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卉 周仕怡
摘要:古典舞是最早被古代人們用于情感的表達、內心的交流媒介。眾所周知,任何一門藝術都有著一定的技術來作為構架的支撐,古典舞蹈同樣也不例外。觀眾在觀看舞蹈作品時,會被作品所呈現出的感染力所打動,更會為其精湛的技術技巧所驚嘆。由此可見在古典舞表演過程中,技術技巧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紹了技術技巧在中國古典舞中的地位、三大技術技巧的科學訓練以及結合具體舞蹈分析技術技巧在劇目中的情感表達。
關鍵詞:古典舞 ? 技術技巧 ? 表演價值
中圖分類號:J7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7-0064-03
一、中國古典舞中技術技巧的重要性
在人類文明的開端,舞蹈就成為了一些節慶儀式以及娛樂交流的重要載體。一直到秦漢時期,舞蹈開始廣泛傳播為人們所熟知。舞蹈是一門表現藝術,它不僅表現外在的形態,而且也表現內在的情感。其所要表現的內容越多,肢體的演繹方式就變得越復雜了。這時人們開始研究怎樣對肢體動作進行提煉加工,在美化和整理動作的同時,也開始逐漸加入一些較有難度的技術動作,一來使其藝術價值得到提高,另外也更容易使觀賞者的眼球接收到美的訊號。
古典舞向來都很注重技術技巧的運用,其技術技巧難度水平常常被作為評定一部舞蹈作品、一位舞蹈演員水平的重要衡量標準。從古到今,人們已經習慣從舞者高超的技術動作中獲取美的享受,所以專業的舞蹈演員們必須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以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因此,精湛的技術技巧作為一部作品中的華彩舞段,應當是每一位舞蹈演員所追求的藝術高度。
各種技巧需要我們熟練地運用和掌握,這也就成為了每一位演員中國古典舞課程學習中的必修課。除此之外,每位演員還應當有幾個或多個自己拿手的高難度技巧,從而可以巧妙地在舞蹈中塑造獨特的人物外在形象和他人無法復制的人物內心情感。很多舞蹈界的前輩和當今的著名青年舞蹈家們之所以能夠在眾多舞者中脫穎而出,不僅是因為他們扎實的基本身體韻律,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著高難度的的技術技巧作為支柱。精彩的技術技巧部分更好地為舞蹈表演者塑造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提供保障,為舞蹈表演者展示技術能力提供平臺!
現如今,人民大眾對豐富的物質文化需求越來越迫切,對藝術的欣賞水平和審美要求日新月異。舞蹈作為藝術中的重要門類,成為了豐富社會大眾娛樂文化生活而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舞蹈表演中融入技術技巧,則成為了每一個成熟舞蹈作品的必要亮點,更使得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得到強化!
二、中國古典舞三大技術技巧的科學訓練
中國古典舞送上舞臺的成品舞蹈都是具有相當的觀賞性和技術性。而中國古典舞中最主要的三大技巧為“跳”“轉”“翻”。這三種技巧對于舞者的各方面身體素質有著特別高的要求,只有基礎部分掌握得扎實牢固,才能為完成后期組合型技術動作提供保證。想要在中國古典舞領域取得較高的藝術造詣,舞者需要技術動作的加入,并且可以使舞蹈作品中出現的任何兩個舞姿之間的連接更加流暢,成為‘關節處的潤滑劑,以讓人物的塑造更加豐滿。
(一)“跳”的訓練特點與審美表現
每個人身體的原生素質本就有所不同,彈跳能力天生就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是在舞蹈中與我們在自然生活狀態下的彈跳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形態。從情感角度講,舞蹈中的跳躍動作經常被用于故事內容表現進入情感高潮時的動作語匯,舞蹈演員會使用大量的跳躍來抒發激昂情緒。
1.“跳”的訓練特點
中國古典舞姿態要求完成動作時柔中帶剛、剛中帶柔。古典舞中演員在完成彈跳動作時不僅要求達到凌空的高度,而且要不失有力的瞬間爆發。其必須通過日積月累大量的基礎訓練來提高舞蹈演員的彈跳和爆發能力,這樣有目的的訓練效果是最精準也是最有效的。
(1)小跳
包括一位、二位、五位小跳等等。完成小跳訓練時不需要過高,主要練習目的是訓練學生的腳部推力,以及瞬間起跳時腳腕的爆發力。這里需要注意的要點是在雙腳離開地面的一瞬間小腿肌肉迅速收緊、繃緊腳背,將腳背以最快的速度彈出。無論在做哪一種小跳的訓練,其要領都是相通的,每一次動作時都要時刻牢記,只有這樣才能起到理想的訓練效果。
