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煥麗,劉 慧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2016年1月,全面“二孩”政策開始實施,全國每年預計新出生人口超過1 750萬[1],新生兒的增多必將加大兒科工作量。兒科病種復雜,患者年齡小,病情變化快,配合性差,護理工作量大,有時還要面對家屬誤解,因此,兒科護士易出現焦慮、抑郁情緒。相關研究表明,兒科護士的壓力較內科、外科、急診科護士大[2]。本研究旨在剖析新形勢下兒科護士壓力感受及體驗,進而提出相應對策以減輕兒科護士工作壓力,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及工作積極性。
于2018年1—2月對10名在兒科病區工作一年以上的護士深入訪談,均為女性,每名護士均有能力并愿意表達內心真實感受。研究樣本量的確定以受訪者的資料重復出現且不再有新的主題呈現(資料飽和)為標準[3],受訪者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一般資料
1.2.1 資料收集方法 采用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法,通過半結構式深入訪談收集資料[4]。調查對象的選擇遵循知情同意原則,訪談前向受訪談者說明研究內容、目的、方法,取得受訪談者信任和配合。根據受訪者意愿,在自然場景中進行訪談,如病區辦公室、受訪者家中或安靜的咖啡廳等,訪談時間為30~60min,全程錄音,邊傾聽、邊觀察受訪者情感和表情變化,做好記錄。根據研究目的設計訪談提綱,均為開放性問題,如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您對護理工作的感受和體驗;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您認為現在工作中面臨的壓力與以往有哪些不同;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面對工作中的壓力您是如何應對的。
1.2.2 資料分析方法 訪談結束后24 h內將錄音內容轉化為文字。資料分析采用Colaizzi7步分析法[5]:回憶訪談場景,逐字逐句聽錄音、閱讀文字資料;分析材料,提取主題;對反復出現的主題進行編碼;總結歸納編碼后的主題,形成主題集;列出詳細的主題描述;提煉相似的主題;返回受訪者處進行求證。按照一定順序進行資料的重構整合,最終形成兒科護士工作壓力狀況相關主題。
工作壓力源是指職業環境中的主觀或客觀條件上的認知要求超過個體適應能力,而產生的身心緊張反應及狀態[6]。訪談中,幾乎每個護士都提到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兒科患兒明顯增加,護理工作繁重,來自工作、家庭、社會的壓力較大。受訪者1:“現在處于流感季節,患兒量劇增,病情變化快,我們經常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受訪者5:“又要年終技能考核了,現在護理新技術發展較快,今年又增加了新的兒科技能培訓和考核。”受訪者4:“在兒科工作一年了,但是有些專科操作和急救技術還是不太熟練,現在的家長要求高,面對脾氣不好的家長,我會有點緊張害怕。”受訪者8:“今年科里有兩人休產假,還有兩人懷孕,其他同事也有要二胎的想法,干活的人真少啊。”
兒科患兒年齡小、情緒控制能力差、治療配合度低,因此兒科護士較其他科室護士工作量更大,護理風險更高,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其身心疲憊,進而影響工作積極性及護理質量[7]。受訪者2:“5床寶寶真是難穿刺啊,父母還追問我能不能一針扎上。幸好我‘一針見血’了,要不然肯定少不了被他們埋怨。”受訪者3:“科里先兆流產和孕期、哺乳期護士占了三分之一,這個月每周兩三個夜班,身體真是吃不消啊,最近一段時間經常失眠,內分泌紊亂,你看這臉上的痘痘又冒出來了。”說著臉上露出無奈的表情。受訪者6:“第一胎是女孩,婆婆和老公一直想讓我再生個男孩,可我整天忙工作,身體素質遠遠不如以前,年齡大了想要個健康的寶寶可得調理一番。”受訪者9:“最近兒子生病了,我白班、夜班來回上,回家還要照顧他,感覺自己頭都快炸了。”由此可見,來自工作、家庭、社會的壓力使兒科護士身心疲憊,影響其健康。
