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涵均



摘 要:根據最新GFCI排名,香港和上海分列全球第三和第五位。從排名來看,我國這兩大都市已具備成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前提,但事實上是否如此值得商榷;上海與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是否和倫敦紐約有巨大差距,是否存在著不可逾越的資本界限和鴻溝。本文嘗試分析對比香港和上海在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的問題,同時從金融地理角度來作為參照,從商業環境、金融業發展、基礎設施、人力資本、聲譽與一般性因素五個方面分析香港和上海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過程的差距,對比兩地在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最后結合金融地理視域,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金融地理 ?金融中心 ?因素對比
中圖分類號:F8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9(b)--04
1 緒論
國際金融中心通常是指以金融業為主要產業,設有全球性銀行和跨國公司,活躍著大量股票、外匯以及債券等金融產品的交易所。
香港是遠東地區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享譽世界的國際金融中心,一直以來以其獨特的區位和政策優勢大力發展金融和金融服務業,保證了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逐步上升和穩健發展。與此同時,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 在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穩步上升。上海已成為全球金融市場體系最齊全的城市之一, 初步形成了全球性人民幣產品創新、交易、定價和清算中心, 金融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17%。
根據英國智庫Z/Yen頒布的最新國際金融中心指數顯示,截至2018年底,香港以783分位列全球第三(紐約倫敦分別以788分和786分列全球前兩位);上海也緊緊跟隨,以766分壓過東京的746分位列全球第五位;從數據上看,中國兩大城市進入全球金融中心的TOP5。然而透過數據對比,我們發現香港和上海在國際金融建設進程中與紐約倫敦仍存有不小的差距。香港經過數十年轉口貿易建設,通過服務業的深度發展和帶動,形成了以銀行業為主要支撐的龐大金融產業體系,有賴于這個體系的強大支撐,香港成為亞洲和世界前列的國際銀行中心。但由于香港更多的離岸業務,缺乏本土業務支撐。反觀上海,具備更多本土業務發展潛力,也在逐步的對松動資本管制,允許特定區域內的資本自由流動,尤其是自貿區的建設,在這個基礎上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具有一定的優勢。
香港和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所對其的目標就是紐約和倫敦,由于“一國兩制”基礎的現實存在,香港與上海兩大金融中心的業務可以各有側重,同時借助于“滬港通”和CEPA等合作機制進行相互的市場聯通和市場“共享”。本文嘗試從商業環境、金融業發展、基礎設施、人力資本、聲譽與一般性因素五個方面分析兩者互聯互通和建設的現實差異,從而能以一個更加清晰的思路給出建議,對香港和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進行信心展望。
2 香港和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現狀
香港本身是以服務業為本的經濟體,故銀行業在其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根據World Bank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香港作為亞洲第三大國際銀行中心與全球十二大國際銀行中心,其對外金融資產凈值達77904億元,直接投資占據了很大一部分,總值達到了37.4%,證券投資為30.5%,其他投資為22.8%。經過多年的辛苦耕耘,香港現如今已成為國際上享有盛名的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
憑借龐大的資金池、高效的金融基建,以及多個跨境資金流通渠道,香港是全球最大和最重要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提供全面的人民幣計價金融服務,包括清算、結算、融資、資產管理和風險管理等。香港擁有高效和穩健的金融基建,當中人民幣實時支付結算系統,為不同地方市場參與者處理與中國內地和在離岸市場之間的人民幣交易提供便利。其人民幣交易優勢展現如表1所示。
同時,香港有健全的具備競爭力的銀行體系。根據香港金管局的統計數據,2018年香港銀行業資產總額已經突破3000億元,作為中國內地和國際銀行在亞洲的最大樞紐,香港銀行業也在香港金融中心建設中承擔著重要的任務。憑借著香港資本自由流動和活躍的交易體系,現時的香港已經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國際私人財富管理中心、對沖基金中心及第二大私募基金中心(除中國內地)。
