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清 鄭紹江
摘 要:哈尼族傳統村落是其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以“森林-村落-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哈尼族傳統村落景觀所蘊含的生態哲理與美學內涵,高度契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文章以收錄于第二批國家級傳統村落的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癸能大寨為研究對象,基于當地民族文化與村落實情,通過對村落內現有的哈尼族傳統村落景觀元素進行實地考察與量化統計,剖析該地區哈尼族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潛力、難點與痛點,為后續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與詳實的數據支撐,為癸能大寨的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策略。
關鍵詞:哈尼族傳統村落;景觀元素;民族文化;人居環境
一、癸能大寨村落概況與田野調查
癸能為哈尼族豪尼支系的聚居地,屬墨江縣聯珠鎮轄區,距離墨江主城區13千米,位于東經 101°43′8″~ 101°44′54″,北緯 23°26′57″~23°26′56″之間。寨子位于海拔1380米的癸能河谷中部,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1]。癸能大寨依山而建,寨子周邊植被茂密,生物多樣性豐富。因其局部范圍內地勢落差較大,周圍的高山阻擋了西南季風帶來的水汽,為癸能河谷帶來了豐富的降水,在陽光雨露的映襯下,此地經常能夠看到云蒸霞蔚的自然奇觀。
癸能大寨自建寨至今已300余年,有著完整的哈尼族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筆者于2019年11月25日、28日以及2020年4月20-29日對癸能大寨進行了三次實地考察,獲得了該村落建筑、景觀、政治、文化、經濟、人口、農業和生態等多方面的詳實數據。
二、癸能大寨主要景觀元素及現狀
癸能大寨交通可達性較好,沿途基本為國家二級公路,主要以氣勢宏偉、連接成片的哈尼族土掌房建筑景觀群落為特色,村內四通八達的道路構成了多個獨特的景觀節點,景觀集群度較高。此外,還有呈半月形環繞寨子的數百畝梯田景觀,形成了“高田如樓梯,平田如棋局”的空間形態,春秋兩季美不勝收。歷經500余年仍完好如初的竜林、淌金流銀的金廠河等獨特的自然景觀群落,哈尼族傳統的夫卯兔祭竜儀式以及金廠河淘金等獨特的人文景觀元素更增添了癸能大寨的秘境風情。
(一)人文景觀元素
1.寨門
寨門為哈尼族傳統村落景觀的主要元素之一。時至今日,信仰萬物有靈的哈尼族人遷居建寨依然沿襲古規,在選定寨心,確定村落布局以后便會劃定上下寨門作為人與自然的分界。傳統的寨門就地取材,常以竹子、栗樹等搭建支撐結構,寨門上懸掛公雞皮、金剛幢等物,既為驅邪也為裝飾。癸能大寨的寨門歷史已有300余年,分為上下兩個,上寨門位于寨子北面,與竜林遙相呼應,下寨門位于村子南面,緊鄰梯田,為寨子主入口?,F存兩個新寨門均為新建的磚混結構門樓,寨門顏色與村落的磚紅色一致,寨門以兩側磚墻為支撐,樓上沿襲舊制建有碉樓。
2.民居建筑