應對是個體為了處理被自己評價為超出能力范圍的特定環境要求而做出的、不斷變化的認知和行為努力,包括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8]。本次訪談中,大多數護士能夠積極應對,從而減輕壓力造成的危害,但也有少數護士采取消極應對的方式。受訪者1:“上周3床患兒家屬因為霧化時把他家寶寶排的位置靠后,跟我理論,還好同事及時化解,下班后找好姐妹吐槽一番,心里好受多了。”受訪者4:“2床患兒入院時是我接待的,由于四肢水腫,血管特別難找,我找了半天還是不確定,家屬在旁邊急得不行,我趕快找同事幫忙,總算扎上了。”受訪者10:“有時遇到不講理的家屬我都無語了,不想說話,可一想到他們出院后不見面了就過去了。”個體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在面對壓力或困難時,會想辦法解決,積極尋求支持等,有助于緩解緊張情緒,提高解決問題能力,對健康和職業發展產生有利影響,相反,消極應對會對個體身心產生不良影響[9]。
工作疲潰綜合征是一種因心理能量在長期奉獻的過程中被過度索取,而產生的以極度身心疲憊和感情枯竭為主的綜合征[10],表現為工作效率低、對服務對象漠不關心、情緒低落、易激惹、個人無成就感,嚴重者會離開工作崗位。兒科護士工作量大,加之“二孩”政策放開后,來自個人、家庭、工作的綜合壓力,使其很容易出現工作疲潰綜合征。相關研究表明,有情緒疲潰感的護士占59.1%,有工作冷漠感的占34.5%,有工作無成就感的占53.2%。較強的工作疲潰感不僅會影響護士身心健康、工作熱情及工作效率,而且會影響護理工作質量[11]。本次訪談中,10名研究對象均表示她們出現了身體疲乏、情緒低落、工作動機不強及個人無成就感等疲潰現象,這也提醒醫院管理者應關注兒科護士,如通過增加人手減輕兒科護士壓力,采用人性化和彈性排班制,骨干護士和年輕護士搭班以減輕年輕護士心理壓力,同時也讓年輕護士更快學習兒科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應急處理能力。
加強兒科護士核心能力培養。護士核心能力是護士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綜合反映,主要表現在臨床護理、專業發展、評判性思維和科研等8個方面,是最重要的專業能力[12]。相關研究表明,系統的核心能力培養,能使低年資兒科護士在臨床護理方面,特別是病情觀察、基本技術操作等方面有很大程度的提高[13]。訪談中,部分受訪者擔心工作中出現差錯,認為家屬要求太高或太過分、不禮貌等,這也提示兒科護士核心能力有待提高。管理者應根據護士學歷、職稱、工作年限等分層次、分階段培養,例如,加強年輕護士培訓,實施導師帶教制,注重專科技能培養,提高護患溝通能力與突發事件處理能力,增強兒科護士工作自主性,提高其工作能力,促進其職業發展。
應對方式在壓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中起著重要作用,個體在面對壓力時選擇的應對方式與身心健康顯著相關[8]。兒科護士在面臨壓力時,若能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如盡可能考慮事物積極、有利的方面,主動與他人討論,能夠適當減輕職業壓力;反之,若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職業壓力就會增加[14]。因此,在全面“二孩”政策下,兒科護士面對繁重的護理工作時要避免采取消極應對方式,如依靠別人解決問題、幻想可能會發生某種奇跡改變現狀、自我安慰等,要學會釋放壓力,提高適應能力,積極參加各種文娛活動等。管理者也應重視護士的身心健康,改善工作環境,幫助其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使其掌握緩解壓力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質和心理調節能力,促進其身心健康,減輕工作疲憊感。
心理壓力在兒科臨床護理工作中是不可避免的,兒科護士應學會自我調節來緩解壓力,將壓力轉變為動力,以適應現代護理模式的發展,為患兒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15]。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討全面“二孩”政策下,兒科護士職業壓力狀況,為今后制訂減少兒科護理工作壓力源、提高護士抗壓能力、促進護士身心健康的相關措施提供依據,最大限度緩解兒科護士精神壓力,使其以良好的狀態投入工作,為患兒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