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歡
摘要: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有了新的機遇和挑戰?;ヂ摼W帶來了一些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挑戰。在互聯網時代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出現了新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如何利用好互聯網平臺,抓緊互聯網時代的機遇,做好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值得我們探析和研究的。
關鍵詞:高校 ?資助育人 ?互聯網 ?研究
高校資助工作是高校工作的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是對貧困地區或貧困學生的幫扶,幫助他們接受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讓每一位學生都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高校資助工作的意義非常重大。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高校資助工作也面臨著新的問題,探索互聯網時代下學校資助育人工作模式是非常具有意義的。
一、互聯網時代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
當代大學生深受網絡的影響,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學生的信息來源大部分來源于互聯網,大部分大學生每天在互聯網上花費的時間占到了一半以上時間,面對互聯網對大學生的沖擊和影響,互聯網時代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存在以下不足。
(一)資助對象:認定精準性有待提高
資助工作是為了保證大學生能夠更好的完成學業,資助對象的認定工作是保證資助工作最首要的一步。但是,資助對象認定的精準度卻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目前大部分的資助工作認定仍然是由學生當地的村委會、街道等一級部門蓋章證明家庭情況,在這個過程中,當地的基層部門有“人情”蓋章的情況出現,對后期高校的資助認定工作就會帶來一定的誤區。二是學生持相關證明材料到學校進行班級認定,班級認定后由學院資助小組進行審核。在班級審核過程中,由于班級認定小組大部分是由班級班干部組成,班干部對于資助相關政策的把握不夠,也容易出現工作的疏漏,另外,班級認定小組在認定中難免會受人為因素影響,精準性有待提高。三是由于資助認定工作一般都在每年的9月份,部分真正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由于資料準備不齊、對認證材料理解不透徹或者由于政策宣傳等造成未能抓住機會入庫,另外,資助認定工作任務量大、時間緊,涉及面較廣,一般一個學院只會配置一個資助老師,資助認定工作的精準性會有一定程度的誤差。
(二)資助過程:重“輸血”輕“造血”
資助育人工作不僅僅是單純的物質幫扶,同時更要重視精神幫扶。在資助育人過程中,大部分高校更重視對學生的物質資助,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物質方面提供了各類幫扶和資助,目的是使他們能夠在大學階段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學習。但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容易出現敏感、自卑、攀比心理,在同齡人中,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經濟的貧困,會覺得低人一等,不愿意參加社團活動,和人的交往也很少,認為自己很難融入學生的社交圈,大家都會另眼相看他們,遇到事情心理上比較敏感,更容易引起情緒的波動。也有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出現經濟上的攀比心理,由于之前經濟的匱乏會帶來對物質的極大渴望,當有資助基金到位時,由于閱歷、心智等不成熟原因,會容易在經濟上有攀比心理,用奢飾品或其他物質財富來證明自己,滿足虛榮心,如果不加以引導,很容易產生錯誤的消費觀。所以,在資助育人過程中,要注重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人文關懷。資助需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在保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基本的經濟物質條件下,要培養他們的自立自強的精神。
(三)資助機制:監管機制缺乏動態管理
目前高校資助工作集中在幾個月內大批量完成,入庫后根據等級進行相應的資助金額,但在入庫后,缺乏對入庫學生的跟蹤跟進工作,大部分高校對于入庫后的學生沒有再進行動態跟進,一般情況下入庫后就是“板上釘釘”,沒有增加或刪減,這容易使得入庫后的學生如果脫離貧困后造成較高的消費行為,有些學生拿到資助金之后消費一些高消費的產品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對資助金沒有進行合適的規劃,這就失去了資助金應有的意義,所以,資助工作的動態管理還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還有部分學生家里突發事情造成家庭貧困,但是由于錯過了認證入庫的時間,所以不能對其進行及時的幫助,只能等到資助認定的時候,才能進行幫扶,那么,資助工作就存在相應的滯后性。
二、互聯網時代下高校育人工作模式探索
(一)建立大數據庫,實現高校精準資助
高校資助工作包括了獎、助、貸、免、補、勤、減幾種形式,對于大部分學校而言,學生的入庫信息只包含了學生的家庭情況、個人情況等基本信息,形式單一、內容不完整。為了能夠實現高校資助的精準性,將學生的數據庫進行完善和充實,對學生本身的學業、情感、就業、心理等情況進行摸排建立大數據庫,通過大數據庫將學生的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才能夠有的放矢進行精準資助,對于學生的不同情況和不同類型,進行針對性的幫扶工作。對于學生的物質資助和精神資助都進行更為精準的幫助,提供“個性化”的學生服務,實現資助育人工作的個性化、多元化,將資助育人工作落實,建立學生的“個人定制套餐”,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
(二)資助育人造血化,實現“授人以漁”
高校資助工作需要將“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既要重視物質幫扶,又要重視精神幫扶。對于出現的重視物質幫扶,輕視精神幫扶的現象,要進行完善。在互聯網時代,對于資助對象進行大數據動態管理,同時,鼓勵他們參加到志愿服務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勤工助學等活動中去,通過實踐加深感恩教育的效果,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大數據中,對參加的活動等進行動態實時更新,對積極參與的同學進行一定程度的精神鼓勵,使資助育人工作更具有活力。同時,通過互聯網平臺,分析數據,了解當代大學生出現的新特點和趨勢,更好的為資助育人工作提供支持。
(三)實行動態管理,構建資助育人跟蹤機制
利用互聯網平臺,建立資助對象的大數據庫,同時,對于數據庫的學生進行動態管理。對于入庫的學生,不僅僅要重視到入庫前的認定工作的規范性,同時也要加強對入庫后的學生的動態管理。建立班級和學院二級監督小組,對家庭脫貧、高消費行為等入庫學生進行監督和檢舉,如不符合在庫條件,就進行出庫處理,要規范入庫前、入庫中、入庫后的監督機制。同時,對家庭突發情況造成貧困的學生要及時進行幫扶,避免幫扶的滯后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庫的動態跟蹤管理,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同時,也有利于優化配置資助資源。
三、結語
互聯網背景下,相比傳統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目前的高校育人工作也出現了新的變化。面對這些新變化和新問題,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大數據平臺,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建立資助對象的數據庫,整合學生成長相關各要素的信息庫,具有針對性、有效性的進行學生的“定制服務”,實現精準資助。同時,給予資助對象一定的人文關懷,實現資助與育人相結合,重視學生的感恩教育,實現“扶貧”與“扶智”的資助模式,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注入血液,為社會、國家培養優秀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陳桂香.大數據對我國高校教育管理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7:18.
[2]包艷,金越.大數據時代高校學困生教育工作的挑戰及對策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135.
[3]侯蓮梅,米華全.利用大數據推進高校精準資助工作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2017(8):107.
[4]譚麗莎,鄭昊,劉裕巍.基于就業指導視角的高等院校貧困生思政教育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 學生版,2016,18(09):187-188.
[5]王偉.“互聯網+”視域下高校貧困生心理脫貧問題的新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18,18(01):22-26.
此文為湖南省教育廳立項省級項目《基于4D模式下的困難畢業生認定與資助幫扶機制研究》(編號:17D09)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