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萍
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發病率較高,是常見婦科慢性疾病,多發于育齡期女性中,目前我國發病率在7%~10%左右,若控制不當會引發不孕不育癥,由其引起的不孕情況占不孕患者的30%~40%,且近年來我國發病呈上升趨勢,嚴重威脅育齡期女性健康[1]。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因此臨床上尚無確切治療方式,現階段臨床治療以外科手術切除病變組織為主,以消除病灶,緩解患者病情,促進其病情恢復,但此疾病是一種良性慢性疾病,且發病患者多為育齡期女性,生育需求較高,因此治療時需注重保留患者生育能力,在根治疾病的同時必須維持患者盆腔結構穩定,以此保護患者整體健康狀態,目前臨床上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應用廣泛,二者之間選擇尚存爭議,需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做進一步探究[2,3]。本文選取96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腹腔鏡手術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2019年9月沈陽市遼中區人民醫院收治的96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48例。對照組年齡23~43歲,平均年齡(33.43±13.92)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4.13±2.12)年。試驗組年齡22~45歲,平均年齡(33.76±14.76)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3.82±2.3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開展傳統開腹手術治療,于患者月經結束后3~5 d進行手術,采取全身麻醉,體位以仰臥位為宜,常規消毒鋪巾,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狀況,確定下腹部位置,設置縱向切口,進入盆腔及腹腔探查內部狀況,明確病灶情況。對于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囊腫剝除治療,檢查無誤后止血縫合,對于其余部位病灶≥1 cm患者進行剝除,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判斷是否需要進行輸卵管造口及整形術;對于輸卵管堵塞患者需進行上述處理,病灶<1 cm患者采取電凝處理,術后盆腔留置引流管。試驗組給予腹腔鏡手術治療,手術時間和麻醉方式同對照組,采取膀胱截石位確定患者臍部上緣1 cm位置設置切口,創建二氧化碳氣腹,氣腹壓在12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置入10 mm Trocar,探查腹腔狀態,同時確定兩側麥氏點,設置穿刺孔,置入5 mm Trocar,手術具體操作同對照組。兩組患者術后均進行常規抗感染處理,配合使用亮丙瑞林,療程控制在2~3個月,叮囑患者定期復診。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發熱、感染、腸梗阻;②術后隨訪6個月,統計比較兩組患者妊娠率和復發率;③炎癥因子水平檢測比較,于術前1 d和術后1周檢測患者CRP,叮囑患者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3 ml,離心操作10 min,3000 r/min,采取酶聯免疫比濁法檢測,試劑盒由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④疼痛程度評估,使用VAS[4],取帶有0~10刻度的線段,患者根據自身疼痛程度主觀選擇,0分端為無痛,10分端為疼痛難忍,于術后1 d和術后1周評估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2.08%低于對照組的14.5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2.2 兩組患者妊娠率和復發率對比 試驗組術后6個月妊娠率高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妊娠率和復發率比較[n(%)]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水平和疼痛程度對比術前,兩組CRP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CRP水平均高于術前,但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試驗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周,兩組VAS評分均低于術后1 d,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水平和疼痛程度對比 ()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水平和疼痛程度對比 ()
注:與術前對比,aP<0.05;與術后1 d對比,bP<0.05;與對照組對比,cP<0.05
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發病率較高,多發于育齡期女性,若治療不當會導致患者不孕不育,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式,臨床多采取手術治療,但患者通常存在生育需求,因此對手術創傷性狀況存在顧慮,必須結合臨床實際情況尋找更為安全的治療方法[5,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6個月妊娠率高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CRP水平均高于術前,但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試驗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周,兩組VAS評分均低于術后1 d,且試驗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分析如下[7-12]:①腹腔鏡手術能夠為術者提供更為清晰的術野,保證粘連組織充分暴露,便于組織分離及剔除操作,且手術避免了多切口,切口長度較短,不會對腹腔臟器及盆腔正常組織造成損傷,預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②腹腔鏡手術是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癥復發的首選方式,可能與其術野清晰、操作準確等因素相關,同時對患者應激性刺激較輕,利于患者卵巢功能恢復,術后妊娠率明顯提高;③腹腔鏡手術更利于患者預后恢復,CRP是一種急性蛋白,屬非特異性炎癥標志物,在機體出現炎癥或受到外界刺激時CRP水平會急劇升高,本次研究中試驗組術后CRP水平升高幅度較少,證實了腹腔鏡手術創傷較輕,且患者術后痛感較輕,能夠保護患者整體狀態穩定,更利于病情恢復。
綜上所述,在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治療中,腹腔鏡手術較傳統開腹手術更為安全,能夠減輕對患者機體的應激性刺激,利于患者預后恢復,且妊娠率和復發率較為理想,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