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冰青

從醫30余年,從骨傷科轉入康復科,康復醫學在不斷發展,林堅也在不斷探索。“康復治療”一度被認為是身體某些功能有障礙的人或殘疾人才需要的治療。它誕生于20世紀中期,當時主要是為了幫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肢體傷殘的軍人消除、減輕功能障礙,使他們恢復生活能力并重返社會。“最初康復科是為了幫助關節手術和中風患者康復的,如今康復醫學團隊面對的早已不僅只是殘障人士了。用一句話來說,康復醫學是教人怎么動的科學。它針對的不再是某種疾病,而是身體的運動功能狀況。一個人可能有十幾種疾病,但身體功能是完整的;也可能只有一種病,卻喪失了全部的活動功能,例如心衰,患者只能臥床。因此有時候我們很難僅用疾病來衡量一個人的身體狀態,而需要從功能的角度進行評估。為了改善患者的功能狀況,在藥物、打針、手術之外,我們以運動或運動派生出來的手段為核心,來幫助他們解決功能問題。”林堅解釋道。
針對各項功能的缺失,康復醫學衍生出了多門類的治療手段,除了傳統的物理治療(PT)、作業治療(OT)、言語治療(ST),還有心理、音樂、舞蹈、繪畫、園藝等等多種治療手段。林堅表示,老年人、殘疾人和經歷重大手術后的患者對康復治療的需求很大,目前康復科做得最多的是幫助脊髓損傷、腦卒中和骨關節手術的患者重建運動功能。康復醫生會先考察患者目前的損傷狀況,在此基礎上設定合理的康復目標,制訂康復治療方案,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評估效果,再判斷是否需要調整方案。康復醫學科通常會借助各式各樣的康復器材、模擬場景等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在預防和治療慢性病的過程中,運動同樣占據了一席之地。“治療糖尿病有‘五駕馬車,其中有一駕就是運動療法;高血壓的治療中,也會提倡多運動,但關于運動項目、運動強度、運動時間等更加詳細的內容,患者并不了解。這就是康復科醫生上場的時候了。”林堅說,來到康復科,每位患者都會得到一張獨一無二的運動處方。“這是患者除了吃藥、打針、手術之外,另一條通往健康的路。有時候我們把運動比喻成藥,既然是藥,也就必須考慮對應的癥狀、作用、副作用和劑量,根據個體差異科學開藥。”
以因為胰島素抵抗而導致的2型糖尿病為例,如果在早期注意調節飲食并增加合適的運動,還存在逆轉的可能。“人體最大的糖倉庫就在骨骼肌中,而要打開骨骼肌倉庫的大門,就需要胰島素與骨骼肌細胞膜表面的葡萄糖轉運體- 4(GLUT4)結合。如果一個人的骨骼肌偏少(肌少癥)或骨骼肌功能很弱(多見于肥胖人群),此時胰島素就很難‘開門,糖分被關在倉庫外無法被儲存起來,血糖也就會升高。因此,在糖尿病前期,比起單純的有氧運動,更應該注重鍛煉骨骼肌,增強骨骼肌儲存糖分的能力,在餐前進行,對肌肉的刺激更強。”林堅說道。而當患者已經進入糖尿病階段,胰腺功能也下降了,就應強化有氧運動,消耗進入體內的糖分,最好在餐后90分鐘左右、血糖水平的高峰期進行。

