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茹 余樂山 徐凝
摘 要: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根本要求,而企業吸收能力對其創新績效的高低發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本文首先對吸收能力的概念進行了系統梳理;其次討論吸收能力與創新績效相關關系中吸收能力作用機制,并總結其影響因素;最后剖析現有研究的不足,指出未來探討的方向。本文不僅豐富了二者關系的理論研究,對我國企業在實踐層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吸收能力 ?創新績效 ?吸收能力作用 ?吸收能力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9(b)--04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我國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戰略決策,而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被認為是重中之重。企業作為戰略主體,其創新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僅在于自身先驗知識,更是由其識別、消化外部環境中有價值的新知識,進而靈活運用于企業實際創新戰略的制定,實現創新產出的能力決定的。
吸收能力與創新績效的相關關系研究一直以來都是組織管理領域備受關注的話題。隨著研究的層層深入,Cohen&Levinthal(1990)關于企業吸收能力與創新績效之間存在顯著正向關系的觀點被越來越多的學者通過實證證實[1]。但近年來,學者們的研究重點已經從“直接作用”逐步過渡到“間接作用”,認為吸收能力對企業創新績效起關鍵的調節或中介作用。本文將在系統梳理吸收能力概念的基礎上,總結吸收能力通過不同方式對企業創新績效產生影響的作用機制。
1 吸收能力概念
Cohen&Levinthal(1990)從企業層面第一次給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認為它是企業在識別并獲取外部環境中有價值的新知識后,不斷地消化讓其為自身所用,并且最終轉化為商業價值服務于企業的一種能力。后來,他們開拓性的將吸收能力的概念引入了戰略管理領域,認為它對企業在行業中是否占據競爭優勢具有關鍵作用。自此以后,吸收能力的概念成為重要的理論工具,大大發展了吸收能力理論。但Cohen&Levinthal(1990)只給出了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并沒有清楚地對這一概念進行詳細的維度區分與層次劃分,使后續的研究難以進行概念操作化。因此,對吸收能力的涵義進行進一步的界定,就成為吸收能力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目前已有大量學者專注于研究企業吸收能力,但不同學者對于吸收能力概念的闡釋存在較大程度的差異。本文擇取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簡單闡述。
Mowery&Oxley(1995)提出企業吸收能力是對知識轉移過程中隱性知識進行處理,不斷修正之后使其能最大程度上服務于企業自身的一系列能力[2]。Dyer&Singh(1998)補充提出了“伙伴專有吸收能力”,認為它是企業由自身的聯盟伙伴處發展而來的,進一步拓展了吸收能力的概念[3]。Koza&Lewin(1998)認為吸收能力是企業在綜合自身先驗知識的基礎上,吸收消化外部知識并最終運用外部知識創造出有價值的新知識的一種能力。他認為吸收能力并非簡單外部模仿,關鍵在于外部知識內部化,使外部知識與企業實際情況相適應繼而創造出新知識[4]。Lane&Lubatkin(1998)基于組織關系的視角,主張應當把吸收能力置于組織關系中進行評估,而不是僅僅考慮獨立于組織的單一企業,進而提出由識別、評估、理解和應用這四種不同能力組成的相對吸收能力的概念[5]。Kim(1998)則認為吸收能力是組織在自身先驗知識和努力程度的基礎上組織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其中,組織學習能力是組織從外部環境中吸收并進一步應用新知識的一種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則側重于創造性學習的過程[6]。 Van Den Bosch(1999)認為Cohen&Levinthal提出的企業吸收能力是一個反饋環,即企業通過吸收能力不斷學習外部新知識,消化后形成新的吸收能力繼續學習有價值的新知識,認為吸收能力和企業外部環境之間存在協同演化機制[7]。Zahra&George(2002)把吸收能力具體劃分成知識獲取、知識消化、知識轉化和知識利用這四種不同維度的能力,闡述了它們在企業吸收外部環境新知識過程中的不同職能和作用。他們認為吸收能力一方面包括突出獲取和消化新知識能力的潛在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包括側重轉化和利用新知識能力的現實吸收能力[8]。Lane,Koka&Pathak(2006)將吸收能力的概念進一步具體化為企業通過探索性學習、轉化性學習、開發性學習這三個連續的過程利用外部環境中有價值的新知識的一種能力[9]。
國內學者也對吸收能力的概念進行了研究與探討。高展軍和李垣(2005)認為吸收能力是企業基于自身先驗知識,在對外部環境的新知識進行獲取和消化后,將二者進行有效整合進而具體運用于企業自身發展的一系列組織慣例和實踐過程[10]。王雎(2007)認為吸收能力是企業自身獲取和消化外部環境中不同資源的能力,它與組織間關系強弱有著重要關聯,是一種嵌入到跨邊界網絡的能力[11]。張潔等(2012)重點強調了吸收能力是組織通過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感知來獲取、消化和吸收外部知識并將其商業化的能力[12]。
2 吸收能力對創新績效的作用
顯然,吸收能力對企業創新績效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但作用過程如何一直頗具爭議。本文從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兩個角度分析吸收能力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
2.1 吸收能力直接作用創新績效
Cohen&Levinihal(1990)在他們的開創性研究中表示,吸收能力是企業獲取消化外部知識并最終為自己所用,進而轉化為商業價值的一種能力,是形成企業競爭優勢的一個關鍵要素。他們聚焦于企業層面,認為企業在先驗知識基礎上,通過影響吸收能力使二者融合進而有效提高企業創新績效。而他們關于企業吸收能力與創新績效之間存在顯著正向關系的觀點也得到了后續實證研究的證實。
2.2 吸收能力間接作用創新績效
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的側重點從吸收能力作為直接影響創新績效的解釋變量慢慢向“調節變量”和“中介變量”轉變,即吸收能力在第三方因素與創新績效的相關關系中擔任中介角色或發揮調節作用。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幾個角度探討的。
