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寧,唐鳳姣,李 菲,吳麗君
(廣東省東莞市東南部中心醫院,廣東 東莞 523700)
早產兒又稱未成熟兒,是指胎齡小于37周的新生兒,由于出生時未足月,各器官發育未成熟,對外界的適應性差,因此,各類疾病的發病率較高(如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感染、顱內出血等),需要得到足夠重視[1]。早產兒的康復治療是長期的,需要其父母密切配合。康復護理管理是一種較為常用的訓練方法,效果顯著。治療過程中,需要對早產兒進行視力訓練和視覺刺激治療,而早期康復干預可以提高其治療依從性,且在出院后的家庭治療中也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2]。有效的康復護理干預可改善早產兒神經系統發育狀況。將我院收治的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康復護理管理在早期康復干預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將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新生兒科合并腦損傷的66例早產兒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3例。觀察組將康復護理管理融入早期康復干預,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兩組早產兒的一般資料、胎齡、分娩方式、Apgar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早產兒診斷參照《實用新生兒學》[3]的相關標準。
(1)患兒家屬知情,且簽署同意書;(2)符合本病診斷標準;(3)愿意接受本研究。
(1)年齡>1 歲;(2)不愿意接受本研究;(3)有嚴重其他系統疾病。
1.5.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并對早產兒家長進行育兒指導,包括喂養指導、輔食添加指導,介紹兒童發育與行為常識,定期隨訪,要求早產兒家長帶早產兒定期復查,常規護理以口頭指導為主。
1.5.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方法的基礎上,實施康復護理管理:(1)早產兒生命體征平穩后進行早期康復干預。住院期間,采取撫觸治療、關節松弛訓練以及被動運動訓練。護士每天進行一次撫觸治療,每次5~15分鐘;康復治療師進行被動運動訓練5~15分鐘。指導家長出院后仍堅持撫觸治療,并將視頻發到早產康復群。(2)神經運動發育療法:由康復治療師進行早期干預。采用波巴特法,輔以伏伊塔法,每天一次,每次30~40分鐘,每月連續治療14天,堅持治療12個月。根據新生兒運動發育規律,進行被動抬頭、翻身、爬行、站立和行走訓練。(3)從4個月開始進行上肢精細功能訓練,例如,抓不同形狀、質地、大小的玩具,鍛煉手指功能。(4)家庭康復指導和干預:結合早產兒病情向其父母介紹治療計劃,解釋該計劃的重要性及早產兒預后。康復治療的每個階段均會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可以使用沙錘或紅球之類的道具吸引早產兒注意力;發放宣傳材料和CD,使早產兒家長了解相關知識,敦促家長定期帶早產兒去醫院進行智力、視力、神經行為能力評估,以便醫生及時了解早產兒康復情況并調整治療計劃。
采用GESEII發育量表[4]對早產兒智力發育情況進行測評,測評內容包括適應性、社交、語言、精細動作等。智能DQ值>85分為正常,75~85分為可疑,<75分為異常。對患兒的神經行為能力進行評估,包括拉起坐直、托腹抬頭、踏步反射、跨越反射等。采用Infanib[5]評估早產兒運動發育情況,包括5個方面。根據項目總分將早產兒分為3種狀態:異常、正常、過渡。6月齡早產兒在上述測評項目的基礎上增加博客側旁反射、軀體側旋轉、降落傘反射3項測評。根據以上測評結果,判定早產兒運動發育情況,異常:≤54分;正常:≥72分;過渡:55~71分。3月齡早產兒在上述測評的基礎上增加加分項,判斷運動發育是否正常,異常:≤48分;正常:≥66 分;過渡:49~65 分。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非正態分布資料采用中位數表示,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12個月后,觀察組語言、精細動作、社交、適應性、運動等項目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后兩組智能DQ值比較(±s,分)

表1 干預后兩組智能DQ值比較(±s,分)
n觀察組對照組33 33 t值P值組別 語言102.5±14.5 87.8±9.6 2.864 0.024社交99.5±12.6 82.4±8.6 2.765 0.035適應性93.4±11.5 78.4±8.6 2.864 0.034運動101.4±12.4 88.6±6.5 2.815 0.032精細動作100.4±18.6 79.8±10.4 2.985 0.028
干預12個月后,觀察組存在跨越反射、拉起坐直、托腹抬頭、踏步反射的早產兒比例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干預后兩組存在各項神經行為反射的早產兒比例比較(%)
觀察組在3、6月齡時的Infanib評估結果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 3。

表3 兩組Infanib評估結果比較(%)

表4 兩組住院時間及合并癥、后遺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住院期間合并癥少,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運動發育落后5例、智力低下4例、聽覺障礙4例、視覺障礙3例,觀察組運動發育落后2例、智力低下2例,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早產兒發育不完全,出生后通常有神經系統缺陷、運動功能及認知行為能力低下、智力發育與行為發育遲緩,給其家庭、社會帶來沉重負擔[6]。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早產兒康復成為研究的熱點,早產兒并發癥預防與康復管理十分重要,目的是促進智力、行為能力恢復,使其向正常狀態發育[7-8]。早期康復干預可有效提高早產兒視力,對大腦進行刺激,提高相關臟器功能。我院在早產兒康復護理管理工作中積累了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取得了良好效果[9]。
早期全面干預的理論基礎是,發育中的大腦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嬰兒出生后的4個月內,腦神經元生長旺盛,表現為神經髓鞘的形成與發展,且突觸在這個階段也迅速增加。這個時期,給予適當的運動干預和感覺刺激,可有效促進腦細胞的發展與髓鞘形成,增加突觸數量[10]。本研究以我院接受治療的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通過康復護理管理進行早期康復干預,并進行新生兒撫觸治療和被動運動訓練。撫觸有助于皮膚刺激上傳至中樞神經系統,促進大腦各種神經化學遞質釋放,從而提高早產兒神經行為能力,增強反射能力,促進胃腸系統與神經、循環系統發育,為早產兒的各項發育提供支持。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12個月后,觀察組神經行為能力各項指標和智能DQ值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兩組早產兒在3、6月齡時Infanib評估結果比較有統計學意義,且觀察組后遺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科學的康復護理管理可有效提升早產兒智力發育水平,并為其生理功能發育提供保障,同時也對視力發育具有一定作用[11]。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早產兒智力發育水平,提升運動功能。我們強調康復過程中家長的配合,根據早產兒的康復需求,醫生與早產兒家長共同制訂康復方案,出院后家長積極配合,采取門診與家庭相結合的康復護理管理模式,給予早產兒持續的康復護理干預,可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