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誠,史 野,劉 芳
(上海市青浦區華新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1708)
“二代居民”是指家系譜中的第二代居民,上面只有父親和(或)母親,沒有在世的祖輩的這一代居民。我國是世界上擁有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老齡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老年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對于生活和生命質量有著不同層次的需求。因此,人口老齡化成為一個新的社會問題,給社會、單位、家庭與個人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1]。上海市民政局、老齡辦、統計局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上海戶籍60歲以上老年人口為483.60萬,比上年增加25.81萬,增長5.6%;老年人占戶籍總人口的比重較上年增加1.6個百分點,達到33.2%[2]。伴隨著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以及家庭養老功能的不斷弱化,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需要被照顧,這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養老問題關乎整個社會的安定與和諧[3],目前養老方式仍以家庭養老為主,且家庭養老滿意度最高[4]。研究適合老年人的養老方式,并分析養老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將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5]。目前,我國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多由子女決定,所以針對“二代居民”養老方式選擇意愿進行調查,能為將來制定居民滿意的養老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選擇上海市青浦區華新鎮簽約截止日期為2018年7月1日的600名36—80歲的“二代居民”。剔除標準:第一代居民(父母)年齡小于60歲者,不能配合調查者,年齡大于80歲者。總體“二代居民”名單由鄉村醫生與衛生干部統計,隨機分3層抽取600名進行問卷調查,每層200名,分別為36~50歲、51~65歲、66~80歲。發放問卷600份,得到有效問卷488份。
1.2.1 調查工具 在查閱大量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自行編制調查問卷,對問卷進行反復修改,并通過同行專家評價后審定而成。調查問卷內容:(1)一般資料問卷,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2)生活現狀問卷,包括居住方式、子女情況、夫妻經濟情況、患病情況等;(3)養老方式選擇意愿問卷,包括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
1.2.2 資料收集方法 調查人員為經過培訓的鄉村醫生,培訓內容主要包括開展此次問卷調查的目的、調查問卷的具體內容和填寫方法、問卷收集的具體步驟以及調查過程中特殊問題的處理等。培訓結束后對存在的疑惑、提出的意見或建議等進行討論,以確保調查質量。調查時調查人員采用統一指導語說明問卷填寫方法及要求,以面對面、一問一答方式如實填寫“二代居民”的意見,且提問過程做到不提示、不暗示。問卷填寫完成后調查人員要及時檢查問卷的完整性,以確保問卷調查的質量及有效性。
調查資料收回后由專門人員進行統一整理、編碼,數據錄入采用雙錄雙核方式,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對所有調查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采用χ2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
對我國目前常見的3種養老方式,“二代居民”中期望將來居家養老的有420人(占86.07%),社區養老的有60人(占12.30%),機構養老的有8人(占1.64%)。
以調查對象的一般資料以及養老選擇各項條目為變量進行單因素分析。經χ2檢驗顯示,“二代居民”養老方式的選擇與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居住方式、子女情況有顯著關系(P<0.05),而婚姻狀況、健康情況對“二代居民”養老方式的選擇影響較小(P>0.05,見表1)。

表1 影響“二代居民”養老方式選擇的單因素分析(n)
本研究結果顯示,目前86.07%的“二代居民”選擇的養老方式依然是居家養老,其次是社區養老(12.30%),機構養老方式對“二代居民”的吸引力最低(1.64%)。從被調查者的選擇中發現,由于受傳統觀念以及經濟因素等的影響,居家養老依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二代居民”已經習慣了在熟悉的環境里生活,這樣更方便家人陪伴與照護。然而當前居家養老方式還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居家醫療服務方面,需要加快解決步伐。
3.2.1 性別 相對來說女性接受社區養老及機構養老方式的比例更高,這可能與女性獨立生活能力較男性差有關,更需要人陪伴。據文獻研究女性空巢老人比男性更容易孤獨和抑郁[6],由此可見老年女性的心理更應受到關注。
3.2.2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二代居民”,越傾向于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二代居民”,其思想也較為開放,更容易接受有別于傳統的養老方式;另一方面可能在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二代居民”收入也較高,更傾向于生理和精神護理相結合的養老方式。
3.2.3 居住方式 夫妻同住及全家同住的“二代居民”,更易接受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問卷調查中夫妻同住人群包括部分喪偶及單身獨居者,這部分人群也更加容易接受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而全家同住的調查對象,可能因為住房條件關系也更能接受機構養老。
3.2.4 經濟收入 夫妻經濟收入越高的“二代居民”,越能夠接受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收入越高的人學歷也相對更高,養老方式選擇與受教育程度關系密切。
3.2.5 健康情況 健康情況主要是指“二代居民”患有慢性病情況,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腫瘤等。
3.2.6 子女情況 有子女的“二代居民”在養老方式選擇上以居家養老為主,而無子女的“二代居民”對社區養老更為認可。調查之前,我們預測無子女的“二代居民”可能多會選擇機構養老,然而結果并非如此,影響這一結果的主要因素是“二代居民”的心理。無子女的“二代居民”可能更希望有獨立空間養老,不愿進入人群密集的機構養老,側面反映出這類人群和外界接觸的意愿不強,不希望在享受老年生活過程中與身邊人有比較,但又不得不面對將來養老過程中的生活不便,所以更愿意接受社區養老。
上海市郊“二代居民”養老方式選擇意愿仍以傳統居家養老為主。文化程度越高、收入越高的“二代居民”,越愿意接受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產業化進程加快,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口流動也不斷加劇,傳統大家庭解體,家庭逐漸呈現小型化、空巢化,居家養老更是受到很大沖擊,尤其是在城市。在機構養老方面,養老機構數量不足、醫療服務短缺、分布不合理、配套設施不完善等缺點,難以滿足龐大人群的養老需求;同時,機構養老使老年人和家人分離,并且養老機構只重視養老護理員基本操作技能的提高,忽視了心理護理能力的培養[7],老年人在心理和精神上得不到相應的支持。因此,一種“不離家的社會養老”或“沒有圍墻的養老院”,即將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相結合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逐漸受到政府及社會的關注[8]。但是,任何一種養老方式的發展僅依靠個人或家庭是遠遠不夠的,要建立多元化養老模式,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倡導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加大對養老產業的扶持力度,努力構建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養老服務體系。現今“二代居民”養老方式選擇意愿仍以居家養老為主,與老年人對居家養老認同度基本一致,今后一段時期居家養老仍是養老方式的主流。
本次研究只是針對上海市郊的“二代居民”,相對來說傳統觀念較強,文化層次較低。在今后的調查中,我們要增加樣本量,擴大所調查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