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凱
摘 要: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較突出的作用,現階段我國還是處于汽車大國的階段,本文通過分析中國汽車發展,對標世界汽車產業的發展,分析我國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對中國汽車工業未來的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汽車產業;新四化;新能源汽車
一、前言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具有較廣的產業鏈以及能帶來較多的就業機會。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較突出的作用。2009年以來我國汽車產銷量連續獲得十一年的世界第一,儼然成為名副其實的汽車工業大國。但是對于汽車強國我國還有較長的路程要走。從全球看,隨著汽車行業進入“新四化(智能化、電動化、共享化、網聯化)時代”,汽車產業正在進行快速的轉型變革的發展階段,故探索我國汽車產業的方案具有較大的戰略意義,本文擬研究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結合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現狀,探索屬于中國版本的汽車產業發展方案,為提高我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能力提供一定的中國化方案。
二、文獻綜述
王洪濤(2019)指出了中國汽車發展現狀,并指出發展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王元彬、汪春雨、鄭學黨(2019)從產業鏈的角度進行考量,指出中國汽車產業參與和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程度不夠深入。劉宗巍、趙世佳、趙福全(2016)對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對零部件企業競爭力不足的原因進行了深度的剖析,從國家、行業、企業等3個層面提出中國零部件產業未來發展建議。王小明(2020)運用修正的“鉆石模型”理論,分析汽車產業變革升級發展的基礎與環境,提出加強國家戰略謀劃、自主品牌國際化塑造、跨界融合發展、標準體系優化、基礎設施建設等對策措施。徐建偉(2020)從短期和長期的角度分析了當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形勢,并且對未來汽車后市進行展望。賈剛(2018)通過資料研究、行業專家訪談并到部分企業實地調研,對中國汽車發展現狀做深入分析,并對未來趨勢做出預判。梁濤、蘇敏敏、王小霞(2019)介紹了我國汽車產業技術的現狀,指出了當前階段汽車技術給社會發展帶來的問題,結合經濟和社會發展因素,對汽車產業的發展進行相應的分析。
現階段的研究大多是通過對中國汽車進行相應的分析,而忽略了國際環境和國際汽車行業的現狀,本文通過分析國際汽車的發展,與中國汽車的發展進行相應的比較,較全面地分析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現狀,并能對中國汽車行業進行針對性地分析,并最終給政策性的建議。
三、世界汽車的發展
繼造紙、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之后,汽車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五大發明,汽車的誕生和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拓展了人類的活動范圍以及提高了人類出行效率。卡爾·本茨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輛三輪機動車,標志著現代汽車誕生。在這一時期,奔馳、標致、戴姆勒、福特等多家汽車公司相繼成立。
1.汽車的第一次工業變革
在福特生產流水線出現之前,汽車生產完全都是靠手工作坊制造完成的,每配備一輛汽車需要728個工時,生產效率十分低,從而導致汽車的價格虛高。在福特之前,轎車的售價在4700美元左右,以美國為例,平民用戶根本就購買不起一輛車,自福特T型車生產,1910年T型車的售價為780美元,同年美國的人均GDP為362美元,價格也相對較高,隨著福特流水線的大批量生產,導致汽車的價格也急劇下降,1914年每輛車售價360美元,相當于福特工人72天的工資收入。
這段時期美國也相繼誕生了道奇、林肯、克萊斯勒、普利茅斯等品牌車企,在二戰前,美國是世界第一汽車制造大國,底特律是美國汽車業的中心,也是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公司的總部所在地。在整個汽車業中,福特的流水線生產方式很快就被引進到歐洲大陸。其中福特在1925年創下了每10秒生產1輛T型車的效率,從1908年到1927年,T型車共生產了1500萬輛,1929年,底特律以23.6輛/人的勞動生產率生產了當年全球汽車產量的80%,當時的汽車產業基本被美國壟斷。
2.汽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二戰結束后,汽車行業迎來了一段時間的高速發展。歐洲各國大力發展汽車,產量從戰前的80萬輛增長到了800萬輛,增長近十倍。在這個時期,日本也迅速崛起,至80年代,產量達到1100萬輛,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德國以高檔豪華轎車與“國民車”并重,德國的甲殼蟲在1939年2月的柏林汽車博覽會上首次亮相,但直到戰爭爆發,只生產了630輛。二戰后,大眾汽車工廠就把“甲殼蟲”車改裝成軍用車,1945年12月,大眾汽車恢復批量生產。自1950年起,汽車工業再次回到正軌。法國“國民車”也大量涌現,其中包括雪鐵龍2CV和雷諾4CV。雷諾4CV從1946年開始生產,到1961年被雷諾R4替代,一共生產了110萬輛左右。
