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琳 ,張新月 ,苗淑臻,徐加媛,臧金鳳 ,王慶華
(1.濱州醫學院老年醫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2.濱州醫學院護理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3)
本科實習護生在臨床實習過程中,面對角色突然轉變、緊張的醫患關系、較大的工作壓力、長期工作造成的身體疲勞等,在實習一段時間后,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對前途無望、工作熱情降低、感到自己的工作沒有意義等不良心理現象。實習倦怠是指一種消極、萎靡不振的身心狀態,通常是在工作壓力下產生的一種對前景和當下厭倦的心態,是一種負面情緒,表現為生理上的持續乏力、自我認知紊亂、情緒上的失望及無助等,嚴重的話會影響身心健康[1]。元認知能力是指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元認知能力強的人,在思考過程中會不斷更新自己觀點,不斷優化學習策略,激發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養成自覺學習習慣[2]。經分析發現,基于元認知理論的學習策略有利于避免學習拖延和倦怠,提高學習效率[3]。本研究旨在調查實習護生實習倦怠和元認知能力現狀及其相關性,現報告如下。
采用方便取樣法,選取2019年9—12月在山東省濟南市某三甲醫院實習的200名本科護生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護理本科生,實習時間至少為6個月,知情同意且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實習時間不足6個月,學歷為中專、大專。200名護生中,男生27名(13.5%),女生173名(86.5%),實習時間(9.4±2.7)月,年齡(21.8±1.5)歲。
1.2.1 調查工具(1)一般資料調查問卷:包括性別、護理管理滿意度、臨床帶教滿意度、醫院環境滿意度、專業選擇方式、職業興趣、文化程度、自我成就感、實習總體滿意度、就業壓力、是否擔任學生干部等項目。
(2)大學生職業倦怠量表:采用Maslach等[4]編制的職業倦怠量表第三個修改版本,了解護生實習倦怠狀況,量表共16個條目。此量表涉及3個維度:①情感耗竭,共5個條目,主要評價工作壓力過大所致情緒反應;②去個性化(去人格化),共5個條目,主要評價壓力所致受試者對服務對象的態度及感覺;③職業效能(個人成就感降低),共6個條目,主要評價壓力所致對自己工作的看法。采用Likert7級評分法,從“從來沒有”到“每天都有”分別賦值為1~7分,得分越高,表明學習倦怠程度越高。該量表信度系數值為0.854。該量表使用KMO和Bartlett檢驗進行效度驗證,KMO值為0.876。
(3)大學生元認知能力量表:此量表由康中和[5]研制,用于評估大學生元認知能力,包括元認知計劃、元認知監控、元認知調節和元認知評價4個維度,共24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不”計 1 分,“很少”計 2 分,“有時”計 3 分,“經常”計 4分,“總是”計5分,總分24~120分,得分越高,元認知能力越強。
1.2.2 資料收集方法 采用問卷星App發放量表,調查以匿名方式進行,并對所填信息保密。護生當場完成調查并提交。共發放量表220份,回收有效量表200份,有效回收率為90.9%。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檢驗實習倦怠與元認知能力的相關性,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實習倦怠3個維度(情緒耗竭、去個性化、職業效能)得分與元認知能力4個維度(元認知計劃、元認知監控、元認知調節、元認知評價)得分呈負相關,實習倦怠與元認知能力相關系數r=-0.556,P<0.01,即元認知能力得分越高,實習倦怠得分越低。
表1 本科實習護生實習倦怠得分情況(±s,分)

表1 本科實習護生實習倦怠得分情況(±s,分)
維度 條目數情緒耗竭去個性化職業效能實習倦怠5 5 6 1 6維度得分17.20±8.17 13.53±5.74 14.40±6.57 45.12±16.00條目均分3.44±1.63 2.71±1.15 2.40±1.10 2.84±1.02
表2 本科實習護生元認知能力得分情況(±s,分)

表2 本科實習護生元認知能力得分情況(±s,分)
維度 條目數元認知計劃元認知監控元認知調節元認知評價元認知能力7 6 6 5 2 4維度得分21.60±4.94 18.32±3.55 17.63±4.07 14.84±3.39 72.34±14.33條目均分3.09±1.71 3.05±1.60 2.94±1.68 2.97±1.68 3.01±1.60

表3 本科實習護生實習倦怠與元認知能力的Pearson相關分析(r值)