(1)基于網絡嵌入性。網絡嵌入性由關系嵌入性和結構嵌入性構成,前者主要是從網絡關系強度、網絡關系質量兩方面進行研究,后者則是從網絡規模、網絡位置、網絡密度、網絡中心性等方面進行探討。鄭林英(2011)通過實證研究,認為企業吸收能力在網絡中心位置和網絡中介位置上與企業創新績效的相關關系中起到相應的調節作用,使企業能夠更好地把從外部網絡獲得的新知識投入到自身的創新性活動,并最終提高企業創新績效[13]。劉學元(2016)由實證檢驗得出,網絡關系強度和吸收能力顯著正相關于企業創新績效,且吸收能力在創新網絡關系強度和創新績效的相關關系中發揮不完全中介作用[14]。艾志紅(2017)指出了實際吸收能力對創新績效的關鍵作用,認為網絡規模和網絡密度均會顯著提升企業潛在吸收能力,進而提升實際吸收能力,并最終有效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吸收能力在創新網絡結構與企業創新績效二者的相關關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15]。戴勇等(2017)基于實地調研,認為網絡中心度和網絡關系強度均對企業潛在吸收能力以及實際吸收能力具有正向影響,且二者是在吸收能力中介作用的加持下對創新績效產生間接作用的[16]。
(2)基于知識溢出。知識溢出包含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朱秀梅(2006)指出在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中,吸收能力正向調節顯性知識溢出和隱性知識溢出這二者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17]。劉程軍等(2019)通過實證研究,認為吸收能力不僅可以直接正向影響企業創新績效,也可以通過知識溢出的方式對其產生間接的調節效應,但是直接影響明顯優于間接影響,在戰略性新興行業中調節效應更為顯著[18]。
(3)基于社會資本。社會資本分為結構、關系和認知三個維度。吸收能力駕馭外部信息的能力越強,調節社會資本和創新績效相關關系的作用就越明顯。王立生(2007)認為企業吸收能力對關系質量、社會性互動、企業與客戶間的認知具有調節作用,進而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存在顯著影響[19]。戴勇等(2011)通過實證研究表明,社會資本和吸收能力均顯著正相關于企業創新績效,且吸收能力在社會資本與企業創新績效二者的相關關系中具有正向調節效應[20]。
(4)基于智力資本。智力資本的獲得基于企業的強吸收能力,它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知識獲取和創新實踐,因此先驗知識不足、吸收能力不強的企業,智力資本是很難發揮作用并且轉化為企業實際創新績效的。鄒艷等(2009)指出智力資本和吸收能力直接正相關于企業創新績效,并且吸收能力在人力資本、社會資本這二者與企業創新績效的相關關系中產生一定的調節效應[21]。
3 吸收能力的影響因素
Van den Bosch等人首次對吸收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行了針對性研究,目前學者們認為吸收能力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企業先驗知識、研發投入、組織管理因素和知識環境。
3.1 先驗知識
企業自身的知識水平對其吸收和應用外界知識發揮著重要作用。考慮到知識的形成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企業對于新知識的判斷與選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現有知識,因此企業的先驗知識將直接影響其對外部新知識的態度以及對其未來潛力與價值大小的判斷。Ahuja&Katila(2001)、Mowery(1996)指出,企業所要吸收的知識與企業先驗知識之間的相似性和異質性會對其吸收能力產生關鍵性影響,與先驗知識相關性強的深度知識和異質多樣的廣度知識對企業吸收能力的提升有顯著作用[22]。
3.2 研發投入
企業研發投入是提升吸收能力的關鍵方法,投入規模大小與吸收能力強弱緊密相關。企業研發活動不僅能夠明顯帶動它對新產品與新服務的創新開發,而且對自身吸收能力的提高也有顯著強化作用。當企業想要學習的新技術比較復雜,且對該項技術的吸收能力會對其在行業中的競爭優勢形成顯著影響時,企業便會致力于較為積極的研發策略的制定,研發投入規模也會相應變大。例如,研發活動中的基礎研究、合作研究、技術轉移等,都會對企業引進并吸收外部新知識大有裨益[23]。
3.3 組織管理因素
Cohen&Levinthal(1990)通過研究具體指出,組織層面的吸收能力水平是企業個體吸收能力水平的一個函數,所以吸收能力是由個體進行自主學習后,向組織進行分享、溝通和轉移的過程與實踐影響并最終決定的。也就是說,組織管理因素在企業構建吸收能力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影響。目前有關組織管理因素影響企業吸收能力的研究,大致是從組織結構、內部組織機制、企業學習強度和學習方法、企業學習機制、是否具有扮演新知引進者的接口角色等方面思考的。
3.4 知識環境
知識環境是影響吸收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Cohen&Levinthal(1990)早在研究中提到了這一點,但學者們廣泛忽視了對其的深入研究。Lichtenthaler(2009)再次于研究中強調環境對企業吸收能力大小的重要作用,通過實證研究證明,知識環境在吸收能力與創新績效二者之間的相關關系中起到調節效應[24]。企業外部知識的來源渠道和知識屬性等均會對企業的吸收能力產生重要影響[25]。
4 研究結論與未來展望
本文以吸收能力為核心,探究吸收能力和創新績效的相關關系以及吸收能力的影響因素,得出以下三點結論:(1)吸收能力涵義豐富,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也是一種相對能力和跨組織能力。(2)吸收能力在提升企業創新績效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無論它是直接發揮作用,還是通過網絡嵌入性、知識溢出、智力資本、社會資本間接調節或作為中介變量,它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相關性是明確的。(3)對吸收能力影響因素的研究中,一部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得到了檢驗,但研究尚不系統、完整。
已有的研究為吸收能力理論的進一步深入與完善奠定了基礎:
一是現有的關于吸收能力影響創新績效作用過程的研究缺乏系統性,未來的研究應細致探討吸收能力的維度區分、特征功能、對創新績效的作用機制等。
二是現有研究中,吸收能力大多被當作一個解釋變量,而對什么因素影響了吸收能力,進而促成了企業創新績效的提高,還缺乏較為系統的研究,尤其是實證分析。