經歷的兩次石油危機使得節能、低功耗的日本汽車實現了彎道超車,1980年日本汽車產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當今世界第一的汽車生產國。1973年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戰爭最終阿拉伯戰敗,將石油價格每桶從3美元左右提高到10美元左右,上漲了近三倍多,1979年,爆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伊拉克和伊朗兩大石油輸出國戰爭使得石油工業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原油價格從1978年的14美元上漲到1980年的38美元,上漲了兩倍多。對于美國以福特代表的汽車來說,其大排量、高功耗著稱。而日本由于資源短缺,石油完全依賴進口,日本汽車工業一直是朝著節能、低功耗的方向發展。正借助這兩次石油危機,日本徹底打開了海外市場,1955年日本汽車產量為6.9萬輛,而同期美國的汽車產量為920萬輛。于1980年汽車產量超過美國并成為世界第一的汽車生產國。
對于美國以福特代表的汽車來說,其以大排量、高功耗著稱。而日本由于資源短缺,石油完全依賴進口,日本汽車工業一直是朝著節能、低功耗的方向發展。正借助這兩次石油危機,日本徹底打開了海外市場,1955年日本汽車產量為6.9萬輛,而同期美國的汽車產量為920萬輛。于1980年汽車產量超過美國并成為世界第一的汽車生產國。
石油危機也引發了人們對電動汽車領域的關注,并逐步打算減少對石油的依賴。許多汽車制造商開始探索怎么替代燃料汽車。但當時由于與燃油車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例如最高時速低以及行駛里程短,同時隨著之后石油需求的降低和供給的過剩,油價處于較低的階段,致使放緩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隨后一段時間,新能源汽車基本處于一個停滯的狀態,但正是因為這兩次石油危機,開始使得大家關注電動車,也為后期電動車的發展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3.汽車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20世紀70年代以后,世界汽車工業的增量開始放緩,發達國家汽車市場趨于飽和,各廠商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汽車廠商開始了收購兼并的浪潮。
(1)根據歐盟、美國、日本等地的反壟斷法,只要合并可以產生或者加強市場支配地位,反壟斷法主管機關就可以禁止合并。故汽車企業不得不尋求跨國、跨區、跨州的聯盟和兼并,以規避反壟斷法。故汽車工業的并購、結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2)一些地緣相鄰、發展水平相近的國家與地區相互提供貿易與投資便利,促進經濟一體化,形成了一些區域性的經濟組織,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自由貿易區、歐共體等,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全球化推動世界生產方式的變化,一是汽車產業的全球化;二是巨型汽車企業之間的大規模重組。
僅1998年世界汽車工業就發生了618件兼并收購案,涉及金額806億美元。20世紀90年代,通過一系列的兼并、控股、參股等方式,最終形成了六大跨國集團。即通用汽車集團、福特汽車集團、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豐田汽車集團、大眾汽車集團、雷諾-日產。
4.全球汽車行業整體現狀
近幾年世界乘用車整體比較平穩,2018年開始出現了下行壓力,從銷量角度看,2018年銷量同比下降3%,2019年延續了2018下行的趨勢,同比下降6%。從產量角度看,2018年產量同比下降2%,2019年下降了6%。
四、中國汽車發展
我國汽車產業相對于歐美等國起步較晚,現如今我國發展成為了汽車大國,2019年我國汽車產業產銷量連續十一年全球第一,其中也出現了一些有競爭力的車企,例如比亞迪、吉利汽車、上汽集團等。
1.起步階段(1950年-1965年)
1956年7月13日,一汽造出解放卡車,從此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1958年5月5日,試制出第一輛東風CA71型轎車。汽車制造廠由1953年的1家發展到1960年的16家。到1965年底,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近29萬輛。
2.成長階段(1966年-1980年)
1969年在湖北建造二汽,生產“東風牌”卡車、“富康牌”轎車以及后來的“愛麗舍”轎車等,二汽擁有2萬臺設備,100多條自動生產線,只有1%的關鍵設備是從國外引進的,是中國汽車產業的又一大進步,1976年,全國汽車生產廠家增加到53家。1980年生產22.2萬輛車,是1965年產量的5.48倍。其汽車保有量為169萬輛。
3.合作階段(1981年-1999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汽車行業充分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對汽車的需求也逐漸增大。
但同時由于我國當時的汽車行業水平無法滿足需求,在1984年至1987年,我國進口轎車64萬輛,金額花費266億元。在改革開放的指引下,中國開始引進外資,合資建廠,1985年成立上汽大眾,1991年成立一汽大眾。前前后后,成立了很多的合資車企。
