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鳴
摘要:鄂州市處于水鄉澤國地帶,百姓靠水為生。作者從水文化的視角,對該地區的碼頭民歌、勞動號子等進行論述,再現了鄂州碼頭歷史狀況和水鄉百姓的生活境況,具有一定的地理人文與社會學價值。
關鍵詞:碼頭 ? 打硪 ? 民謠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7-0010-03
水是鄂州人民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長江水域流程經本地區地段達89公里,境內有湖泊119個。百姓依靠江河湖泊維持生計,從事貨運、捕魚、挖藕等水事活動,由此而產生了許多優美動聽的民歌民謠。從搜集的本地區民歌民謠來看,一些表現水文化境域下的勞動、生活、愛情場景的歌謠,已成為鄂州歷史與現代社會面貌的重要載體。
一、涵蓋人文地理的碼頭民歌
鄂州位于長江中游南岸,西接武漢、東連黃石、南臨大冶、北臨長江,與新州、黃岡、浠水三縣隔江相望;江水和“五水”( 巴、蘄、浠、倒、舉)河系相連,溝通蘄、黃、英、羅等縣。鄂州自古有“東楚門戶,吳晉重鎮”之稱,既是兵家必爭要沖,也是商賈匯集之地,吞吐“七縣一洲”的苧麻、土紙、茶葉、藥材、山貨與糧、棉、桐油、蠶絲等土特產。而很多貿易商品主要由水路靠船只輸入,鄂州對外上至武漢、重慶,下至黃石、南京,貨運與客運業發達,因此產生了大大小小的碼頭。境內有鄂城、樊口、梁子島、白滸、長嶺、謝埠、太白港等碼頭。
鄂州城區稱鄂城,是碼頭匯集之地,主要有北門、濠口、五丈港、林家河等碼頭,這些碼頭停靠船舶周轉貨物,各種物資在此匯納。鄂城碼頭文化復雜,民歌是其中之一。
“一出湘潭望竹山,遙看長江水灣灣。順流船兒快似劍,穿過雞垴茅埠石頭灣。急過江流蓬轉向,又到銀泉立獅山。嘉魚簰洲金口溢,漢口開頭望青山。一出夏口行逆流,下水陽邏順順彎。白滸鎮上金雞叫,葉家洲頭好停船。團風過后三江口,正望黃州對武昌。巴河蘭溪黃石港,獐子埠腳下水茫茫。毛山掛口帶蘄州,馬口彭澤對富池”。——《碼頭歌》
這首歌《碼頭歌》(船歌)曾在湖北廣為流傳,鄂州一帶很多船民熟悉此歌。這首歌載入了湖南至南京的水運線上的碼頭名稱,其中白滸鎮、三江口、武昌(鄂州)三個碼頭對位于武昌縣(鄂州)境內。從湘江至洞庭湖入長江,商船航程線路比較復雜,這首歌透露出航程地名信息,具有重要的地理學價值。《碼頭歌》歌詞基本上七字一句,有50句歌詞,隔句有韻腳,朗朗上口,容易記憶。
“瀏陽萬載不歸家,湘潭一站到長沙。長沙一站到潼關,金秋云庭理石山。六角城陵磯看,壓南毛鋪石頭關。嘉魚簰洲金口溢,黃鶴樓中吹玉笛。蛇山對著龜山尾,鹽船打在長江中,漢口開頭望青山,請問陽邏彎不彎。葛店本是下風岸,葉家洲頭好彎船。團風把住三江口,下是黃州對鄂城。水把巴河回風磯,雞蛋碰破黃石港……”
這首《長江路程歌》是從事鹽運的船民唱的,與前一首歌詞有別,地名不太一樣。后一首歌含有文學意蘊,藝術性略強。“下風岸”“回風磯”是指江上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與之形成的風向情況。這首歌有“鄂城”地名,是解放前后傳唱的。鄂州清代稱為“武昌”,民國改為“鄂城”。前一首歌詞中有“武昌”地名,是清代或更早時期的歌謠。滄桑巨變,湖南至南京這條航線于20世紀末已停止航運,這兩首民歌成為很多人心中的珍貴記憶。
