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凱

今年的“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提出的口號是:健康要加油,飲食要減油。為此,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給出了10 條核心信息。
1.油是人體必需脂肪酸和維生素E 的重要來源,有助于食物中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利用,但攝入過多會影響健康。

不少人把油、鹽、糖視為“洪水猛獸”,實際上它們都是好東西,只是吃多了不好。油除了上述健康益處之外,其中的脂肪還會提供較高的飽腹感,能與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一起為人體長時間穩定供能。
2.植物油和動物油攝入過多會導致肥胖,增加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發病風險。
動物油曾經因為含膽固醇而被認為與高膽固醇血癥有關。現在科學家們認為,食物中的膽固醇沒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正常人正常飲食是沒問題的。另外,動物油也不能等同于飽和脂肪,比如豬油的不飽和脂肪酸比例超過50%。相反,無論宣稱多么健康的植物油,如橄欖油、茶樹油等,吃多了也不利于健康,所以這條建議將兩種油并列是非常有意義的——核心是總量控制而不是油的品種。
3.建議健康成年人每天烹調油攝入量不超過25 克。
控制烹調油攝入量自然是為了控制脂肪攝入量。人體每天需要的脂肪克數大致等于體重的千克數,比如60 千克重的人每天需要攝入50 ~ 60 克脂肪。不過,這些脂肪約一半來自各種食物,比如肉、蛋、奶、堅果、豆類等,另一半則來自烹調用油,包括植物油和動物油。由于中國人目前脂肪總體攝入量已經偏高,因而鼓勵大家少用烹調油。
需要提醒的是,這里說的烹調用油包括在外就餐時攝入的油脂。另外,如果你吃的是紅燒肉,即使控制了烹調油的攝入量,總的脂肪攝入量仍會超量。
4.烹飪時多用蒸、煮、燉、燜、涼拌等方式,使用不粘鍋、烤箱、電餅鐺等烹調器,均可減少用油量。
如果大家對爆炒、煎炸等烹飪方式沒法拋棄,那一定要與本條建議中的烹飪方式合理搭配。補充一點,蔬菜焯水時滴一點油,撈出來用少量蠔油拌一下就很好吃,這也是減少烹調油的有效方式。
5.家庭使用帶刻度的控油壺,定量用油、總量控制。
如果使用控油壺、控鹽勺很難堅持,那就要主動建立飲食中“減油、減鹽、減糖”的意識,通過主動行為在點點滴滴中實現減量的目標。如今天晚飯有炸帶魚,那就搭配一個生切的黃瓜或番茄,前者高油高鹽,后者無油無鹽,兩全其美。
6.高溫烹調油、植物奶油、奶精、起酥油等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要減少反式脂肪酸攝入量,每日不超過2 克。
目前,絕大多數產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有限,我國每天攝入反式脂肪酸超過2 克的人很少。反式脂肪酸攝入量確實是越少越好,2018 年,世界衛生組織已計劃在2023 年前全面禁止反式脂肪酸。
7.少吃油炸香脆食品和加工的零食,如餅干、糕點、薯條、薯片等。
油炸香脆食品如薯條、薯片及未被點名的油條、辣條、油炸的蔬菜脆片脂肪含量都不低,不宜多吃。
飲食健康與否,關鍵是看總量控制和食物搭配。如中午吃了漢堡與薯條,那么晚上就要有一個幾乎沒有油的涼拌菜,比如黃瓜、秋葵、木耳、魔芋、蘆筍等,保持平衡。
8.購買包裝食品時閱讀營養成分表,堅持選擇少油食品。
營養成分表和配料表是解鎖食物真相的法寶,消費者一定要仔細閱讀,全面了解包裝內食物的營養成分,選擇少油食品。同時,有兩點提醒:注意營養成分表是按“每100 克”還是按“每份” 計算,要根據自己的需求算總量;一些標注“0 脂肪”產品可能含糖量較高,要留意查看。
9.減少在外就餐頻次,合理點餐,避免浪費。
餐館的菜大多高油高鹽,但對于很多人來說,外出就餐主要是為了省事、省時間,也是出于家庭聚餐、朋友聚會等情感交流的需要。減少外出就餐可能存在很多現實困難,消費者要提高健康意識,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在外就餐,合理點餐、避免浪費很有必要,尤其是各類宴請,通常大家都不好意思打包,因此更應該審慎點菜,不夠再加。
10.從小培養清淡不油膩的飲食習慣。
這一條非常重要,甚至比前面9 條加起來還重要。飲食健康的關鍵在于習慣的培養,在于自我控制意識的培養。肥胖的基因可以遺傳,不健康的飲食也可以“遺傳”和“傳染”,家長要以身作則,不能自己胡吃海塞,讓孩子清淡飲食。
油、鹽、糖的攝入量都需要適當控制,但關注細節問題不如把握大方向。盡情享受美味帶來的愉悅感的同時,通過控制食物攝入總量、合理搭配和科學運動保持健康,這才是魚和熊掌兼得的最佳選擇。健康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也是真正屬于你自己、別人拿不走的東西。健康源自知識和態度,但最終是靠行為實現。所以不要羨慕別人的好身材,不要抱怨自己的大肚腩,停止空想,開始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