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麗
摘 要:文章分析了荊楚文化面向高校學生傳播活動中存在的傳播方式和表現形態等單一的問題,提出基于效果的傳播方法設計思路,圍繞著能使高校學生對荊楚文化從文化認知過渡到文化共鳴,進而上升到文化認同的目標,設計了博物館利用文物道具虛擬創作的網絡課程、荊楚人物和事件的微劇設計方案征集賽事等荊楚物質和精神文化的具體傳播方法。
關鍵詞:荊楚文化;文化傳播;大學生
1 概述
荊楚文化是一種極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因楚國、楚人而得名,春秋戰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并逐漸繁榮,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術界普遍認同的一種動態發展觀點認為,荊楚文化的地域范圍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區劃為主,不僅包括古代的歷史文化,還包括今天乃至未來湖北地區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①,概括起來包括以楚國和楚人為主的楚國歷史、炎帝神農、秦漢三國、清江巴土、名山古寺、長江三峽、江城武漢、現代革命等系列文化。②從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雙重視角,可以將荊楚文化特色歸納為進取、創新、開放、愛國。這些精神特質的傳承和發揚,對于荊楚大地乃至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文化既是硬實力也是軟實力,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也表征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作為荊楚文化發祥地和中心的湖北省,荊楚文化的傳承對推動湖北省區域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提升具有現實意義。
在校大學生作為青年知識群體,是流動性最大的群體,他們正處在最有激情的人生階段,也處于知識吸收與運用、性格成型、思維方式養成、意志力增強、自我意識提升的活躍期。他們有時間、有環境、有精力接受文化傳播,也是發揮文化傳播作用最為有效的一環。
湖北省是文博大省,擁有博物館215座,位居全國第九;同時也是科教大省,僅武漢就擁有在校大學生100多萬,是全球擁有大學生最多的城市。利用好博物館資源,設計并實施針對在校大學生荊楚文化傳播的方法,對荊楚文化成規模地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2 荊楚文化傳播面臨的困境
針對大學生群體的荊楚文化傳播,目標是以荊楚文化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形式為傳播載體,將荊楚文化的進取、創新、開放、愛國等精神特質傳播給大學生群體,使大學生能夠對荊楚文化從認知到共鳴,進而上升到認同。只有認同荊楚文化,才可能從一個荊楚文化的受眾轉變為荊楚文化的主動傳播者,才能實現荊楚文化傳播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博物館在針對大學生群體傳播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2.1 傳播方式單一,影響大學生對荊楚文化成體系地認知
目前博物館與大學校園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種形式:一是博物館主動作為,在大學校園進行巡展和講座;二是學校組織大學生集體到博物館參觀;三是大學生志愿者參加社教活動;四是在高校設置相應課程。
博物館每年都會開展關于荊楚文化大學校園巡展活動,但受博物館人力資源和崗位主業職責限制,這種傳播活動只能集中在幾天、在幾個院校開展。傳播形式多為部分館藏品的圖文展板和講座,展板尺寸、數量受場地制約,受眾面小,可展示和講授的內容少,只能集中文物層面,精神層面的內容很難展現。巡展活動的形式大于內容,荊楚文化傳播效果不佳,主要效果在于告訴部分學校的部分學生博物館有什么館藏,是吸引有興趣的學生走進博物館的一種廣告手段。
學校組織大學生到博物館參觀活動通常是在雙休日或節假日以年級或系為單位,組織幾百名至上千名學生在同一天去博物館參觀。一方面,學校組織學生集體外出學習審批困難,出行難度大;另一方面,學生集中進館、集中出館,參觀、學習時間受限,只能走馬觀花地瀏覽,荊楚文化的傳播效應大打折扣。
