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國
說起養生,就不得不提到一本書———《黃帝內經》。書中關于養生最有名的一章莫過于開篇的第一章《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古人認為,要想盡終天年,就要“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并沒有告訴我們什么好,而是告訴我們飲食要有節制,起居要有規律,不過度勞作,這里面其實體現了一種“無”的思想,“無傷其身”自可以“保身長全”。這里的無傷不僅僅是指形體上的無傷,還包括精神上的無傷。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神之“不”,其實就是不過度勞神,要“恬淡虛無”,即“志賢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具體點說就是“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要“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保持心情的愉悅、精神的安定,不要患得患失、愁眉苦臉。
《內經》講:“故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明確地告訴我們“過用”是生病的原因,“過用”即超過了正常的范疇。那么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呢?
勞逸適度,規律作息,不要熬夜不要太過勞累,也不要太過安逸,過逸也是一種過用。對于腦力勞動者,適度的體育運動,讓大腦放松,身體動起來是很有好處的;對于體力勞動者,適時的休息,必要的用腦,同樣是大有裨益的。
食飲有節,謹和五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素問·痹論》),老話說得好:“壽命是從嘴里省出來的!少吃一口,好處真不少。”食飲有節,少吃一口,并不是倡導大家節食,而是吃到七八分飽就可以了。少一點油,少一點鹽,少一點辛辣刺激,多食蔬菜水果,飲食要豐富營養均衡,避免五味過甚,飲食偏嗜。中醫講“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素問·宣明五氣篇》)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可能對于重大的流行病,大家都會高度重視,注意預防;但對于類似感冒這種小毛病,可能重視程度就會小很多。其實不管是大病還是小病,對身體都是一次傷害,我們要盡可能地去避免它,不要讓我們的免疫系統過用,適時增減衣物,鍛煉增強體魄,勤洗手,感冒多發時不去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等等。從我們能做的一點一滴做起,避免“虛邪賊風”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
有的時候養生不僅僅是去做什么,而是還要不去做什么,少一點傷害,就是最好的養生方式。
編輯/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