上海的發展也緊跟香港,根據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發布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報告》顯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當前已經成果初顯。經過多年的努力,上海已經逐漸形成了交易場所多層次、交易品種多樣化和交易機制多元化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市場總量不斷增加,一些品種的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市場功能也不斷深化。上海已經形成了一個由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外匯交易中心、黃金交易所、鉆石交易所和上海清算所等構成的全國性現代金融市場體系。截至2017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已成為全球交易所的TOP5,也為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證券交易所額總市值上海位列全球前五,但是通過對比一些基本數據,我們發現,上海同香港仍有不小差距,如表3所示。上交所截至2017年仍未有一家外國上市公司,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場開放程度有所欠缺。
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金融市場開放度不夠,與國際市場聯動有限。(2)市場結構和產品尚不完備。(3)現有市場機制不健全、質量不高、資產定價扭曲嚴重。(4)金融服務水平不高、功能不強,難以滿足實體經濟轉型和發展的迫切需要。
因此,在上海建設發展國際金融中心過程中,需要香港作為參照,對比香港的發展模式,從宏觀經濟政策到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以修正,形成上海自己獨特的建設路徑。
3 香港和上海兩者發展對比
因為“一國兩制”的制度差異,香港和上海在發展過程中的政策導向具備本身的不同和差異,而這個差異又可以傳導和發散到兩地的金融市場,因此會對兩地的市場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在對比兩個城市時,我們排除政策和政治制度的一些強制因素,圍繞商業環境、金融業發展、基礎設施、人力資本、聲譽與一般因素這五個方面進行探討,從市場自身發展角度來對比兩個金融中心發展的不同;然后將兩個市場與紐約倫敦進行對比,最后引入金融地理中的區位排除和貨幣地理,多維度觀測兩個市場發展的差異。
商業環境是指市場監管水平、稅率、貪腐程度、經濟自由度、商業交易的便利程度等。金融業發展則從微觀層面反映出一個地區經濟政策導向,也能從中窺測當地營商環境是否寬松。
為了直觀的觀測兩地的商業環境,我們對比兩地基本宏觀經濟指標和部分金融市場指標。通過表4各個層面數據可知,上海距離香港還有一定的差距。
通過表3、表4對比發現,如果按照人口/面積比率對應,上海金融中心落后香港金融中心很多,縱然存款類機構總數遠多于香港,但是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落后于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指標——外匯交易額明顯低于香港,全球外匯交易量僅占香港的1/5。這就表明,香港在基本宏觀經濟層面領先于上海。
當然,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資本流動的速度也相應加快,上海緊跟香港的步伐,尤其是在人力資本和人才要素培養方面,上海具備較強的趕超意識,具體對比見表6。
從表6我們看到,學位人口比例上海明顯落后于香港,R&D經費投入和研究人員占比也表現出大幅落后,表明上海在人力投入方面需要更進一步加強經費投入和研發人員引進,尤其是要提高學歷人口比例,這是人力資本的生力軍和后備力量,只有提高學歷人口比例,才能順勢提高相應的研發人員總數。
除了在人力資本培養方面,上海需要加大力度追趕香港以外,還有一點也不容忽視,那就是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不單單是看硬件,更要看軟件。金融基礎設施是指金融運行的硬件設施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支付體系、法律環境、公司治理、會計準則、信用環境、反洗錢以及由金融監管、中央銀行最后貸款人職能、投資者保護制度組成的金融安全網等。對于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是否完備,將直接影響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
對于硬件架構層面,中國內地已形成門類齊全、監管有序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在支付系統建設方面,形成以中國人民銀行現代化支付系統為核心的支付體系,并與銀行間支付系統、銀行卡支付系統、票據支付系統、網絡支付清算系統、跨境人民幣支付系統共同構成現代化支付清算網絡;在證券結算與存管方面,由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和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3家機構共同提供證券集中托管與結算服務;故此金融基礎設施中的硬件建設上海和香港差距不大。我們嘗試從法律、會計制度、監管三個軟件層面來對比香港和上海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兩者的差距。