鄂州北門碼頭是城關最大的碼頭,江邊舟楫相擁,貨物不斷,搬運工人忙碌。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鄂城碼頭有“運夫”“轎傘夫”“走遞夫”197名,還有“走差夫”64名。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有夫工500余人。鄂城港口碼頭裝卸搬運全靠人力肩挑背馱,碼頭工人的工具為扁擔、籮筐、繩子、搭肩、磚夾子,均系自備,“推車抬轎又挑籮,手膀累斷背壓駝”等歌謠真實記載了碼頭工人的勞動狀況。
(一)生活無路走,江邊去挑籮。肩上壓,背上馱,數九寒天下河坡。官府有錢買洋貨,民家無米難揭鍋。碼頭腳夫當牛馬,挨打受罵度生活。
(二)扛日貨,做苦力,過三關,刺刀逼;槍聲緊,彈雨密;古城下,空嘆息;碼頭上,白流淚,拼死拼活出力氣,厘頭費重交不起。
《碼頭腳夫歌謠》如實地反映了鄂州碼頭工人勞動與生活的艱辛。《碼頭腳夫歌謠》則是被日寇占領下的鄂城百姓悲慘命運的剪影。日本侵略軍在鄂城設“六一部隊”糧倉,從碼頭工人中拉夫當差,不管活有多累多重,必須做完為止。碼頭工人挑蘿送貨,要通過三道關卡:東門哨所、盧太和哨所、壕口哨所,稍有不慎就會被毆打,遭殺害,這期間,碼頭工人被迫當差累計千余人次,有6人死在拉差途中。這首歌詞三字一句居多,聲調低沉,節奏緊密,如泣如訴,字字聲聲表達出碼頭腳夫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對殘酷現實的哀嘆。
梁子島碼頭位于鄂州市西南邊,地理位置獨特。先秦以前就有人類活動,唐宋至明清,入島居住的人漸多。島上除本地漁民外,還有來自江蘇、江西、沔陽一帶的捕魚者,當地人稱之蘇幫。梁子島是鄂州、武昌、咸寧、大冶等幾個縣的商品中轉站,各地商人、漁民往來與此;島上街巷棋布,商鋪林立。據光緒《武昌縣志》記載,清康熙時期約200戶。主要行業有糧行、麻行、魚行、屠宰、山貨匹頭、廣貨、雜貨、魚需品、當鋪、飯館、酒店、茶館、旅棧、竹木等。
20世紀80年代,鄂州文化館音樂工作者前往梁子島搜集民歌。2008年春,筆者多次前往梁子島,采訪了葉入恒、葉祥波、張名松、陳光珍、劉翠英等老人,采集了一些民歌。梁子島民歌方言介于贛方言與西南官話之間,旋律音調與鄰近的太和鎮、沼山鎮一帶略有區別,湖東一帶民歌比較簡潔樸實,而梁子島民歌則婉轉抒情些,明顯受地方楚劇與漢劇的影響。
梁子島交通四達,碼頭文化有其特殊性,民歌不可避免地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從鄂州市內而言,梁子島碼頭民歌文化環境是一個異類,呈現開放型、流變型的特征。
二、地域風情濃郁的勞動號子
鄂州人民對水的感情既深厚又復雜,一方面依靠水資源生活,另一方面也是經常受到水災的威脅。
“樊湖七縣加一州,十年就不收,常年是澤國,船靠大門側,糠菜半年度,再到通山去乞米。”
這首民謠反映了鄂州人民在大災之年的生活境況,樊湖古稱鄂渚,后稱梁子湖,“樊湖七縣加一州”是指梁子湖水域覆蓋七個縣:鄂州、武昌、大冶、陽新、咸寧、嘉魚、蒲圻、黃州,大致就是現在的鄂南地區,這一帶經常發水災,大量湖田被淹沒,糧食顆粒無收,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因為通山縣屬于鄂南地區海拔較高的地段,很少受自然災害影響,糧食基本能得到保障。每次災情發生后,許多百姓都被迫去通山縣等山區去乞討。
