規定的“公民是自己的健康責任人”的立法理念和法律要求。
(五)加強健康體檢的結果運用,全面保護公民健康權利
從法律角度看,醫療機構雖然不是健康體檢數據的所有權人,但是健康結果的數據客觀上為醫療機構或體檢機構實際占有。因此,建議醫療機構應該發揮法律占有的獨特優勢,在不侵犯和泄露健康隱私權的前提下,加強對體檢結果的利用,定期對受檢者進行橫向的健康結果比對,主動進行適當的健康干預和宣教提示。此外,如果對于公司或單位的集體組織的健康體檢,可以增加健康結果的樣本數量,擴大健康體檢的群體效應,積極開展人群干預,與用人單位密切配合,改善辦公環境或餐飲質量,提供有利于職工個人健康的有利醫學意見和建議,以合理合法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保護公民的健康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