此外,能讓康復治療大展身手的領域也在不斷增加,康復治療架起了運動康復與各個科室之間的橋梁。林堅介紹,通常來說血液透析之后患者會感到非常疲勞,如果能在透析時給患者增加適當的有氧運動,患者的毛細血管打開得更徹底,血液交換比例增加,透析效果會更好,患者疲勞感和發生感染的概率都會下降。對于腫瘤患者來說,適當的有氧運動不僅能減輕疼痛,改善精神狀況,帶瘤生存的質量也會提高。對長期在ICU的患者,通過運動康復能夠預防‘ICU獲得性衰弱。未來,隨著醫務工作者和患者對康復治療的認識不斷加深,康復醫學在預防、治療、術后康復等一整個健康周期中都能發揮更多的積極作用。”
從籃球場、足球場、健身房到公園、廣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養成運動習慣,享受起揮灑汗水的感覺。運動有利于健康,這似乎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但林堅強調,運動是一把雙刃劍。“不少人在運動鍛煉時還是比較盲目,一般都會選擇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運動項目。但這就和我們吃東西一樣,自己最喜歡的往往是身體最不缺乏的。因此,想通過運動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需要先樹立合理的訓練目標,防止“木桶效應”———長板越長,顯得短板越短。建議大家在運動之前先做一個運動評估,即體適能的評價,包括肌肉力量、有氧能力和柔韌性這三項能力,輔以身體成分檢查,先對自己的運動能力和需要補足的‘短板有一個客觀的認識。”林堅說。
體適能代表了身體運動能力儲備。兩個年齡相仿的人,平時看起來體力沒問題,都能正常上下樓梯,能散步,但假如突然需要跑步趕公交,有人能追上有人就追不上;或者都不小心摔了一跤,有的人沒什么大礙,有的卻爬不起來,這就是體適能水平差距的表現。體適能水平越高,身體應對突發和意外情況的能力也就越強。運動應該從提高體適能水平入手,講求科學,保持肌肉力量、心肺有氧能力、柔韌性等各項指標的均衡。
小林今年20多歲,上班時間經常保持久坐狀態。看著自己的身材越來越臃腫,小林決定開始健身,她跟著網絡上看的視頻練了100個深蹲,還做了一套健美操。沒想到第二天。就感到膝蓋疼痛,堅持了三天,最終不得不放棄。來到醫院檢查后,醫生告訴小林她兩側膝蓋的半月板出現了輕度損傷。
“其實在運動過程中,‘有意的動作和‘意外的傷害兩部分始終是并存的,而所謂科學訓練就是要將意外的、有害的因素盡量減到最少。”林堅表示,要預防運動損傷,首先要預估動作帶來的損害風險。其次,要分析運動者做動作時,自身是否還有其他危險因素。“拿深蹲來講,如果股四頭肌和股二頭肌的肌肉力量是均衡的,那么做這個動作沒有問題。但通常來說,長期久坐的人股四頭肌的功能會弱化,股二頭肌則容易僵化,前后的肌肉力量不均衡,深蹲時骨頭就會往前滑動,一滑就會拉扯韌帶和半月板,可能造成損傷。因此,除了評估身體狀況,運動前一定要注意預熱,做些牽伸、預收縮和激活肌肉的熱身活動,讓肌肉處于活躍狀態,預防運動損傷發生。”此外,林堅還建議“久坐一族”開始運動一定要注意循序漸進,等到身體適應之后再逐步升級運動量和運動項目。千萬不要因為平時久坐一開始就選擇激烈的運動,否則過猶不及,極易造成運動損傷,


近些年來,馬拉松比賽在全國遍地開花,吸引了許多普通人加入,但令人擔憂的是,幾乎每年都有參賽者猝死的報道。“大家都覺得跑馬拉松是一項很鍛煉人的運動,但同時它帶來的傷害也是巨大的。我們做過統計,跑馬拉松的人群中,有運動損傷的占60%。”林堅提起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位中年男子,聽朋友說跑馬拉松能降血壓,特地千里迢迢趕來杭州參加馬拉松比賽。因為有高血壓,比賽組委會建議他先去醫院做心肺測定檢查。男子以為只是來開個證明就能回去參賽,“沒想到檢查出來,他的有氧能力很弱,乳酸閾很高,也就是說他根本不適合做劇烈運動,更不用說馬拉松這種強度的運動了。如果以這樣的狀態去比賽,發生傷害的風險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