通過表5、表6信息對比,我們發現,上海同香港在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差距還很大,具體來看上海存在的差距有以下原因:(1)資本賬戶的管制。(2)法律制度和法治環境不夠完善。(3)金融監管制度不夠合理和規范,行政干預色彩較重。(4)國際金融機構數量幣值香港差距較大,缺乏充分的市場參與和市場競爭。(5)高端化的國際金融人才短缺。
香港和上海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對比中,我們發現金融地理排斥現象的存在,換言之,目前上海和香港在金融中心建設中的差距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金融活動的區位選擇所產生。金融中心的產生本來就是金融活動逐漸趨性選擇的結果。因此,在分析滬港兩地的差別時,我們需要考慮兩者的地理差異,而這個地理差異是造成資本流入和資本活躍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香港和上海的制度差異,反映到地理范圍中就形成了“信息腹地”和“路徑依賴”,這就是站在金融地理層面所看到的香港具備的優勢,反觀上海就出現了“路徑排斥”和不對稱信息下的“金融排斥”,這也是上海對比香港之后需要解決的問題。
4 香港、上海發展前景分析
通過上文對比,我們發現,香港和上海在建設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結合金融地理和國際金融中心區位理論,對香港和上海金融中心建設做以下分析。
對于香港而言,目標是從當前國際金融中心這一定位走向全球金融中心。香港目前離岸業務做得很好,需要繼續保持,并在此過程中通過離岸帶動在岸業務。與此同時,香港作為中國的特區,有自身的制度和區位優勢,可以作為中國內地的橋頭堡,在相對獨立和寬松的環境下發揮自身優勢,畢竟前有猛虎(倫敦),后有追兵(新加坡)。香港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相對簡單且低的稅制、資金可自由進出、一應俱全的金融產品,以及大量的金融人才。截至2017年香港金融業從業人員超過25.8萬,占香港工作人口近7%,并占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約19%。香港作為獨立關稅區,擁有自己的貨幣,港幣的匯率可以長時間保持穩定,同時作為自由港貨幣可以自由兌換,這些組合起來就是香港獨一無二的優勢。從2008—2019年外商直接投資數據來看,香港一直是中國內地FDI的主要來源地,投資比例從2008年的44%一路上升到2017年的72%。由此可見,香港通過獨立關稅區和貨幣自由兌換進行組合運用,能夠保持其金融和貿易中心地位不受侵蝕,當前的香港則需要通過進一步加強同內地合作,挖掘人民幣在未來國際貨幣市場中的發展潛力,搭建一個更大的人民幣債券平臺,拓寬人民幣支付政策。但因目前,人民幣并不屬于自由兌換貨幣,香港的人民幣業務量相對較小,故增長的步伐應當密切關注內地資金管制政策的轉變,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對于上海來講,要逐步將自身角色進行轉變,從本國金融中心逐步轉變成國際金融中心。目前來看,上海金融中心的離岸業務比例不高,開放程度也不夠,但中國內地的增長前景及逐步開放政策,能夠為其締造不可錯失的良機。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預計到2030年將占全球經濟總量的20%。目前國際投資者在內地的投資規模不大,但正逐步增長。同時,中國企業“走出去”和中國投資者投資海外的需求,均可帶來新機遇。這也給上海帶來發展新機遇,助力上海成為新的國際金融中心,與香港進行互補,相互形成各自的競爭優勢。上海已形成格局完整、品種完備、交易活躍的金融市場體系,也可以說上海和紐約倫敦一樣,具備國際金融中心城市所有的主要要素。
中國內地擁有獨立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匯率制度,即使當前人民幣未能自由匯兌,只要上海和香港通力合作,平臺互補,優勢互補,二者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金融中心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楊再斌,黃運成.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模式選擇與約束條件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3(11).
王力,周波.金融中心建設與地區經濟增長的相關問題研究[J].中國城市經濟,2004(06).
李迅雷.2020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戰略研究[J].新金融評論,2015(04).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https://www.censtatd.gov.hk/hkstat/hkif/index_tc.jsp.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年鑒2018,http://www.shanghai.gov.cn/.
國際金融中心指數.GFCI2108報告,https://www.pifsinterna tional.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