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昆
摘 要:? 科技創新團隊是開展大學生科研訓練的重要形式。以華中七所部屬高校參與科技創新團隊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個人信息、參與團隊情況等方面的14個要素為自變量,以學生個人科研素養提升情況為因變量,建立有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研究發現,性別、年級、參與動機、團隊成員互助情況四個因素對大學生科研素養能力提升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 大學生 科技創新團隊 科研素養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列舉了3個中國當代青年創新團隊,其中嫦娥團隊、神舟團隊的平均年齡不超過33歲,北斗團隊平均年齡是35歲。團隊中多數成員是剛畢業的年輕人,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出后的第一批大學生。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科研人才隊伍的重要來源,提升大學生科研素養,對于穩定人才梯隊,增強我國科技競爭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組建科技創新團隊來鍛煉大學生的科研能力,提升科研素養已成為眾多高校較為認同的方式,在此背景下,開展參與科技創新團隊對大學生科研素養提升的有效性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文獻綜述
科技創新團隊是研究型大學正在大力探索的有創新性的本科生科研訓練形式,目前,國內關于大學生創新團隊概念的界定較為統一。王雅靜認為,大學生創新團隊是由能夠在創新中獲得一定成就、形成一定價值成果的學習共同體,團隊成員遵循同伴導學、朋輩互助的發展模式,自主確立學習目標,選擇學習內容,開展創新實踐,其實質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1]。郭孝鋒等認為,大學生創新團隊指的是為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實現學習和科研目標,而相互協作進行創新活動并產生一定價值成果的群體組織,這個群體組織以學生為主體,也有部分教師參與。徐艷等認為,目前國內高校大學生創新團隊主要有四種:一是學生自發形成,教師參與指導;二是以參加科技競賽為目標而組建的合作團隊;三是以團隊形式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組;四是校企合作,建立創新實踐基地或創業孵化基地,組建團隊,進行創新實踐[2]。陳孟威等認為,創新創業團隊是大學生科創團體的主要組織形式,該形式基本實現了大學生“主導式”的科研創造,并與早期的“參與式”和“任務式”實踐有著顯著的功能延伸[3]。郭卉等認為,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科研項目或來自于全國性和國際性科技競賽任務,或通過在項目市場上競爭獲得[4]。
綜上,我們可以認為,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是以項目、競賽、導師團隊、校企合作等為牽引,以在校大學生為主體從事科技創新活動的共同體。大學生創新團隊發展通過內驅力地推動和外驅力地拉動。李祖超等通過構建研究生科研微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發現,團隊信息共享情況、團隊互相溝通情況、團隊互相合作情況、團隊互相信任情況、團隊互相尊重情況等構成的科研團隊協作關系在微環境指標體系中的貢獻率遠遠大于“培養單位支撐”“科研成果評價”等其他一級指標[5]。為更全面地了解參與科技創新團隊對大學生科研素養提升的有效性,特開展本項研究。
二、研究設計
本文的研究工具為在專家指導下設計的《大學生創新團隊發展現狀調查問卷》,問題設置分為個人信息類、參與團隊情況類、個人評價類三部分。其中,性別、學科類別、年級、擔任何種學生干部情況、成績排名為個人信息類問題;所在創新團隊類型、團隊參與的科研項目類型、所參與的科研項目是否為學科交叉項目、在團隊中擔任何種角色、所參加的團隊最高獲得過何種層次的獎勵、團隊互助情況、參加團隊動機為團隊參與情況類問題;朋輩互助對創新團隊發展影響評價、朋輩互助對個人發展的影響評價和創新團隊對科學人文素質提升的幫助為個人評價類問題。
面向華中七所部屬高校中參與科技創新團隊的本科生開展調查研究,尋找科研素養提升與參與科技創新團隊的內在聯系。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700份,回收635份,其中有效問卷602份,進一步篩選出329份符合本研究條件的問卷。研究擬以個人評價類指標作為因變量,個人信息類和團隊參與情況類指標作為自變量,試圖構建模型以研究參與科技創新團隊對大學生科研素養提升的有效性。
三、建立有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
分析過程擬建立有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以大學生科研素養提升情況(完全沒幫助、幫助不大、一般、有幫助)為因變量,以受訪學生個人信息和參與創新團隊的情況為自變量。擬合因變量水平數-1個Logistic回歸模型。因變量有4個水平,設定因變量的取值為1=“完全沒幫助”、2=“幫助不大”、3=“一般”、4=“有幫助”,相應的取值水平概率為p1、p2、p3、p4。p表示因變量相應的取值水平概率,α為常數項,β為第i個影響因子的偏回歸系數。
采用逐步回歸法篩選自變量(表1),篩選出“團隊中對你幫助最大的人”“性別”“參加團隊動機”“朋輩互助對創新團隊發展的作用”“年級”,以上述因子作為自變量,以個人科研素養情況為因變量建立多項logistic回歸模型。
下一步檢驗驗證有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的可行性。平行線檢驗測試(表2)的是各自變量對于因變量的影響在各個回歸方程中是否相同,其實質是擬合不限定系數相等的模型(General Model),將該模型的似然值和當前限定系數相等的模型(Null Hypothesis)加以比較,進行似然比檢驗,如果P>005,說明各回歸方程相互平行。[6]此處P>005,可以使用有序Logistic過程進行分析。