大學生志愿者是博物館在各院校經過招募和培訓后上崗進行博物館藏品講解。大學生志愿者通常是雙休日或節假日來館服務,周期一般為一年,對荊楚文化的傳播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博物館大學生志愿者崗位有限,數量從幾個至幾十個不等,與荊楚文化的傳播需求相差甚遠。
部分博物館還與一些高校開展荊楚文化教育課程合作,在高校開設選修課程,課程內容覆蓋館藏文物與工藝、漢服與楚國禮儀等,課程內容與館內藏品或者展覽結合緊密,但無法與學校的教育目標相匹配,很難兼顧學校需求,導致課程無法持續開設。
總之,以上幾種博物館與高校的荊楚文化合作傳播模式受眾面小,接受、學習荊楚文化的內容面窄、時間短,在高校學生中很難建立起荊楚文化的概貌和直觀認識, 更難領悟到荊楚文化的精神特質。
2.2 傳播形式單一,影響大學生與荊楚文化產生共鳴
博物館針對大學生的荊楚文化傳播形式主要是通過實物陳列和伴隨著實物陳列的講解來實現的,這種傳統的文化傳播形式實質上仍是說教、灌輸的信息傳播形式。即使有些館采用了多媒體的展示方式,但也只是檢索和選擇展品的形式上有所變化,仍屬于一種單向傳播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大學生難以切實感受到荊楚藏品的文化內涵,容易使大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逐漸失去興趣,難以實現荊楚文化的傳播。大學生群體正處于知識渴求階段,善于且熱衷于追根溯源,缺少荊楚文化與大學生群體間的互動傳播、大學生群體內部的互動傳播,很難使荊楚文化與大學生群體產生共鳴。
2.3 傳播表達形態單一,影響大學生群體對荊楚文化的吸收和認同
目前博物館中大量荊楚文化資源表現形態仍然是實物、文字、圖片、語音等方式的組合,與大學生群體日常廣泛接觸和使用的信息傳播展現形態(如網購、社區、交友)形成鮮明對比,一種是晦澀、呆板、孤立的信息展現模式,一種是通俗易懂、鮮活多變、互動與共享相互滲透、推送與檢索相互融合的信息展現形態,在后者大環境包圍中的大學生群體,很難有興趣、有時間去認真接受和品味荊楚文化的特質。
3 針對大學生的荊楚文化傳播方法設計需求
對于博物館來說,針對大學生的荊楚文化傳播方法必須從基于效果的角度來設計,因而必須瞄準三個關鍵詞來考慮:認知、共鳴和認同。①通過傳播方法的設計,使大學生群體能夠對荊楚文化產生認知,進而產生共鳴,最后能夠認同,自覺地將荊楚文化的精神特質融入自己的思維、行為等方式中。
實現認知的要素是“參與和時間”,使大學生能參與荊楚文化的傳播過程,成為荊楚文化傳播的中繼站,既接受荊楚文化,又釋放荊楚文化。設計的傳播方式要能調動大學生的興趣,占據大學生的課余時間,使大學生對荊楚文化能深刻理解,解決傳播中“深”的問題。
實現共鳴的要素是“共享和互動”,使大學生群體能充分參與,群體內部能充分共享荊楚文化認知的成果,產生“共鳴”;大學生群體在荊楚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充分互動,產生“共鳴”;大學生群體與荊楚文化間能充分互動,對荊楚文化產生“共鳴”,設計的傳播形式應能提升大學生參與荊楚文化傳播的主動性,解決傳播中“廣”的問題。
實現認同的要素是“系統和關聯”,是在實現大學生與荊楚文化共鳴后,通過對大學生全面系統、多層次關聯地推介荊楚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設計的傳播表現形態應能使荊楚文化的特質符合大學生的內心期待,讓大學生接受荊楚文化,并使其成為自己的價值觀,解決使大學生將荊楚文化主動傳播“輸出”的問題。
4 傳播方法設計
隨著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國內外許多博物館通過設置針對高校的網絡培訓課程進行文化傳播,提供了許多線上、線下服務,讓高校學生不到館也能享用博物館豐富的資源,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另外,國內部分高校與博物館掛鉤,組織相關專業學生入館實習,加深對博物館藏品和文化的理解,對推動文化在大學校園的傳播也起到積極的作用。
國內外部分博物館通過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技術的運用,將圖片、3D模型、文字、視頻、動畫等信息和真實世界中的物體實時疊加在一起,營造觀眾體驗空間,使博物館信息傳播過程集教育、信息、娛樂、體驗于一體,在提升人機互動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受以上博物館信息和文化傳播方式的啟發,在面對高校學生的荊楚文化傳播方面,為滿足使高校學生對荊楚文化從認知、共鳴到認同的需求,設計傳播方法時,將荊楚文化按照內涵和傳播目標進行了分解。湖北省各博物館根據自身定位,負責傳播荊楚文化的炎帝神農、楚國楚人、現代革命等文化,針對以上文化載體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提出了不同的傳播方法設計。
