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政偉
摘 要:當今世界的環境問題已經十分嚴峻,經合組織作為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其成員國的綠色發展進程對世界綠色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本文針對經合組織綠色發展中面臨的困境從生態環境問題和合作關系問題兩方面進行了分析,在對綠色發展特性進行把握的前提下,為經合組織國家綠色發展的路徑進行了設計,以期推動經合組織國家的綠色發展進程。
關鍵詞:綠色發展 ?循環利用 ?技術合作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9(b)--03
1 問題的提出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發展模式逐漸忽略了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致使生態破壞,物種減少,資源枯竭,最終限制了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在傳統粗放式的生產模式下,人類只關注眼前的經濟效益,大肆采用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向大氣、河海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了臭氧空洞、酸雨、物種滅絕等嚴重的污染問題。但由于每個國家的資源稟賦不同,現有發達國家的先污染再治理的發展路徑并不適合發展中國家再次使用。一方面現有的一次性資源已不能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當前的世界環境也不允許發展中國家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世界經濟的發展模式需要由工業革命以來的“黑色發展”向現代化的“綠色發展”開始轉變。
經合組織成員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其成立不僅旨在推動成員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協調成員國政府制定政策,同時還要援助發展中國家發展,改善其經濟發展狀況。因此對經合組織國家綠色發展的路徑研究有利于推動世界各國的綠色發展進程,理順不同國家在推動綠色發展中的責任,為保護世界生態環境,加快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現有的國內外研究可以為綠色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從內涵方面來看,國內外的研究學者都從“協調”這一關鍵詞出發,著重敘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石峰、秦書生在《我國發展綠色生產力的困境及對策分析》中認為其是以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前提下進行的人與自然高度統一的可持續發展。從觀念上來看,可以從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出發,人與自然對立統一,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綠色生產需要著眼于生產活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力求二者協調發展,以實現生產與環境的統一發展。從技術發展方面來看,英國生態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喬納森·休斯認為生態環境的惡化與技術的發展并沒有必然聯系,技術的發展可以指向破壞環境的方向,也可以指向改善環境的方向,所以如果追求技術與生態環境的統一,應當從技術類型著手進行討論。從國際環境來看,李曉西等(2014) 《人類綠色發展指數的測算》中認為,目前人類的活動使得地球上的資源面臨枯竭,在選擇生存還是滅亡的十字路口中,綠色發展這一理念并不只涉及某一個人或某一個國家,而是涉及一代人或是整個世界。對于世界綠色發展,學者們多是從指導思想或者單一國家進行研究,較少有學者以世界組織作為對象進行研究。
本文擬以經合組織國家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目前經合組織國家在綠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綠色發展路徑,進而為世界其他區域或國家提供有益幫助。
2 從“黑色”到“綠色”:經合組織國家的綠色發展困境
目前經合組織國家在綠色發展過程中不僅存在著依賴化石能源的使用、環境污染較為嚴重、循環利用水平不足造成的一系列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在國家之間還存在著政策協調推進困難、技術合作難以推進造成的一系列合作模式方面的問題,這兩方面的問題共同限制著經合組織國家綠色發展模式的推進。
2.1 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分析
第一,化石能源依舊是推動生產發展的主要能源。經合組織國家雖然在過去的20年中生產效率不斷提升,人均GDP也逐年向好,單位GDP的資源消耗大幅度減少,但是化石能源依舊占主體地位,甚至經合組織中部分國家的煤炭比重出現了上升的趨勢,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率仍然較低。從投入的角度來看,每年的物質資源生產率依舊呈現上漲趨勢,這就造成了經濟的增長仍依靠物質資源的投入,導致生產效率的降低和經濟結構轉變的滯后。經合組織中的發達國家大多采用先污染再治理的方法。然而目前世界上對于依靠自然資源發展的國家能否長期健康發展的擔憂越發凸顯,在生產模式轉型的過程中,其生產率會因為環境問題或能源消耗問題而被拖累。