正是通過和國外的汽車廠不斷合作,引進先進的標準和體系,使得我國的汽車產業才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我們國內前幾大汽車集團,合資品牌銷售量占比基本超過五成,例如一汽,其自主品牌的銷量占比十分低。
4.高速發展階段(21世紀初-至今)
我國汽車工業進步的速度加快,新車型不斷,細分領域不斷趨于完善,整車技術也不斷提高,2019年,我國乘用車銷量排名全球第一,占全球總銷量的33%,同時與國外汽車巨頭合作的步伐也是越來越明顯,包括近期大眾入股江淮汽車,國外車企也不斷加深在中國市場上的布局。
5.中國汽車市場現狀
自2018年以來我國汽車市場出現了首次下滑,2019年延續了下滑的趨勢,主要原因系我國人均GDP增速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關。經濟增速放緩,汽車作為需求彈性較大的消費品,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通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國產車占比不到四成,其余市場被德系車、日系車和美系車占領。
五、汽車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到目前為止,中國汽車產銷量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我國已經成為主要的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國之一。但我國沒有培育出一個世界級品牌汽車,跟德國、美國、日本等汽車強國還有較大差距,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汽車產業的技術沉淀不夠。美國福特汽車發明了流水線,大大提高了汽車的生產效率,并現成了以底特律為核心的汽車制造基地,技術沉淀夠深,才有了美國汽車的輝煌歷史。德國以高檔豪華轎車與“國民車”并重,有大眾、寶馬、奔馳等車企,具有較深的技術沉淀,口碑甚好。日本車以節能為特點,先后產生豐田、本田等核心車企。
(2)我國汽車產業發展較晚,汽車產業作為一個重資產型的產業,在汽車的產業鏈布局程度沒有國外強勢車企深。同時,我國部分車企缺乏自我創新能力,對海外強勢車企的技術進行生搬硬套,從而導致短期內很難達到汽車強國的目標。
(3)環保、交通和汽車產業發展有一定矛盾。現階段,我國石油資源越來越枯竭,目前每年我國石油進口量居全球第一,而汽車對石油資源的消耗較大,制約了一部分汽車產業的發展。同時我國交通越來越發達,例如高鐵等交通工具會對汽車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制約作用,同時汽車能夠釋放二氧化碳以及一些有害物質,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汽車產業的發展。
六、政策建議
1.加強我國車企的自主創新能力。對于汽車的強國夢,歸根結底是對需要資金的投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術,唯有這樣,才能在汽車浪潮中活下來。在這個階段中,政府應該從多個方面對汽車產業進行相應的推動和鼓勵,例如財政補貼和政策支持等。
2.建立人才培養方案,以此來提升我國汽車車企的技術水平,可以積極吸納國內外核心技術人員。對于專業人才給予一定的福利制度,要吸引人才進而留住人才,同時鼓勵國內相關人員定期進行海外學習等方面提升技術水平。
3.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供應鏈。汽車產業鏈涉及方面較多,在產業鏈方面,需加強與國內外車企和核心制造商深度合作,提高整體技術,形成具有國際水平的供應鏈。
4.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研發力度,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也指出新能源汽車是中國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在當前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下,結合我國汽車現狀,汽車電動化是我國汽車產業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的最佳途徑。
參考文獻:
[1]王小明.中國汽車產業變革升級發展審視[J].重慶社會科學,2020(04):84-95.
[2]徐建偉.當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形勢變化及2020年展望[J].經濟研究參考,2020(07):27-36.
[3]王元彬,汪春雨,鄭學黨.中國汽車產業的全球價值鏈地位及新形勢下的發展路徑[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9(03):59-68.
[4]王洪濤.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03):24-25.
[5]梁濤,蘇敏敏,王小霞.中國汽車技術的現狀、發展需求與未來方向[J].內燃機與配件,2019(02):158-159.
[6]高繼歡.試析中國汽車的發展現狀及前景[J].時代汽車,2019(01):25-26.
[7]賈剛.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現狀的認識與趨勢判斷[J].汽車工程師,2018(1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