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目標,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吉林省農村金融服務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吉林省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及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產品;農村金融服務;涉農貸款
農村經濟增長決定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農村金融貫穿于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影響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具體而言,一是農村經濟發展深度和廣度決定著農村金融的規模和范圍;二是農業成長形態決定著農村金融的需求種類和數量;三是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農村金融業務的具體內容和更新速度。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過去傳統的農村金融服務已經無法滿足農村經濟主體的需求,研究吉林省農村金融服務的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吉林省農村金融服務基本情況
2010年5月起,人民銀行牽頭推動農業銀行開展深化“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經國務院批準在2011年9月、2013年11月和2015年4月先后三次擴大試點范圍后推廣至農業銀行全部縣域支行。2016年9月8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成立,到2018年5月,郵政銀行36家一級分行“三農”金融業務管理架構搭建完畢,基本建立省、市、縣三級全覆蓋的“三農”金融服務組織體系。截至2018年末,中信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浙商銀行、渤海銀行、華夏銀行等8家股份制銀行已在總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
(一)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數量發展放緩
2017年末,吉林省有法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859家,其中新型農村金融機構805家。各類金融機構的營業網點總數達到了5 102個,從業人數115 429人;各類金融機構資產總額達到31 283億元。
2018年末,吉林省有法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122家,其中新型農村金融機構68家。各類金融機構的營業網點總數達到了5 073個,從業人數98 833人;各類金融機構資產總額達到30 775.6億元。受金融“去杠桿”各項政策影響,吉林省銀行業資產總額、負債總額、利潤總額分別較上年減少1.4%、1.6%和36.7%。
(二)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略有減少
截至2016年末,吉林省涉農貸款余額6 110億元,余額同比增長14.6%;農戶貸款余額721億元,余額同比下降0.3%。截至2018年末,涉農貸款余額5 501億元,余額同比下降8.9%;農戶貸款余額688億元,余額同比增長5.8%;2019年末,全省涉農貸款余額5 441億元,余額同比下降1.09%,占全省各項貸款比重26.7%;農戶貸款729億元,余額同比增長6%。
(三)農村金融產品品種增多
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圍繞涉農信貸產品創新、強化農村支付體系和征信體系建設等組織開展了吉林省鄉村振興金融改革創新試點。確定了和龍等4個縣(市)為綜合性試點,前郭等12個縣(市)為特色性試點。梅河口市支行開辦“果仁存貨抵押+第三方監管公司冷庫監管”“果仁存貨抵押+擔保公司擔保”等信貸業務,2019年末,“果仁貸”系列貸款余額8 646萬元;松原前郭縣陽光村鎮銀行開辦“豐收貸”,2019年末,前郭陽光村鎮銀行全年累計發放“豐收貸”18 596.3萬元,占其農戶種植貸款比重60%,貸款余額9 741.8萬元,惠及戶數5 329戶;扶余市開辦“花生產供銷系列貸”信貸產品,2019年末,轄內各涉農金融機構共為花生產業上下游農戶、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累計超過3億元,推動了花生產業發展,給當地農民帶來了收入。
二、吉林省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機構涉農貸款數額不足
吉林省涉農貸款略有減少,與遼寧省、黑龍江省進行比較,2016年和2018年吉林省本外幣涉農貸款余額都比遼寧省和黑龍江省本外幣涉農貸款余額低(表1、表2),說明吉林省本外幣涉農貸款數額不足,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需要進一步加強涉農貸款的力度。
從2007年以來,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興起,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存貸款等金融服務的業務。吉林省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包括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和小額貸款公司,2019年吉林省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法人機構有325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資產總規模895億元,而大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10 355億元,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雖然數量增加,但整體實力還比較弱,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資產總規模僅占大型商業銀行資產總規模的8%左右,吉林省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創新不足,雖然吉林省農業金融產品品種增多,但符合實際情況的新的信貸產品較少,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需要。
(三)農村金融的支持政策進一步改善
