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亮

陳清州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40年來,深圳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小鎮變成了譽滿全球的國際大都市。深圳GDP由1980年的2.7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近2.7萬億元,增幅達1萬倍。這其中,闖蕩在市場經濟最前沿的深圳企業,特別是科技企業功不可沒。深圳不僅誕生了華為、騰訊等世界500強企業,大疆創新、海能達、華大基因、大族激光等行業龍頭企業更是遍布深圳各個角落。
然而,美國特朗普政府于2018年挑起對華貿易摩擦,2019年又將其觸角伸向中國科技企業,打壓中國科技發展。被美國極限施壓的中國企業中就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深圳。海能達董事長陳清州告訴《環球人物》記者,美國針對海能達的禁購令對公司影響并不大,他們并不懼怕外部壓力,反而憑借過硬的技術和產品在2020年上半年實現了12.60%的同比營收增長率。
海能達成立于1993年,是全球領先的智能專網通信設備及解決方案提供商,有“專網小華為”之稱,海外收入占一半以上,在全球對講機終端市場中的份額僅次于摩托羅拉。
2019年8月,美國政府出臺臨時規定,以安全為由,禁止聯邦政府采購海能達等5家中國公司的產品。針對美國的大棒,陳清州告訴記者:“以前一窮二白的時候都能打開歐美市場,那么苦都能熬過來,現在有這么好的產品、技術,受點損失不算什么,沒什么可怕的。應當敢于與狼共舞,磨練自己,使自己進步。”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歐洲、美洲、東南亞多個國家使用了海能達的專網通信設備協助應急救援,其高品質、高性價比得到發達市場的認可。陳清州舉例說,美國企業生產的一臺數字集群對講機,售價相當于3臺蘋果手機,而中國企業生產同樣的產品,售價只相當于一臺蘋果手機的1/2,市場自然會做出選擇。但海能達的美國業務較少,占全公司營業額比重不到2%,這是由于美國政府對本國對講機市場實施了保護。“政府采購用的是納稅人的錢,如此采購提高了采購成本,也是在浪費納稅人的錢。更重要的是,封閉市場只會把企業養得懶惰,導致企業創新力不足。我相信美國的禁購令是短期的,他們不會長期這么做下去。”
在陳清州看來,美國對芯片技術的保護也是一種短視。由于美國制裁,華為麒麟高端芯片在今年9月15日之后無法制造。陳清州告訴記者:“美國的貿易保護措施,只會導致芯片市場的轉移,即中國企業轉用其他國家的芯片。其實,95%的芯片技術與產品,中國企業都可以實現自主研發與生產。”
海能達最近推出的一款新型對講機就采用了國產芯片。它兼容采用4G和5G通信技術,不僅可以自組網,還可以和傳統的蜂窩無線網絡、有線網絡配合使用,混合組網,解決了地下屏蔽空間通信問題,消防救援時可實現一線火情視頻回傳、生命體征、氣體檢測數據的實時上報,能承受1.5米摔落沖擊,可在苛刻、惡劣環境中穩定工作……它匯集了多種黑科技,市場反響積極。美國的算盤打得叮當響,只是打錯了。
“對于美國來說,芯片產業是高利潤產業,市場轉移最大的受害者將是美國企業,美國企業自身將失去競爭力。我相信美國政府和商界肯定會看到這些問題。兩國市場和科技的互補性很強,我對兩國合作抱有比較積極、樂觀的態度,因為這是長期趨勢。”陳清州說。
1965年,陳清州出生于“中國對講機之鄉”福建泉州。19歲時,他在泉州當了一名對講機銷售經理。1992年春,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同年,陳清州在創業大潮中來到深圳。當時,他意識到家鄉的對講機產品質量較差,信號經常不通;當地對講機產業因為技術和人才瓶頸,發展受到很大制約。陳清州立志做“質量好、容易通”的對講機,海能達的前身“好易通”就這樣誕生了。
陳清州用此前銷售對講機積累的資金組建了研發團隊,收集客戶需求,并以此為導向,不斷改良產品、研發新品。1995年,好易通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首款國產品牌對講機C160,并通過了電子工業部移動通信質量檢測中心的標準檢測,開創了民營企業自主研發對講機的先河,也打破了摩托羅拉等國際品牌的壟斷。僅用了3年時間,好易通就成長為國產對講機行業的“龍頭企業”。

今年,海能達對講機在海外國家抗疫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左圖:比利時警方在執行公務。右圖:以色列一家醫院工作人員在指揮調度。

