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珍
摘要:文章闡述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內涵,分析了當前山東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幾點相應策略,以期為推進我國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貢獻力量。
關鍵詞:農業產業結構;問題;策略
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是切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速度、切實為民增收、拉動我國內需、推動消費增長的長期的任務。當今社會,國際金融危機在迅速蔓延,怎樣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以達到提升農產品綜合競爭實力、為民增收、切實擴大內需、確保農業經濟穩步增長的最終目標,這是我國農業目前面臨的主要課題。
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內涵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指的是科學權衡、合理配置使用農業發展相關的每一種資源,通過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合理優化配置各種農業生產要素和資源,切實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率,提高我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實力,同時,更好地滿足民眾對食物的高層次需求,最終實現為民增收、農業增效與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主要包括兩部分的內容:調整農業發展所處的外部大環境、調整農業行業內部的發展結構,我們也可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理解成為結合農業發展所處的內外部環境中的各項因素產生的各種影響,從戰略高度出發,有取舍、有計劃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工作重點主要集中在產業審視、產業改組以及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產業結構的最優化,從而合理開發、高效使用農業相關的資源,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積極按照農村產業結構的內在發展規律進行,努力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最優化、高度化、合理化。在這其中,農業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是高度化的前提,要先實現合理化,才能實現高度化。
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是每個國家在每個發展階段都要積極追求的農業發展目標,而相應的農村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則是當經濟發展到某種程度之后,實現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之后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目標,從農村發展的過程來看,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高度化二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農業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是高度化的前提,同時,農村產業結構的協調化要求會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發展水平的提升而提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就是農村產業結構合理化、高度化的全過程。
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一)投入的財力不足
有學者通過調查農業龍頭企業發現:在所有影響企業發展和經營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融資難。農村金融領域的“抽水機效應”非常明顯,這就大大增加了融資的難度,最近幾年,商業銀行實現了深層的改革,各國有商業銀行為了增加自己的市場競爭實力,實現最大化的利潤,紛紛選擇了整合資源、上收貸款權限,將資源集中到經濟發達地區,大量的資金離開農村,被分流到經濟發達地區的優質客戶。
(二)農業龍頭企業的數量太少,且普遍規模不大,農民的綜合素質也較低
總體而言,缺少一些在全國范圍內極具影響力的農業龍頭企業,和其他先進省份相比,山東省的農業經營規模相對小一些,同時,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現在,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大都是一些45歲以上的中老年,他們的綜合素質較低,市場觀念不足,這就大大增加了新技術推廣普及的難度,一些農戶的市場信息缺乏,在選擇種植的農作物品種時,也僅僅是隨大流,這更增加了新技術推廣普及的難度。
(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科學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組織結構表現為流通單位和生產單位之間相互分割,且農業發展的組織化程度不高,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的深入發展。一直以來,我國農業技術結構具體表現為科研集中在產中領域,產前、產后的深層科研成果不多。農業科技的應用普及,可以極大地推動農業的發展,大大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率和效益,切實為民增收。然而,在山東省,農業技術的實際利用率卻是極低的,每年的農業技術成果貢獻率低于30%,但是,在發達國家,這一數值達到了80%,很明顯,和發達國家相比,這一差距是很大的。
(四)沒有非常明顯的區域特色
山東省的農業基礎并不深厚,區域特色也不明顯,優勢產業規模有待提高,沒有將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農業產業的發展進程不快,農民增收情況不穩定,優質農產品比例相對較小,農產品的附加值相對較低。第三產業檔次不高,主要是一些終端服務,以生產型工業項目為服務對象的中間產業鏈尚未形成。在調整農業結構時,未能充分考慮當地的整體優勢,沒有做到揚長避短,農業結構調整的工作重點不夠明確。
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
(一)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發展中國家社會的本質特征中,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重要的一條,這一點也是多數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不好逾越的階段。最近幾年,我國的城市建設速度在加快,但是,農村的發展速度相對滯后,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所以說,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速度是必須要進行的。大力發展二三產業,讓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中,從事一些非農業產業的勞動,這樣可以促進農業發展的集約化和現代化,也可緩解城鄉之間的矛盾,推動社會發展更加和諧,社會經濟發展更快。