從自然災害到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們的認識不斷變化,用勤勞與汗水改變與大自然的關系。自古至今,鄂州人民就一直在與洪澇旱災抗爭,修筑堤壩,建設水利,打硪是鄂州人民在水事活動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智慧的結晶。打硪大體有3種形式:第一種是石磙硪;二種是片硪,又稱方石硪或飛硪;第三種是木硪。修建長江大堤、樊口大堤、梁子湖前海大堤,各鄉鎮水庫大壩,各村水塘,都要喊上幾首打硪號子。硪歌內容廣泛,有的取材于歷史故事、傳說,有的來自本地楚戲唱本,語言樸實,生活氣息濃郁。
“同志(哎)們(哎)站(啦)攏來(呀)、(喲)、(喲)、(喲),(喲喂喲嗬嘿),將硪(啊)提(吔)起(呀)(嗬)、(嗬)、(嗬),(呀嘿嘿嘿),為的(呀)是(呀)興修水利(呀)(喲)、(喲)、(喂喲喂子喲呵呵呵嘿)……”
筆者出生于村莊張德寶南面馬鞍山腳下,在靠北邊的細墳禁與大墳禁之間有一條溝壑,常年溪水不斷,村民稱之為后底溝。20世紀70年代,村民在后底溝的低洼處筑起一道堤壩,筑建一口水塘,叫后底塘。筑堤的時候,很多村民圍在一起打硪,用一塊沉甸甸的木樁來夯砸。木夯用粗大圓木做成,八個青壯年男子握住四根木樁的各一方,村莊隊長張友文領唱“打夯歌”:“大家抬起來呀——” “哎嗨喲喲!” “西邊歪半夯啊——”大家一聽,又一聲“哎嗨喲喲”, “大家往南砸呀——”,自然就砸塘堤的南面了。“打夯歌”的詞現編現唱,其中有一段圍繞打硪人“友根”為主題展開的。
友根弟也——哎嗨喲喲!
想媳婦也——哎嗨喲喲!
媳婦娃也—— 哎嗨喲喲!
帶銀箍也——哎嗨喲喲!
早栽田也——哎嗨喲喲!
早割谷也——哎嗨喲喲!
早生兒也——哎嗨喲喲!
早享福也——哎嗨喲喲!
這首歌即興而作,簡潔樸實,風趣幽默,鼓動性很強,大家的干勁頓時大增。打硪號子是一領眾和的形式,很多情況下是沒有固定歌詞的,看到什么編唱什么。對領唱應變能力是一次考驗,領唱只有極少數人才可以勝任。打硪號子不像船工號子那么高亢雄壯,但能彰顯地域風格,其曲調悠揚,旋律起伏平穩,節奏舒緩,表現出勞動者穩定從容的態勢。當唱到“哎、嗨、喲、喲”的時候,聲音短促剛勁,一字一句,全身力量調節得恰到好處,瞬間用力拋起石硪,有節奏地打夯;號子成為大家鼓勁爭先的動力,這樣熱烈振奮的場景儼然為鄂州人民改造自然而壯志勃發的鮮活圖景。
三、反映民間疾苦的民謠
鄂州人民祖祖輩輩靠水而居,靠湖吃湖,流傳于鄂州杜山、蒲團一帶有幾首民謠記錄了解放前的生活狀態,如長港民謠《西陽畈》:
“西洋畈,九堡半、漲大水、把氣嘆,大的哭、小的喚,馱歌叉,沿湖轉,叉個鯉魚二斤半,拿到街上把米換,換回豆,一斤半,拿回來,用磨轉,磨成米粉熬鍋湯,全家老小都來灌,一灌灌成個大肚漢”。
20世紀20年代之前,長江從臨江到樊口一帶,直接與樊湖水系連通。江水漲時,這里成為一片汪洋;退水后,一部分地方又露出田畈,俗稱“西洋畈”。“大肚漢”是指這一帶染上血吸蟲病的男人,血吸蟲病,在鄂州樊口至蒲團一帶非常嚴重,幾乎每個村里都有人染病,染病的人渾身無力,無精打采,幾乎喪失了勞動力,甚至很難娶到媳婦。另一首民謠:“西陽畈,大肚漢。十年九不收,發水就討飯。百里不見人,鍋臺宿大雁。每逢水災,人們拖兒帶女外出逃荒去了,村落已經人去屋空,大雁棲息在灶臺上”。這首民謠是水鄉村莊災情的寫實,深切表現了鄂州水鄉人民的苦難生活。