(2)中跳
包括單一的一位、二位、五位等等,上身要求與小跳相同,但半蹲準備要比小跳更深,起跳要運用膝關節的韌性與大腿小腿的肌肉能力。在練習過程中,還需要留意的是我們腿部的彈跳力和空中舞姿是否優美。
(3)大跳
是指舞者在趨步跳起后在空中做出前后撕腿一字馬的動作,這一動作的評判準則一是凌空時舞姿動作是否舒展優美,二是“懸掛”的時間越長越好。這一動作與基礎的單一訓練有所不同,對于舞者的彈跳力和瞬間爆發力有高的要求。要將這一動作完成的干凈利落,要求舞者對自身的身體素質進行長期的高強度訓練。
2.“跳”的審美表現
“跳”給人出其不意的變化,有時流動騰躍,有時凌空而起,完成這些動作都需要依靠扎實的彈跳技巧來呈現。具體的舞蹈運用中,會出現如演員在角色中前一秒還在深情溫柔的做延伸動作抒發情感,但下一瞬間的一個起跳動作。這樣不僅會把觀眾的思緒緊緊牽引,而且還能夠展現出舞蹈演員高超的技術和超強的爆發力與身體控制能力。拋開情感來說,中國古典舞是利用一個一個的技術技巧把身體舞姿動作串聯起來,加入人物情感后帶著觀眾的思遐想在意境中穿梭來回。所以說,技術技巧不僅是舞段華彩部分彰顯情感的重要形式,同時也起著必不可少的潤滑作用。
(二)“轉”的訓練特點和審美表現
旋轉是任何一種舞蹈門類都非常基礎而又普遍的動作,它在中國古典舞中更是尤為重要。旋轉不僅是功能性訓練,還是用于表達舞蹈情感的身體語言。
1.“轉”的訓練特點
舞蹈中旋轉動作是指人身體進行的圓周運動,如古典舞中各種旋轉就讓人眼花繚亂。基礎的三種轉相互之間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在基礎訓練時異曲同工但在具體表達時又各有千秋。在傳統的教學中,既有平行性又有交叉性。接下來,筆者將以這三種類型轉為出發點進行具體闡述古典舞中旋轉的訓練特點。
(1)直立轉
直立轉是所有的旋轉中最基礎也是最簡單的旋轉動作,因此也被稱為基礎轉。由于直立轉的動作要求是上身軀干垂直于地面的,更便于初學者找到重心。所以,它對后期學習更復雜的旋轉動作起到奠基的作用,也被很多老師在教學中用于旋轉的‘開范兒。正所謂‘萬事開頭難,只要將基礎的直立轉訓練的扎實,那么再困難的旋轉動作也都是水到渠成了。直立轉又可以細分為原地和行進。比如說,四位轉、掖腿轉、揮鞭轉、抱前腿轉等等都屬于原地直立轉,都是以上半身直立,主力腿保持在原地的基礎上進行蹲推運動,動力腿進行位置變化而形成。而最典型的行進直立轉則為平轉,兩者不同之處在于平轉是依靠兩腳快速交替重心。
(2)舞姿轉
舞姿轉是以直立轉為基礎,在過程中加上靜態或動態的舞姿動作。舞姿轉腳下最重要的是時刻注意高低半腳尖的變化,在完成時務必頭腦時刻保持清醒,清醒地知道下一秒的落腳與身體的配合動作,否則很容易造成舞者重心的偏移導致摔倒受傷。舞姿轉還加入了中國古典舞中碾、擰的動勢,因此它在古典舞技巧中屬于較難層級動作,需要在學生的直立轉掌握較好的前提下進行教學。在具體的舞蹈劇目運用和古典舞教學中,其由于其較強的表現性和悅目性,因而在旋轉技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復合轉
復合轉絕不是簡單的疊加堆積,而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姿態不同但動勢相同的旋轉經過銜接動作連接起來,使多個轉流暢地組合成一個復合旋轉動作。在教學和劇目中運用較多的復合轉有平轉接各種原地重心旋轉、掃膛探海轉等。它較舞姿轉來說更難掌握,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身體協調能力和肌肉素質。
2.“轉”的審美表現
古典舞有很多不同的情愫表達,所以在不同風格的作品中對旋轉的運用也是有選擇的。例如在塑造古典女子形象時,我們就會采用大量行云流水的旋轉動作塑造柔美典雅的女性形象,旋轉舞姿動作強調不斷延伸、回旋的動作趨勢,彰顯古代女子含蓄溫婉的寧靜美好;而在表現男性形象時則會用到剛勁有力、夸張復雜的旋轉。
(三)“翻”的訓練特點和審美表現
翻身是指人身體在向前傾斜的狀態下形一個完整立圓的圓周運動,除單一的翻身動作外還有很多的延伸花樣。演員舞臺上將一連串的翻身完成的干脆利落會讓觀者眼花繚亂,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傳統跳和轉都出自于戲曲的很多動作改編形成,而“翻”是中國古典舞所獨有的。
1.“翻”的訓練特點
翻身動作時,要求全部動作都必須在一個立圓的軌跡上完成,軸心定位在盆骨上,頭頂在一個水平高度保持穩定,手臂畫立圓,上身軀干與地面保持垂直。它作為古典技巧的一類,有各種各樣的花式,根據重心不同可以分為雙腳重心、單腳重心、移動重心、舞姿、綜合翻身五大類。