(二)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一項重大舉措,它的建設目標就是要充分發揮農村生產力的積極作用,優化調整農村的生產關系,既要重視農村經濟的大力發展,又要重視農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發展,讓內在素質和外在形象有機融合,讓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相統一。要合理、全局、科學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參照市場需求,優化農業資源配置以及農產品結構,創建與地區特色相吻合的農業體系,切實提升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率,大大提升農業效益,確保農業經濟快速增長,從物質方面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相應的保障。
(三)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農村經濟、農業發展、農村社會發展都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從戰略的高度,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優化農產品的整體質量、豐富農產品的種類,方可更好地滿足生活水平提升之后人們對農產品多樣、優質的需求,為我國經濟實現更好地發展提供動力和廣闊的空間,并科學轉移利用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切實為民增收,著力推動農村的城鎮化建設速度,盡早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好充實的基礎。
(四)是全面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主要途徑
經濟全球化速度在不斷提升,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所面臨的國際市場競爭也是越來越激烈。然而,因為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水平較低,同時,農民的整體素質并不是很高,在整個國際市場中,我國農業面臨的壓力是巨大的,受到的沖擊也很大,所處地位非常不利,尤其是一些小農戶,承擔競爭風險的能力十分有限,低水平的產業經營模式也將不利于我國農業應對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要優化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深入優化配置各項農業產業資源,將地域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將資源優勢積極轉變成為產品優勢,切實強化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中的整體競爭實力。
四、怎樣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一)切實增加財力方面的投入,積極健全基礎設施的建設
持續加大對農業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的財力投入力度,切實增加農業產業抵御各項風險的能力,增加土地整改、水利建設為重點的基礎設施投入,增加供電供水、交通為重點的生活設施建設。首先是建設好農村的道路,切實提升山東省農業經濟的外向度;其次是積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優化基礎設施條件,第三是將土地流轉工作切實抓好,科學規劃土地使用狀況,規范土地租賃行為,以此吸引外來大戶,積極引導土地資源向大戶流動,進行規模經營,切實降低農業生產的總成本,積極創建有助于農產品種植、流通、深加工的行業軟環境。
(二)切實發展獨具特色農業、高產優質農業以及生態高效農業
充分挖掘當地資源優勢,凸顯區域特色。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農業發展優勢以及優勢農業發展項目,在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時候,一定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揚長處避短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的實際狀況,大力發展當地的優勢產業,打造自己的特色產品。首先是發揮區域優勢,形成產業帶,著力發展特色農業;其次是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重點開發一些市場前景廣闊、地域特色明顯的農產品,以最快速度打造極具競爭實力的產業體系;第三是打造標準化、特色化農業生產示范基地,選擇培育優良品種,將前沿技術和傳統農業有機融合到一起,大大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效率、生產水平以及綜合品質;第四是切實保護好特色農產品,制定使用原產地標識機制,借助制度手段和法律手段,將原產地生產者與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切實保護好。第五是,創建整合特色品牌,切實增加品牌宣傳力度;第六是切實提升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實力,加大優勢、特色農產品的出口力度,推動農業對外開放。
(三)增加農業技術推廣普及力度,成立農業商品基地
積極創新農業工作相關機制,切實推動農業技術的進步。要想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是第一要素,它直接影響著產業結構調整的整體質量和層次。所以,要加大農業技術創新力度,用科技的力量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首先,明確農業技術開發重點;其次是抓關鍵技術,在技術方面攻堅克難;第三是差異化地進行區域性技術研發;第四是高度重視技術研發、推廣和普及,盡快實現技術成果轉化。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借助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布局的優化,有步驟、有規劃地建設農產品商品基地,以龍頭企業為中心創建基地,突出區域特色,打造規模化基地,將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商品基地的建設以及特色產業的發展積極融合到一起。
(四)著力推動農業經營產業化,大力培植農業龍頭企業,重視農業產業的延伸,切實抓好農產品的加工和流通工作
當前,山東省很多農業加工企業,都存在規模小、技術程度低、資金短缺等現象,對農業發展的帶動力、影響力都不夠,風險應對抵抗能力也較低,顯然這不符合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需求。要多組織一些層次不同、形式不同的引資招商活動,多制定落實優惠政策,積極增加合作的范圍和領域,積極尋求合作的力量,積極鼓勵,努力吸引各種力量加入到農業發展中,積極培育實力強、規模大、影響力強的龍頭企業。在財力、技術等方面增加投入的力度,大大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含金量”,爭取在農產品深加工方面有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楊金燕.淺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涵義、關鍵、問題與對策[J].農家參謀,2018(08):22.
[2]孫春峰.當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難的分析[J].河北農業科技,2005(11):5.
[3]王紅宇,張弘.結構調整要得法[J].江蘇農村經濟,2003(08):44.
[4]甘功清.關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幾點見解[J].農家參謀,2017(10):94.
(作者單位:諸城市石橋子鎮財政社保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