海能達德國巴特明德研發中心。
“好易通”三個字,“好”字當頭,這意味著好用、質量過硬,其背后是研發的支撐。多年來,陳清州將年收入13%以上的資金投入研發,帶領海能達開創了多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一”:2006年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臺基于TETRA標準的高端數字對講機PT-790,2008年牽頭制定中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用數字集群標準(PDT),2010年自主研發的TC-890GM警用多模對講機獲得公安部列裝許可……
20多年來,海能達從一臺對講機起家,已成長為全球極少數全面掌握TETRA、DMR、PDT、LTE、5G等領先技術及擁有成熟應用的高科技企業,也是中國首個專網通信數字集群標準的核心起草單位,同時主導窄帶通信、寬帶通信、公專融合、應急自組網、指揮調度等公安和應急方面多個行業技術標準的規劃與制定。
陳清州并沒有滿足于國內市場的成績,決定“走出去”,并實施品牌國際化戰略。起初在海外推廣,使用的品牌標識是拼音首字母“HYT”,外國人對此感到陌生。“2008年,我們改了這個標志。當時對講機也在從模擬式走向數字化。我們想,要迎接一個新的開始、新紀元,我們就在‘HYT后面加上了表示‘紀元的英文單詞‘era,即‘Hytera,這樣讀起來也上口,音譯過來就是‘海能達。”
在歐洲市場,客戶偏愛老牌企業,他們對中國產品的性能和核心零部件質量提出質疑時,陳清州直接將設備拆開,以真誠的態度回應客戶質疑。有人善意提醒他要注意保密,他說作為國際化企業要有自信和開放的態度。點滴之舉贏得了更多用戶的信任。
早期國產對講機在海外銷售時,產品維修是陳清州面臨的一個很大挑戰:由于對講機較多在比較惡劣的環境中使用,維修極不方便。因此,高水準的產品質量至關重要。為此,陳清州要求貼近客戶需求,盡量降低產品的維修率。“由于對產品質量的嚴苛要求,海能達贏得了很多高端客戶的信任,比如歐洲越來越多的警察開始使用海能達的產品。”陳清州說。
“海能達”三個字,“海”字當頭,有海外之意。海外并購是陳清州打開國際市場大門的一把鑰匙。
2012年,海能達收購德國羅德施瓦茨公司PMR(專用集群移動通信)業務,成立了全資子公司HMF,德國員工出現抵觸情緒。陳清州親赴公司演講,向他們剖析企業虧損的緣由和收購將為企業帶來的優勢。在保持德國公司繼續自主運作的同時,海能達出資1000萬歐元供其運營。此后,借助海能達在財務、研發與生產的支持和后續的有效整合,HMF公司兩年便實現扭虧為盈。
2017年,海能達又收購了英國Sepura集團,加強了公共安全及軌道交通領域的全球競爭力。Sepura在歐洲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知名度較高,特別是在公共安全行業,占歐洲TETRA(數字集群通信)終端市場一半份額。該集團的Teltronic是全球軌道交通行業里知名TETRA系統產品品牌,在歐洲、美洲地區具有深厚的品牌與渠道基礎。同年,海能達收購加拿大Norsat公司,進入衛星通信領域,該公司旗下的Sinclair品牌是全球專網天線和濾波類產品的頂尖供應商。
“當時Sepura公司的管理層較關注股價以及公司成長,以股東利益為先。海能達收購后,改變了企業的關注點,回歸顧客。當你真正關心顧客,才能做顧客滿意的產品,把心思花在關心員工身上,讓員工穩定下來,企業就自然可以實現盈利。”陳清州說,“要在海外成功進行并購活動,關鍵是要建立對員工的信任,相信他們能夠做好,他們是一個優秀的團隊。收購時Sepura處于連續虧損的狀態,但是收購后我們并沒有裁人,一直保持280名員工的規模。在今年疫情這么嚴重的情況下,公司仍實現正常運營,員工也極度信任公司。”
如今,海能達在全球設有100多家分支機構,擁有來自40多個國家的近萬名專業人員,與全球數千家合作伙伴一起,為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與行業用戶提供恰如所需的專網產品和解決方案。
今年上半年,海能達的海外營業額逆勢上揚,占比為65.85%。陳清州說:“中國應該有更多專業領域做得很強、產品技術與質量做得很好、具有國際化品牌和經營能力的‘小華為成長起來。雖然我們是貿易大國,但品牌和創新能力處于相對弱勢,應鼓勵更多企業走向國際市場,以國際標準提升自己。如果每個細分行業的頭部企業都是中國的,就不怕被卡脖子。”
陳清州1965年生,福建泉州人。1992年懷揣著“做好一部中國對講機”的夢想獨闖深圳創業,堅持自主創新,深耕專網通信,打造出多品牌全球化集團公司海能達。2019年,海能達實現營業收入78.4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