4.1 物質文化傳播方法設計
以楚國楚人為例,物質文化主要是遺址、建筑、青銅、漆器、絲織等。由博物館主導,在湖北省內高校設置楚文物道具虛擬創作網絡課程和手機App應用,將課程納入選修課程。課程技術實現途徑主要是采用VR(虛擬現實)技術,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形式是自由組合成課題組,設定選題后,學生課題組開始為期一個學期的研究型的文物道具虛擬設計與制作全過程。如青銅器道具創作(漢服等創作也類似),設計成創作過程、討論社區、作品評優三個板塊。其中,創作過程包括選題、設計、選料、制作、墓葬保存等階段,用于引導學生進行文物道具創作全過程;創作討論社區包括地理區、宗教區、工藝區、風俗區等,為各高校歷屆學生創作提供了一個討論、交流、互動和信息共享平臺;作品評優部分用于網上虛擬作品評優,鼓勵高校學生廣泛參與文物道具創作課程。在創作青銅器文物過程中,首先選擇地域、年代和社會階層,然后才能選擇準備創作的青銅器具,這個過程會引導學生了解所選擇年代和地域楚國的社會階層架構、等級制度和標識。接下來進行器具形狀的設計或選擇,包括紋飾的設計或選擇等,這部分內容會引導學生掌握所選年代的宗教、美學、風俗、禮儀等知識。在選料階段,涉及當時泥土、礦產資源的分布和交通條件等知識。在制作階段,將引導學生掌握當時當地的科技、工藝水平和制作方法。墓葬保存階段,將引導學生掌握墓葬風俗、禮儀、墓內濕度和溫度的變化對青銅器影響,以及加快青銅器氧化需施加的應力條件等化學知識。
4.2 精神文化傳播方法設計
精神文化主要是以人物和事件為載體來表現的,為了提高高校學生在荊楚精神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參與、互動、共享程度,增強傳播文化內容間的關聯性,必須突破僅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敘事方式的單向傳播方法,通過組織活動、事件將高校學生帶入荊楚文化的傳播環境中。
博物館可以通過組織面向高校學生的荊楚人物和事件的微?。ɑ蛴螒颍┰O計方案征集賽事,實現對荊楚精神文化的深入、廣泛傳播。以微劇設計方案征集為例,博物館在網上建立荊楚文化微劇庫、微劇設計社區,每年以大獎賽的形式,向省內外高校學生征集指定人物和事件的微劇拍攝方案,并將其放到網上,由高校學生網上投票選優。博物館協助和支持獲勝團隊的學生組隊進行微劇拍攝,并將微劇成果納入網上的荊楚文化微劇庫。以楚國楚人文化某事件微劇方案為例,高校學生需根據博物館給出的某事件選題組隊,每隊都要根據時代、地域等背景和事件本身,策劃設計出劇本、服飾、器物、建筑及內飾、禮儀、風俗、音樂等方案。其中,劇本方案中包含了詩詞,引導高校學生在設計劇本時對制定年代的詩詞深入了解和理解;服飾方案的設計,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事件發生年代和地域的社會階層、服裝形式、配飾樣式、審美、服裝材質、工藝水平等內容;器具方案的設計,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社會階層、禮儀、工藝、材質、紋飾等相關知識和內容。因此,一套完整的微劇設計方案,能帶動參與設計的學生團隊完整地認識、理解事件發生年代的背景、宗教、禮儀、詩詞、音樂、工藝、科技等方方面面。設計團隊將設計方案提交到網上的同時,還需附帶提交每個設計方案的設計說明,闡明每個設計方案形成過程中考慮的因素,供廣大參與投票選優的學生在微劇社區進行討論、交流。在此互動過程中,無形中將微劇年代的各種文化要素進行了廣泛傳播。選出的微劇方案放在社區中進一步征求修改意見,最后確定為微劇拍攝方案??梢钥闯觯》桨傅恼骷⑦x優過程,能夠帶動設計團隊和投票團隊主動獲取荊楚文化要素的興趣和積極性,突出了交互、互動與共享。
5 總結
高校學生群體是荊楚文化廣泛、深入傳播的有效力量,也是今后荊楚大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做好面向高校學生的荊楚文化傳播工作尤為重要。博物館有豐富的荊楚文化資源,面向高校學生的傳播方法是使高校學生從文化認知、文化共鳴到文化認同。本文提出博物館利用文物道具虛擬創作網絡課程、荊楚人物和事件的微劇設計方案征集賽事等荊楚物質和精神文化的具體傳播方法,可作為現有各種傳播方法的補充,有望提升荊楚文化在高校學生群體中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