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平,王 奇,陳香君,劉 航,王 亮
(西藏民族大學醫學部,陜西 咸陽 71208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對于實現高等教育教學目標和提高教學質量至關重要。傳統總結性評價偏重學生學科知識整體掌握程度,而對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重視不足。形成性評價被認為是提高學生學習動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1],其在教學過程中即時、動態、多次對學生實施評價,注重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和學生問題,有利于學生調整學習狀態和教師改進教學策略[2]。實踐表明,形成性評價可顯著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習積極性、知識綜合應用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等[3-6]。雨課堂是由清華大學和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于2016年推出的一款智慧教學工具,其學生端具有簽到、答題測試、選擇課程、反饋問題和彈幕互動等功能,教師端具有推送學習資源、發送學習任務、評價反饋和數據分析等功能。雨課堂覆蓋了課前、課中、課后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實現了課前預習、實時課堂以及課后考核全程教學活動的數據采集,是一款非常適合開展形成性評價的教學輔助工具。
人體寄生蟲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主要研究與人體健康相關的寄生蟲的形態、生活史、致病性、實驗診斷、流行與防治。隨著醫療衛生條件日益改善,人們對寄生蟲病的危害性重視程度越來越低,現階段我國大多數醫學院校不斷減少人體寄生蟲學教學課時,部分醫學專業已將該課程列為考查課甚至選修課[7],加之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從而導致學生對該課程不重視,學習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然而,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近年來境外寄生蟲輸入性病例不斷增加[8]。因此,開展人體寄生蟲學教學是實現健康中國美好愿景的迫切需要。鑒于該課程現狀和重要性,本教學團隊開展了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研究,旨在使學生有效控制學習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校2017級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生方向兩個班作為研究對象,均為西藏自治區生源,每班35人,在年齡、性別及入學成績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按班級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教學大綱、教材和課時量完全一致。教材選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人體寄生蟲學》(9版),理論課每周2學時,共20學時。
1.2.1 對照組 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課前,學生自主預習教材;課上,教師根據課件講授相關內容,結合臨床病例或視頻進行講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提問討論深化學生理解,加強課堂互動;課后學生完成作業以鞏固知識。課程考核采用總結性評價,期末考試成績占70%,出勤占5%,課堂互動占15%,課后作業占10%。
1.2.2 觀察組 采用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教學模式。課前,教師通過雨課堂將視頻、課件及測試題等學習資料推送給學生,根據學生預習情況確定教學重點。預習測試題成績占7%,旨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授課時,教師首先利用雨課堂練習題功能快速給出4~5個選擇題,將答題情況用雨課堂生成的圖表即時呈現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考查出勤(占5%)。通過彈幕功能與學生進行互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針對重難點知識適量設置測試題,便于教師及時掌握學情和授課效果,對于錯誤率較高的問題展開討論,培養學生思辨能力。課后,教師根據雨課堂反饋的數據進行教學總結,同時將課堂答題情況和彈幕情況反饋給學生(占10%),讓學生不斷改進。每節課通過課后作業鞏固所學知識,教師針對每位學生隨機評閱4次作業(占8%),期末考試成績占70%。
1.3.1 教學效果評估 由于兩組平時成績構成不同,為使兩組教學效果具有可比性,期末利用統一命題的試卷進行考核。試卷包括60分客觀題(名詞解釋、填空題、選擇題等),主要考查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記憶情況,40分主觀題(問答題和分析題),考查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和思辨能力。
1.3.2 問卷調查 采用自行設計的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了解觀察組學生對教學模式的滿意程度。問卷內容包括學生對學業負擔、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的滿意度,以及是否有利于提高學習積極性和思辨能力等8項,每項分為4個等級:非常滿意,滿意,一般和不滿意。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均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理論考試成績分布見圖1。觀察組80分以上學生人數16人,明顯多于對照組的10人。數據統計結果顯示,觀察組理論考試平均成績(79.54±8.31)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5±7.18)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分析發現,兩組主觀題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客觀題成績無明顯差異(見表1)。結果表明,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應用于人體寄生蟲學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綜合應用能力和思辨能力。

圖1 兩組理論考試成績分布
表1 兩組理論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理論考試成績比較(±s,分)
成績 對照組75.05±7.18 48.93±8.73 26.12±7.18觀察組79.54±8.31 48.46±8.56 31.08±4.86 t值P值理論考試成績客觀題成績主觀題成績2.415 0.563 3.060 0.018 0.574 0.003
調查顯示,觀察組85.7%的學生認為自主學習能力顯著提高,88.6%的學生對新教學模式表示支持,91.4%的學生認為課堂參與度顯著提高(見表2)。

表2 觀察組對教學模式的滿意度[n(%)]
目前國內廣泛采用的總結性評價重結果輕過程,注重學生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興趣和個性化相關評價。學校通過考試成績評定學生學習能力和教學目標達成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9]。形成性評價是為正確引導教學過程、客觀評價學生學習結果和教師教學效果而進行的評價,其目的是強化和促進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有利于師生及時獲取教學反饋信息,進一步調整教與學[10]。形成性評價能夠得到有效的教學反饋,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起到促進作用。表2顯示,觀察組大多數學生對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教學模式表示贊同,認為該模式有利于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課堂參與度和辨析能力。僅有少數學生(5.7%)認為學業負擔較重,這與其他教學實踐評價相似[11-12]。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合理安排課前預習時間和作業量,既不增加學業負擔,又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雨課堂作為一種智慧型在線教學工具,操作簡便,同微信、PPT兼容性好,可以對全部教學過程進行數據采集,為師生提供完整立體的數據支持,讓教學進入“數據時代”。利用雨課堂反饋的教學數據,可以輕松將評價貫穿教學全過程,特別適合構建形成性評價體系。我校臨床醫學專業人體寄生蟲學課程為考查課,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和總結性評價。除課后作業外,教師難以對學生課前預習效果、課堂知識掌握程度及課后鞏固情況等環節進行準確量化考核,平時成績很大程度上只能根據教師的印象給分,導致學生不注重平時學習,容易出現“平時不努力,考前搞突擊,考后忘得快”現象。本研究將雨課堂引入人體寄生蟲學教學,觀察組采用形成性評價加強對平時學習過程的管理,考試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
總之,基于雨課堂的形成性評價教學模式將評價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彌補了傳統利用期末考試進行總結性評價的不足,扭轉了學生通宵達旦考前突擊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利用雨課堂進行形成性評價,加大對學生學習的考核力度,全方位調動學習積極性。本研究為其他課程實現多元化教學評價模式提供了借鑒和參考,相信隨著雨課堂等智慧課堂軟件的不斷完善和更新,構建的形成性評價體系將更加科學,可有效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