第二,環境污染問題仍給經合組織國家帶來了挑戰。空氣污染是對全球環境危害最嚴重的污染之一,雖然經合組織國家在過去的20年中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放緩,但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與經濟發展的脫鉤程度不足,部分國家僅僅實現了GDP增幅高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幅,并沒有實現經濟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的完全脫鉤,同時經合組織國家中僅有三分之一的國家滿足了世界衛生組織關于PM2.5平均濃度的標準,而多數國家的人民依舊暴露在過量的PM2.5中,經合組織預計在未來會有近50萬人因為臭氧、PM2.5等有害氣體造成身體損害,甚至過早死亡。
第三,循環利用資源的水平仍需提升。雖然經合組織國家的廢物回收利用水平有所提升,但是仍然出現了較多廢棄物,經合組織國家人均產生城市垃圾520公斤,但回收率只有36%。(1)在農業生產方面雖然肥料的利用率有所增長,養分盈余有所下降,但是經合組織成員國之間仍然有著較大的差距,在土壤質量、肥料選用、培育種類等多方面有著不同的影響因素。(2)在水資源方面,由于水資源本身的分布不均,各個國家之間的水資源蘊藏量有較大差距,同時經合組織中國家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造成了經合組織國家中仍有近三分之一面臨著淡水資源匱乏的困境。(3)在土地利用方面,經合組織國家的建筑面積不斷上升,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張帶來的是建筑面積的擴大,城市邊界的蔓延導致了人類對土地空間的大量吞噬,農田土地資源被占據,土壤逐漸板結化,土地逐漸碎片化,使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野生動物的活動范圍被不斷擠壓,最終導致物種的滅絕。
2.2 合作模式方面的問題分析
第一,經合組織國家中的政策難以協調。雖然經合組織國家關于推動綠色發展和綠色轉型的政策與投入不斷增多,但在環境和能源支出方面仍顯不足,可再生能源的開發經費支持不夠,依舊存在化石燃料補貼,環境稅收十分有限,這一系列問題雖是對現有發展模式的無奈妥協,但也是阻礙綠色發展轉型的桎梏。同時由于經合組織中既有發達國家又有發展中國家,其內部結構較為復雜,每個國家根據自己的國情設立了相關的法律法規,而在國際上當國家之間產生了具體的問題之后卻沒有統一的法律或條款進行仲裁,由于經合組織并沒有相關機構進行協調,導致在環境問題上各國之間難以協調。
第二,經合組織國家中的技術合作難以推進。經合組織國家大部分為發達國家,在技術開發和技術運用上有著優勢,人民對于環境保護的觀念也有所提升,但是對于經合組織中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仍有著較大的困難。雖然經合組織國家已經就能源、農業、科技等方面進行合作,并且組織了一系列的論壇、會議就環境和綠色發展問題進行深入地討論,但是由于本國利益的驅使,重點更多的在于經濟發展,對于治理模式的共享和環境技術開發的積極性仍有待調動,在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援助的過程中經常有所保留,這就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形成了巨大的挑戰。并且由于經合組織內國家都是資本主義國家,強調市場的自由性,企業往往利用投資等手段將國內的生態成本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造成其他國家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雖然從理論上來看,國家發展的模式應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往往不能將二者兼顧。
3 綠色發展需要多角度推進,建議保護生態與加強合作
對于經合組織現存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從三個角度對現有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第一,從思想觀念角度出發,從人民和社會兩個維度進行討論,人民要從日常生活和個人行為出發,逐漸養成綠色生活的思想觀念,社會中要從社會觀念以及生產觀念出發,構建起綠色生產的生產價值觀念。第二,從政府引導角度出發,將政策法規與市場有機結合,加強對外交流和對內監管,利用行政手段逐漸調整經濟發展模式。第三,從技術創新出發,減少化石燃料資源在一次性能源當中的比重,并推動化石能源清潔化使用,加快現有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研發,不斷創新循環利用技術。
第一,在資源利用方面要進一步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從思想觀念層面,一方面是政府需要對個人進行教育宣傳,利用公共宣傳和主題活動將低碳意識和節儉意識深入人心,通過道德和法律對浪費資源的行為予以譴責或處罰,將現有能源的污染情況和開發使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普及并納入教育體系內;另一方面對企業定期進行宣傳教育,重點引導能耗企業定期進行學習,將生產與污染治理相結合,明晰企業發展的社會責任,明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1)從政府政策引導層面,應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開采、使用的補貼,例如在汽車行業加收燃料稅,對于新能源汽車則進行相應的補貼,鼓勵企業和人民開發和使用新能源汽車。加重對能耗企業的監管與處罰,設立耗能紅線,實行末尾淘汰制度,對傳統耗能的企業進行評估,連續觸碰紅線的企業進行整改。(2)從技術創新層面,要推動現有化石能源使用的清潔化,加快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使用和推廣,進一步擴展水能、風能、太陽能、核能等能源的使用范圍,以代替傳統化石能源。