表4 本科實習護生實習倦怠與元認知能力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以本科實習護生元認知能力4個維度得分為自變量,實習倦怠總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元認知能力中元認知監控維度對實習護生實習倦怠有顯著負向影響(P<0.01)。
本科實習護生實習倦怠得分為(45.12±16.00)分,條目均分為(2.84±1.02)分,表明本科實習護生實習倦怠程度較低,分析原因可能是本科實習護生接受的教育層次較高,成就動機高,他們進入臨床后,更容易獲得職業成就感,有研究已證實,追求成功的動機與職業倦怠存在明顯負相關[6]。因此,本科實習護生實習倦怠程度較低,但也應當引起重視,做到防患于未然。分析護生實習倦怠各維度得分情況發現,本科實習護生情緒耗竭維度得分為(17.20±8.17)分,此維度得分最高,說明大部分本科實習護生存在情緒耗竭方面問題[7]。究其原因可能是一些事情造成實習護生職業認同度降低,從而產生負面情緒,比如因操作不當而被患者和家屬否定、處理不好與教師和同學的關系、對于繁重的臨床護理工作不能得心應手等[8]。本科實習護生職業效能維度條目均分最低,表明本科實習護生個人成就感較強,分析原因可能是實習中后期的護生普遍已經適應臨床護理實習,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能夠勝任臨床護理工作。要加強對實習護生的培訓,在保證實習質量的同時,加強實習護生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保證實習護生身心健康。
本科實習護生元認知能力得分為(72.34±14.33)分,表明其元認知能力處于中等水平[9]。其中,本科實習護生元認知計劃維度得分最高,為(21.60±4.94)分,元認知評價維度得分最低,為(14.84±3.39)分。分析原因可能是臨床帶教方式存在問題,臨床帶教注重計劃性教學,忽視實習護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灌輸式的傳統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臨床教學發展。此外,本科實習護生面臨實習、考研、找工作壓力,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實習計劃,卻忽略了自我反思和自我規劃能力培養。培養實習護生自主學習能力,元認知是關鍵性因素[10]。因此,護理教育者要重視實習護生元認知能力培養,在帶教過程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護理查房、情景模擬訓練、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和思維導圖等,以提高實習護生元認知能力及臨床護理教學質量。
本科實習護生實習倦怠和元認知能力呈顯著負相關(r=-0.556,P<0.01),本科實習護生實習倦怠 3個維度(情緒耗竭、去個性化、職業效能)得分與元認知能力4個維度(元認知計劃、元認知監控、元認知調節、元認知評價)得分呈顯著負相關(P<0.01)。其中,情緒耗竭維度相關系數最低為-0.360(P<0.01),職業效能維度相關系數最高為 -0.529(P<0.01)。由此表明,提高實習護生元認知能力,可有效降低其實習倦怠程度。分析原因,實習護生元認知能力的提高,會促進情緒智力發展[11]。情緒智力的提高會降低實習倦怠發生率[12]。元認知能力強的實習護生能夠調控自己的認知活動與思維活動,同時也能感知和評價他人情緒,促進情緒智力提升。情緒智力高的實習護生能夠對自身情緒狀態進行準確評估,并具有一定的心境管理能力,能夠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降低情緒衰竭現象發生率,從而降低實習倦怠程度。臨床帶教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采用翻轉課堂、學習小組交流會、情景模擬等教學方法,提高實習護生元認知能力及情緒智力,預防實習倦怠現象發生。
元認知能力中元認知監控維度對實習倦怠具有顯著負向影響(P<0.05),說明本科實習護生元認知監控能力越強,實習倦怠程度越低。元認知監控能力是個人對于自己認知活動的監測、控制和調節能力[13]。研究表明,元認知監控能力可以促進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靈活使用學習策略[14]。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實習護生,學習積極性越高,他們會自覺監控并調節自身狀態,以適應臨床護理工作需要。因此,臨床護理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實習護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實習護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實習護生實習倦怠和元認知能力呈顯著負相關,即元認知能力越強,實習倦怠程度越低。因此,要加強對實習護生的管理工作,在保證實習質量的同時,注重實習護生元認知能力培養,結合元認知內容進行臨床帶教,采用學習交流會、翻轉課堂、情景模擬等教學方法,并加強對實習護生的心理疏導,有效預防實習倦怠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