哈尼族屬藏緬語系彝語支,源自西北高原地區遷徙而來的古羌人。其建筑形態繼承了古羌族系碉樓的建筑精髓,即“屋頂皆設有晾曬房,為曝曬糧食之用”,以此構成了哈尼族傳統建筑的基本原型——哈尼族土掌房。癸能大寨的土掌房皆以土坯為墻,內部以麻栗樹為支撐搭建穿斗式民居。癸能大寨建房土坯長約30厘米,寬15厘米,高15厘米,均為紅黏土混合稻桿夯實晾干后制成,保溫防火性能極佳,村內民居墻體壘砌形式統一,由此構成了獨特的墻面圖案效果。癸能大寨85%的土掌房由正房、廂房、廊廈組成,正房大都為橫向三開間,少數人家為橫向兩開間。另外還有約15%的為一進一院的圍合院落,少數幾戶民居為一顆印式四合院,客廳往外連接房屋中部的天井,為采光引水之用,布局更加對稱,功能區與其他家庭相似,僅在原基礎上增設客房、谷倉、農具房。
3.水井
哈尼族信仰萬物有靈,認為每一口水井都有相應的神靈守護,具有其獨特的人文內涵。癸能大寨共有三口古井,其中兩口位于寨子核心區域,相距僅數米,如今古井依然作為飲用水源,井旁設有神龕,另一口古井如今已被寨腳的民居圍入自家庭院。古井井壁為挖井時壘砌的青石板,形態古樸自然。
4.梯田
癸能大寨的梯田依靠山勢,錯落有致,春天種下秧苗以后猶如滔滔綠波,與蒼翠碧綠的護寨林遙相呼應。整片梯田從金廠河畔延伸至寨腳后似一輪彎月圍繞整個寨子,秋收時節稻浪金黃,稻米飄香。癸能大寨的梯田景觀整體保存完好,春耕秋收。每逢十月年,癸能大寨的村民便會在寨腳選擇一塊土地平整的干田,搭建磨秋場,全村老少在此相聚點燃篝火,敲響铓鼓慶祝豐收。
(二)自然景觀元素
除了壯觀的人文景觀,癸能大寨還有延續500余年依然完整如初的竜林[2],以及頗具神話色彩的護寨石,寨腳的金廠河清澈見底,河岸景觀主要以自然分布的沙灘與蘆葦叢為主,與一旁的梯田和護寨林相互掩映。墨江金礦提純技術改造前曾長期將礦渣和廢水排入河道,大量金砂在河道沉積并吸引了無數淘金者到此尋寶,掀起了一波波癸能大寨淘金浪潮,2005年墨江舉辦第一屆哈尼太陽節時到癸能的游客還能淘到少量金砂,隨著相關法律的完善,這一人文景觀逐漸消失,時至今日,多數村民家中仍然保留著當年的采金船。
(三)村落空間格局
癸能大寨位于海拔1380米的河谷中部,寨子西北與東北兩側均有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局部區域內落差較大。寨子背靠老祖山,面朝數百畝梯田,寨腳有金廠河流過,寨腳的梯田呈半月形蜿蜒環繞直至金廠河畔。村落內傳統民居戶戶相連,道路四通八達,呈不規則網絡狀分布。村子共有上下兩個寨門,從下寨門進入便是曾經的磨秋場和公房,如今已改為籃球場。連接上下寨門的主干道一直延伸至癸能大寨的護寨林。下寨門入口左前方為護寨石,聲名遠播的哈尼族土掌房遠眺時連成一片,形成了氣勢磅礴的癸能大寨建筑群。且因寨子依山而建,村落內部道路崎嶇,靠近寨子頂端的部分道路坡度達47°,且主道路最寬處不足5米,村落頂部交通可達性較差。
(四)公共空間與公共基礎設施
癸能大寨現存公共空間共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日常生活公共空間,以下寨門入口的公房廣場及位于寨腳的兩口水井為主,包括寨子內部蜿蜒曲折的巷道,村民主要在廣場舉辦婚喪事宜,宴請親友鄰居,在兩口水井打水時村民們習慣在井邊閑話家常,在村子內部行走時若遇到熟人也會隨機在巷道里寒暄停駐;第二類為宗教事務公共空間,以寨子西北方向、后方及右上方的三片護寨林為主,每年會在林內舉辦隆重盛大的祭竜儀式;第三類為公共事務空間,以下寨門入口的村公所以及每年十月年過后臨時搭建的磨秋場為主,村公所主要承擔村內事務處理及決策商議、信息共享等功能,磨秋場則僅在過完十月年后才會臨時搭建,過完節日則恢復成耕地。目前村內僅有下寨門入口的一塊籃球場、8個路燈以及一個公廁,村內沒有公共垃圾桶與垃圾回收站,缺乏公共座椅、指示路標等公共基礎設施。
三、癸能大寨村落景觀元素問題解析
(一)傳統文化消亡