鄂州城關洋瀾湖一帶幾個自然灣,三面環水,其中的邱家嘴灣流傳一首《十頭歌》:
“頭戴破帽頭,身披蓑衣頭,穿的是破褲頭,腳屣破鞋頭,吃的是谷糠頭,村莊坐落在湖咀頭,出門跟船頭,破墻難擋北風頭,墻頭塞草頭,窮困的日子哪天是盡頭。
邱家嘴村在城南湖邊,全村人世世代代靠湖為生,這首歌謠道出了漁民家境貧寒與環境惡劣,表達了他們對封建社會強烈不滿的思想感情”。
四、寓情于水的愛情民歌
鄂州民歌折射出許多社會問題,百姓生活多屬經濟與物質層面,而精神層面是指人們的思想感情方面,如年輕人的愛情觀、婚姻狀況等。
“一個雞蛋八個黃哎,一個大姐八個郞來,頭郎是知府,二郎是霸王,三郎我不要。那你要什么樣的?我要年輕力狀勤耙苦做、迎得風、斗得浪的捕魚郎”。
《一個雞蛋八個黃》是涂鎮一帶的民歌,大意是有媒人給姑娘介紹了八個對象,其中有當官的、讀書的、做生意的等等,而姑娘卻選中了一位捕魚郎。湖區人靠湖為生,捕魚是賴以生存的職業,姑娘選擇健壯結實的捕魚郎,反映了漁民樸實的愛情觀。《比方調》是梁子島漁民喜愛唱的一首民歌:
“天上的彩云趕彩云,地上的麻雀趕雁(哪)群,河里的鯉魚趕(哪)大水,十八歲的姑娘趕(哪)情人”。
民間詞作者對大自然的觀察細膩而敏感,抓住天上、地下、河中瞬間生態景象比作姑娘初戀時的激情,生氣盎然,把年輕人愛情及心理活脫脫地展現出來,刻畫了漁家姑娘對愛情的無限憧憬。
五、結語
民歌民謠是社會勞動和生活沉淀的結晶,蘊藏著豐富的人文信息。鄂州百姓駕船經商、捕魚撒網,挖藕摘蓮,從中表現的勞動創造與思維意識,是某一時期百姓生活的真實映現。而由水文化衍生的歷史記憶、民生事象無疑是鄂州民歌價值的重要取向。
參考文獻:
[1]湯運孝.鄂州市供銷合作社志[M].鄂州:鄂州市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編,1994..
[2]饒浩洲、周克斌.鄂州民間歌謠[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
[3]鄂州市交通局交通志編纂委員會.鄂州交通志[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4]饒浩洲,周克斌.鄂州民間歌謠[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
[5]鄂州市交通局交通志編纂委員會.鄂州交通志[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6]湯運孝.鄂州市供銷合作社志[M].鄂州:鄂州市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編,1994.
[7]饒浩洲,周克斌.鄂州民間歌謠[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
[8]張海燕.湖是海的家[M].北京:北京言實出版社,2018.
[9]夏祖恩.梁子湖志[M].梁子湖志編纂委員會,2000.
[10]饒浩洲,周克斌.鄂州民間歌謠[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