下表(表3)為對模型中是否所有自變量偏回歸系數全為0進行似然比檢驗,結果P<0001,說明至少有一個自變量的偏回歸系數不為0。換句話說,擬合包含所有自變量的模型擬合優度好于僅包含常數項的無效模型。
故本研究可采用有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接下來關注模型的參數估計,見表4。因變量水平數為4,故需建立三個回歸方程,有三個常數項。而因變量為有序多分類的Logistic回歸的前提之一是各自變量對于因變量的影響在三個回歸方程中相同,因此各自變量的偏回歸系數只有一個。據此,構建了如下模型:
Logit(PY=i)=βi+1505·(X1=1)+0974·(X1=2)+0205·(X1=3)-0953·(X2=1)-2508·(X3=1)-0778·(X3=2)-0416·(X3=3)-0204·(X3=4)+3035·(X4=1)+2352·(X4=2)+2745·(X4=3)+01747)·(X4=4)+1059·(X5=1)+087·(X5=2)+0885·(X5=3)
四、結論與討論
參數估計結果(表4)表明,受訪者年級、團隊互助情況、參與動機中的“希望提升能力”這一選項、性別等變量對大學生提升科研素養有顯著相關,對這些變量逐一分析。
X1=1系數估計值為1505意味著,在調整團隊成員的情況下,X1=1(認為指導老師幫助自己)的組,相比于X1=4(個人不尋求幫助)的組,認為參與創新團隊有用程度高至少一個等級的可能性是exp(15059)=450倍,即認可指導老師幫助的學生更有可能認為創新團隊有助于提升個人科研素養。同理,認可團隊核心成員對自己幫助的學生相比于不愿向其他人尋求幫助的學生,更有可能認為創新團隊有助于提升個人科研素養,但總的來說,導師在學生科研素養提升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大于團隊中核心成員對學生的作用。
X2=1系數估計值為0953意味著,在調整性別變量的情況下,X2=1(男生)組,相比于女生組,認為參與創新團隊有用程度高至少一個等級的可能性是exp(0953)=259倍,即男生更有可能認可參與創新團隊對科研素養提升的幫助。可以說明,參與創新團隊對男生科研素養的提升較女生而言更大。
X3=1系數估計值為-2508意味著,參與創新團隊的動機中這一組變量中,X3=1(打發時間類學生),相較明確要培養科研能力的學生,認為參與創新團隊有用程度高至少一個等級的可能性是exp(-2508)=0081倍,這說明目的性明確的學生更有可能認為參與創新團隊有助于提升其科研能力。
X5=1系數估計值為1059意味著,在調整年級變量的情況下,X5=1(受訪者為大一學生)的組,相比于X5=4(受訪者為大四學生)的組,認為參與創新團隊有用程度高至少一個等級的可能性是exp(1059)=2883倍。換言之,同大四學生相比,大一的學生認為參與創新團隊的有用程度較高。同理可得,大二、大三學生認為參與創新團隊對提升科研素養有幫助的可能性也高于大四學生,且大二學生與大三學生相比,程度相差不多。對參與創新團隊的認可程度最高的為大一學生,其次是大三與大二學生,最低的是大四學生,這是一個有趣的結論。通過個別訪談,筆者認為,出現該結論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大一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較強,與其他年級相比,大一學生參與創新團隊能較快提升個人科研素養;第二,相比于大四學生,大二大三學生的重心在課程學習,且大三、大四的課程量相差不多,故兩個年級相差不大;第三,大四學生的重點為實習、畢業和就業,故在參與科技創新團隊方面投入的精力有限,且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科研素養提升情況已不如低年級學生明顯,故認為參與創新團隊對提升個人科研能力的幫助最低??梢姡髮W生科技創新團隊更適合吸納低年級本科生。
五、結語
從模型的最終結果來看,我們可以看出影響大學生科研素養能力提升的幾個最重要的因素分別為:性別、年級、參與動機、團隊成員。其中男生參與科技創新團隊的提升空間大于女生;參與科技創新團隊的低年級學生,尤其是大一學生有更強的可塑性;有較強提升能力意愿的學生參與科技創新團隊后科研素養提升更明顯;團隊核心成員和指導老師對大學生科研素養提升有幫助,其中指導老師的作用更為重要。據此可以認為,高校組織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時,應注意配備名師,強調科研團隊中導師的作用;應注重團隊中的朋輩互助,重點培養學生“學術帶頭人”,引領團隊發展方向;應注重在低年級學生群體中吸納愿意從事科研活動、希望能提升自身科研素養的學生,注意團隊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雅靜大學生創新團隊育人機制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8).
[2]徐艷,崔莉團隊氛圍:工科大學生創新團隊建設的關鍵[J].江蘇高教,2015(05).
[3]陳孟威,陳興明非正式跨學科融合: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范式探析[J].江蘇高教,2019(03).
[4]郭卉,韓婷,黃剛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最有效的本土化大學生科研學習形式[J].高教探索,2018(01).
[5]李祖超,鐘蘋,田昆研究生科研微環境的模糊綜合評判[J].高等教育研究,2015(12).
[6]張文彤,董偉SPSS統計分析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本文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新青年教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研究型大學創新創業團隊培育模式探索”(項目編號:G1323531788)階段性成果〕
〔田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