(1)雙腳重心翻身
它最基礎的動作是踏步翻身。踏步翻身是形成踏步準備姿勢,接著按照翻身要領進行動作。踏步翻身較為簡單,要求完成動作時翻跨、敞胸,在急速中完成翻轉。
(2)單腳重心翻身
典型動作是點步翻身和吸腿翻身。做動作時需要注意的是立圓保持在同一高度,做連續的點步翻身一定要牢記在前一個立圓完成一多半的時候就要準備下一圈的動勢,只有這樣才可以實現連貫的點步翻身。同時,還要借助胸部的推力和留頭甩頭的慣性保證動作完成的質量。
(3)移動重心翻身
串翻身是移動重心翻身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一個例子。舞者通過兩腳不斷地交替重心,并向前行進而完成動作。動作要領和單一的翻身訓練一致。雖然只是加上了腳下的行進,但是對身體的協調性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身體能力較強的學生還可以在行進過程中加入絞腿等更具觀賞性的動作。
(4)舞姿翻身
舞姿翻身是指動力腿從旁后側方向起,腿和手臂都完成一個立圓的路線之后形成的翻身技巧。其對軟開度有一定的要求,在具體的舞蹈中多用于表現塑造女性的形象。
(5)綜合復合翻身
綜合復合翻身是翻身技巧中最有難度和挑戰性的,是基礎完成之后的升華。它將兩個及以上動勢相同的翻身動作連接形成的,要求完成者必須具有很強的綜合能力和耐心地練習鞏固。
2.“翻”的審美特征
翻身這一純粹的、具有中國特色傳統的技術,充分體現了古典舞‘擰、傾、圓、曲、韻的特點,并且翻身動作其自身就具有極強的節奏韻律感和身體動律美,在舞蹈劇目中的運用更是廣泛。不同意境、不同速度、不同幅度的翻身技巧可以將不同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惟妙惟肖,將情感拿捏得淋漓盡致。在觀賞層面又,翻身動作完成的軌跡是立圓,使得觀眾感知到的信息更加立體,更易引發觀眾的喜愛與共鳴。
三、結合具體舞蹈分析技術技巧在劇目中的情感表達
下面我們以古典女子獨舞《點絳唇》為例進行分析。
(一)技術技巧怎樣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點絳唇》中的有些舞蹈動作在普通觀眾看來可能較為的簡單,但實則演員將扎實、精湛的舞蹈技術功底展露得淋漓盡致。舞蹈中包含著許多精彩的技巧,倒踢紫金冠、旋轉、踹燕、旋子等技術技巧與舞蹈動作融為一個整體,準確地描繪出一位深受封建禁錮的古代女子。作品開端,女舞者的動作集中在椅子上用腿部來完成,將人物內心焦急又無助、期盼又害羞的復雜心情傳遞給觀眾。技術技巧在動作中的穿插連接十分精彩,比單純的動作語言更加熱烈、直接。作品中間部分表現女主人公內心焦急等待的心境時多處運用連續的翻身、旋轉、跳躍等動作,更細膩地將女子內心的變化和心中無法言說的期盼與無奈通過無聲的身體語言講述。
(二)技術技巧怎樣突出故事情節
《點絳唇》主要講述的內容為:在深閨大院里,一位女子手拿鏡子獨自梳洗打扮,等待愛人歸來。其詮釋了女子帶著思念,看著鏡字里的自己,想起曾經美好的回憶,不知心上人什么時候才能再次回到自己的身邊。這只舞蹈的情節主線十分清晰,大篇幅的技巧運用使節奏更加緊湊。例如,在快板部分,編導用快速的旋轉代替單一的奔跑就使得情節更牽動人心、畫面也更具感染力。一系列的復合轉在舞臺上運用斜對角調度完成,在這個調度上完成動作,會使舞臺的沖擊力更強,故事內容交代得更清楚,觀眾接收到的信息也更加直觀。
四、結語
在古典舞中加入技術技巧不是單純的炫技,而是通過將成熟的技術技巧貫穿于舞蹈當中讓整個作品得到升華。時下,科技日新月異,中國古典舞技巧訓練的內容、學習的方法不斷地增加和完善。即使是這樣,教師、學生以及舞蹈愛好者,在實踐的過程中要積極地不斷挖掘,大膽進行總結歸納,彼此分享心得經驗,以使中國舞技術技巧能夠跟得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形成與時俱進的、科學的中國古典舞蹈訓練體系。
參考文獻:
[1]紀廣.中國古代舞蹈教育述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使研究[C].2009.
[2]張瑤.淺談舞蹈技術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4,(03).
[3]楊成.舞蹈中跳、轉、翻技術技巧訓練的特點與運用——以中國古典舞為例[J].藝術研究,2015,(02).
[4]呂碧.淺談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訓練與應用[J].戲劇之家,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