第二,在環境污染方面要對污染進行有效治理。從思想觀念層面,要加強個人的環保意識提升,積極引導人民群眾綠色健康生活。目前經合組織中的發達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公民十分具有環境保護意識。(1)政府層面,要加強企業和社會環保意識的提升,在企業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發展的同時應當明確環境保護的責任,秉承“誰開發誰治理”的原則。加強對現有污染進行有效地規劃處理,歐洲社會自20世紀90年代提出綠色城市概念之后,其構建從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公共交通等方面入手,有效的對生態環境進行補償和恢復。同時,政府要進一步完善法律體系,通過宏微觀結合的方式,制訂全面發展計劃,根據經合組織成員國的不同國情制定起動態的法律法規,形成環境污染的評價機制。(2)技術創新層面,推動技術的重點攻關,加強對生態保護、環境污染治理、生態產業開發等一系列領域的重點研究,對污染治理的技術創新、綠色技術的創新予以支持,推動產業的升級,淘汰落后抵消的傳統技術。
第三,在資源循環利用方面要下足功夫踐行。從思想觀念層面,要加強人民日常生活中循環利用的宣傳,使垃圾分類,廢物利用、淡水資源保護與利用等觀念深入人心。要從社會角度入手,健全垃圾處理體系,有效提取垃圾中可循環物質。從政府政策引導層面,加強資源循環利用的發展規劃,從立法層面對不同國家國內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探索,明確責任劃分和無害化原則,構建起從預防到控制最后到規范的科學流程。健全監管制度和抵押制度,德國為了提高包裝回收率而制定的抵押金制度極大的推動了食品包裝的循環利用效率,不僅降低了耗能,還對環境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要加強人才的培養和技術的引進,從理論層面進行創新研究,構建起新型的城市發展模式。
對經合組織成員國內部合作模式問題主要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和討論,第一個角度是明確成員國在組織內和國際中的責任,根據自身國力扮演好相應的角色,第二個角度是構建起協調機制,對國際貿易糾紛、綠色貿易壁壘、技術轉移糾紛進行調解。
第一,應當進一步發揮經合組織的組織作用。首先要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指標進行完善,并積極構建起更加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讓經合組織各個成員國能夠科學客觀的對本國的綠色發展程度進行評估,進而制定更好的政策法規,加大對綠色產業發展的經費投入,和對適合本國國情的綠色發展路徑的探索,同時加強對外交流和技術合作,推動經合組織整體的綠色發展進程。其次要構建起協調監督管理機制,加強組織機制的建設,形成單獨的負責環境檢查小組,進行環保信息的收集與共享,以更好地促進各國綠色發展政策的持續推進,并且針對經合組織中不同區域的國家進行差別化的區域管理,不同國家所處的區域不同,面臨的綠色發展困境也不盡相同,在每個區域內部設立其檢查小組有利于提高區域內國家的綠色發展效率。
第二,應當進一步加強組織內部的技術合作。首先要各個國家明確自己的定位,積極承擔自己的國際地位,發達國家主動承擔起援助發展中國家,推動組織乃至世界范圍內的綠色發展進程的責任,發展中國家應當積極配合進行綠色發展,摒棄名義上參與綠色發展,實際借相關政策便利的“搭便車”行為,將權利與義務相統一,才能正確引導組織內部國家合力綠色發展。其次要多角度建立起技術合作關系,其中包括綠色生產、綠色管理等多維度的綠色內容,一方面是政府之間構建起伙伴關系,充分發揮政府之間的協同效應,設立信息共享平臺,實行責任共擔制度,在綠色理論的構建方面進行聯合攻關,并積極推動技術市場化,實行技術共享制度,同時要在組織內部設立起貿易糾紛調解機構和技術轉移中介機構,積極推動自由貿易,減少綠色貿易壁壘的出現,另一方面要謀求成員國之間的企業合作關系,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力爭透明化和信息公開化,利用好技術轉移中心的中介作用,建立起集介紹—交易—售后于一體的完備技術轉移機制,減少技術引進企業的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石峰,秦書生.我國發展綠色生產力的困境及對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0).
楊勇兵.馬克思的自然觀與綠色生產力[J].北方論叢,2009(06).
徐昌文.論喬納森·休斯對馬克思需要理論的生態辯護[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8(06).
李曉西,劉一萌,宋濤.人類綠色發展指數的測算[J].中國社會科學,2014(06).
李維明,高世楫.經合組織關于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核算方法的探索及啟示[J].發展研究,2018(07).
李維明,高世楫.基于經合組織分析框架的全球綠色增長進程比較[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8,32(11).
馬芹,范燕寧.生態生產力研究中的問題探析[J].理論學刊,2010(05).
劉長松.歐洲綠色城市主義:理論、實踐與啟示[J].國外社會科學,2017(01).
易龍生,陳松嶺.歐洲再生資源利用與循環經濟[J].工程建設,2009,41(02).
尹曉波.亞太經合組織環境合作模式探討[J].當代亞太,2005(02).
張月月,胡峰.國際生產體系中綠色專利跨國轉移的動力機制及制度保障[J].中國科技論壇,2013(04).
盧授永,楊曉光.國際貿易中的綠色瓶頸制約及其對策——透視國際貿易中的環境貿易壁壘[J].國際貿易問題,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