綜合調研問卷結果分析,癸能大寨的民間傳說和民間藝術傳承較為系統,傳統文化傳承呈現出有繼承無發揚的狀態。以寨腳兩口古井位置及其新媳婦挑水喝的民間傳說為例,經筆者在寨內隨機采訪的50人中,60~75歲的村民15人,皆能準確指出古井的位置并講述其故事;30~50歲的村民共20人,其中13人明確知道古井的位置及民間傳說,其余7人中5人知道其位置而不知道其傳說,剩余2人不清楚古井位于何處;8~20歲的青年村民15人,其中僅有6人知道古井的存在,知道古井存在及其傳說的青年僅1人。
(二)民居建筑變異
通過遙感影像對比可明顯看出2010-2020十年間,癸能大寨哈尼族土掌房建筑群出現變異并迅速瓦解。經筆者走訪統計,村內共有大小單體建筑179棟,其中土掌房141棟,部分異化土掌房124棟,新建磚房38棟。如今土掌房數量僅為建寨之初的85%,現存土掌房中約70%保持了原有的空間布局與功能分區,但建筑外觀因房屋加固與曬臺加建存在不同程度的異化;剩余30%異化程度較為嚴重,室內功能分區被重新規劃并放棄了原有的生活習慣,以城市住房格局為標尺向現代化的城市生活靠攏。同時從村民私搭亂建、曬臺功能喪失可以看出,嚴重的勞動力喪失與生活習慣的改變是導致土掌房功能退化的誘因。
(三)水體污染嚴重
經筆者走訪,發現寨子內部排水系統仍以房前屋后的傳統水渠為主,大部分水渠深度較淺,因雨水沖刷的泥沙淤積,排水不暢,村落上方的大部分村民養殖牲畜,動物糞便未經處理便排入水渠,再經梯田逐級排入金廠河。部分梯田已呈現嚴重的富營養化狀態,水質較差,氣味刺鼻且伴有藍藻爆發。
(四)文物保護不當
2000年至2019年間,墨江縣負責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主管人員變更頻繁,工作對接存在盲區。該村傳統村落風貌保護項目督導以外族人居多,對哈尼族傳統文化認知有限,在傳統村落格局與建筑保護中多基于主觀評判加以修復或改造,缺少嚴謹的數據分析與全面的文化資產評估。2019年6月地震后由政府部門出面對現存的土掌房曬臺進行混凝土澆筑加固,直接造成了傳統建筑風貌的二次破壞,在傳統民居建筑修復過程中達不到修舊如舊的標準,更是加劇了哈尼族傳統村落的衰敗與文化的失傳。
四、結語
哈尼族傳統村落是哈尼群眾不斷建設發展并與自然環境多元互動結合而成的文化綜合體,具有其標志性的形態特征與深厚的人文內涵。通過對哈尼族傳統村落景觀元素與村落文化的深入探究能夠更加全面地理解哈尼族以森林、村落、梯田、水系四維一體的景觀構成形式與其蘊含的樸素生態內涵,為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提供更加多元的理論視角。通過多次調研,筆者深切體會到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推進與城市化的加速,哈尼族傳統村落正遭受著嚴峻的考驗。傳統村落需要喚醒,民族自信心更需要不斷加強。
參考文獻:
[1]任美玲,張繼蘭,樊國盛.墨江哈尼族自治縣聯珠鎮癸能大寨傳統村落歷史環境要素分析與保護研究[J].綠色科技,2015(9):285-288.
[2]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民族志[Z].云新出(2007)準印字35號,2007.
作者簡介:
李德清,西南林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設計與理論。
鄭紹江(通訊作者),碩士研究生導師,西南林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少數民族建筑、民族建筑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