為深入貫徹人民銀行總行等五部委出臺的《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精神,落實吉林省委政府加快實現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的各項部署,研究制定下發了《吉林省鄉村振興金融改革創新試點工作方案》。《工作方案》主要從拓寬抵押物范圍,有效盤活涉農經營主體存貨來源;強化信用貸款投放;改進金融服務模式等政策措施,并把政策措施落到實處。但由于金融改革創新政策力度有限,金融改革創新政策只能惠及4個縣(市)綜合性試點和12個縣(市)特色性試點。不能惠及全省的縣(市)。還有一些相關扶持政策業非常有限,例如涉農補貼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補貼等方面的資金總量不夠,需要擴大資金規模。
三、促進吉林省農村金融服務發展的建議
(一)建立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機制
金融資源應當是一個廣義的概念,而不僅僅指銀行貸款。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需要通過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機制予以實現,將更多的金融資源引導到農村市場。過去,沒有建立這樣的機制或有機制但不夠完善,造成無論是金融資源豐富還是匱乏都不愿意進入農村市場的尷尬局面,合理配置金融資源也就無從談起。吉林省應該要緊緊圍繞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機制,突出重點,有針對性開展工作。一般來講,實現金融資源配置主要包括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兩個方面,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吉林省農業農村的融資需求仍然是以銀行類機構貸款即間接融資為主,因此,建立完善的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機制,引導存款類金融機構將更多的金融資源投向“三農”,便成為農村金融改革工作的重點。
(二)增強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實力,設計差異化產品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立足縣城,服務“三農”、服務社區、秉承“小額、流動、分散”原則,切實打造扎根基層、深入村鎮的服務宗旨。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拓展業務的實踐中,要緊緊圍繞吉林省農業農村發展實際,貼近市場,深入研究特定領域資金需求,積極開發差異化信貸產品。農村金融服務才能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個性特征和較高的辨識度。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提高自身競爭力同時,更應該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動力。例如:開發互聯網環境下的金融服務產品、開發產業鏈融資產品。作為農村金融組織生力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應積極發揮獨立法人機構的優勢,切實貫徹差異化、專業化、錯位化的發展理念,不斷探索靈活、便捷的信貸管理和服務模式,努力提高吉林省“三農”金融服務水平。
(三)完善農村金融支持政策
要明確信貸政策支持的重點領域和各涉農金融機構的支持重點,引導涉農金融機構找準定位和分工,實現吉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型城鎮化項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等領域客戶金融服務覆蓋率要明顯提升。吉林省通過政策引導,著力解決一些關鍵環節的問題,推動資金匯聚和普惠金融發展,讓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部署能夠真正落地。
通過專項農業建設基金等政策引導,緊密結合商業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市場化運作,著重解決資金需求量大、建設周期長的吉林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等融資需求。吉林省還可以對支農貢獻大的金融機構給予政府獎補和人民銀行激勵政策支持。總之,通過做好政策的系統配套,引導金融機構和社會各類資金積極支持吉林省農業農村發展。
四、結語
農村金融供需矛盾仍然突出,農村金融服務改革創新任務艱巨。吉林省應緊緊圍繞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金融改革的總體部署,以政策扶持為引導,深化改革創新,建立完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市場體系,推動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1]許丹丹.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J].經濟縱橫,2013(10):27.
[2]高原.吉林省農村普惠金融與城鄉經濟統籌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6:6.
[3]李陽,江緒豹.金融服務推動農村經濟轉型發展的研究分析[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1):59-63.
[4]韓笑然.吉林省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消費影響[J].營銷界,2019(10):87-88 .
[5]張文娟.互聯網金融視角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研究[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1):54-58.
[6]張旭.吉林省農村金融發展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7.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2017年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吉林省農村金融服務面臨的問題及發展策略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7mp19。負責人:王鳳艷,參與人:張春穎,李思勇,王洋,唱曉陽,黃曉紅,姬霖。
作者簡介:王鳳艷(1968—),女,漢族,吉林九臺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財務管理、農業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