三是現有研究大都聚焦企業層面,更多是割裂的從單個層面研究吸收能力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不同的作用機制,忽視了各個層面本應存在的聯系,缺乏整體性與統籌意識。未來可采取跨層面研究的方式,在綜合分析、系統考量的基礎上重視各個層面對二者關系的影響。
四是吸收能力的度量問題。現有研究大都簡單地用R&D投入強度、專利數量等衡量吸收能力的強弱,始終缺少一個組織間層面的吸收能力量表,已經嘗試開發的多維度量表并未形成較為一致的意見。
參考文獻
Cohen,W M and D A Levinthal.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
Mowery,D C,J E Oxley and B S Silverman.Strategic alliances and inter-firm knowledge transfer[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
Dyer,J H and H Singh.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
Koza M. P,Lewin A. Y.The co-evolution of strategic alliance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8,9(3).
Lane,P J and M Lubatkin.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
Kim,L.Crisis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capability building in catching-up at Hyundai Motor[J].Organization Science,1998,9.
Van den Bosch,F,H W Volberda and M de Boer.Co-evolution of firm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9,10.
Zahra,S A and G George. Absorptive capacity: 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
Lane, P J and B Koka.The reific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acritical review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construc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4.
高展軍,李垣.企業吸收能力研究闡述[J].科學管理研究,2005(06).
王雎.吸收能力的研究現狀與重新定位[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07).
張潔.戚安邦.熊琴琴.吸收能力形成的前因變量及其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分析——吸收能力作為中介變量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33(05).
鄭林英.網絡位置、吸收能力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1.
劉學元,丁雯婧,趙先德.企業創新網絡中關系強度、吸收能力與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6,19(01).
艾志紅.創新網絡中網絡結構、吸收能力與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02).
戴勇,王詩卉.從研發能力到創新績效:技術整合與組織整合的不同角色[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07).
朱秀梅.知識溢出、吸收能力對高技術產業集群創新的影響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6.
劉程軍,周建平,儲錦超,等.吸收能力、知識溢出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機理研究——來自高新技術園區的實證[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9,40(04).
王立生.社會資本、吸收能力對知識獲取和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7.
戴勇,朱桂龍.以吸收能力為調節變量的社會資本與創新績效研究——基于廣東企業的實證分析[J].軟科學,2011,25(01).
鄒艷,張雪花.企業智力資本與技術創新關系的實證研究——以吸收能力為調節變量[J].軟科學,2009,23(03).
Ahuja,G and R Katila. 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s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A longitudinal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
劉常勇,謝洪明.企業知識吸收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J].科學學研究,2003(03).
Lichtenthaler U.Outbound open innovation and its effect on firm performance:Examining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J].R&D Management,2009,39(4).
陳勁,蔣子軍,陳鈺芬.開放式創新視角下企業知識吸收能力影響因素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1(05).
①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復雜網絡背景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創新研究”(18HQ009),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產業集群創新網絡中關系強度、吸收能力與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SYB201905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楊夢茹(1999-),女,江蘇淮安人,南京郵電大學貝爾英才學院財務管理專業;
余樂山(1998-),女,陜西漢中人,南京郵電大學貝爾英才學院經濟學專業;
徐凝(1999-),女,江蘇常州人,南京郵電大學貝爾英才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