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龍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是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新發展階段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以科技創新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
科技創新是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的關鍵一招。從國內看,中國經濟面臨著轉型發展的緊迫任務,需要將要素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以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重點是實現高質量、廣范圍的科技創新。因為只有科技創新才能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產品附加值,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優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競爭力,只有將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融合起來,才能更好解決發展新階段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面臨的各類挑戰。
從國際看,“逆全球化”趨勢、貿易保護主義、美國對中國進行全面遏制打壓和地緣政治摩擦等,使得中國必須實現外向型經濟向內需經濟的徹底轉變。事實證明,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從中芯、華為等事件也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就會使得整個產業受制于人,甚至威脅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只有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才能徹底解決制約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技術瓶頸問題。
構建國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必須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我國已經具備了實現持續科技創新的寬厚基礎。中國已有1億多人受過高等教育,成為了世界高等教育大國,教育投入占GDP比例連續多年超過4%。我國研發經費總量僅次于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研發經費投入增速保持世界領先,投入強度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報告指出,中國2019年度申請專利數量繼續位列全球國家的首位。當然在發明專利方面,我們還需要花大力氣解決原創性發明專利數量偏低和質量有待提高的不足。
此外,通過構建國家創新體系,將官、產、學、研有機結合,中國已經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深海探測和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進行了戰略布局。
受到中美兩個大國競爭關系的影響,美國對中國高科技企業和人員的打壓和限制,不會阻止中國科技進步和國際競爭力提升。隨著科研投入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體制機制的不斷創新,中國在芯片等相關高科技領域必將實現重大突破,中國一定能夠解決科技上的“卡脖子”問題,實現科技強國戰略。
我們要構筑國家、市場和社會多方協同參與的國家創新體系。
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實現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就需要綜合利用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規模和完整產業鏈優勢,加快構建國家、市場、社會協同參與的國家創新體系。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國家在基礎研究和重大科技項目中要發揮支持性作用。由于基礎研究、前沿技術、重點技術領域的研究探索一般較長周期,需要較大的科研投入和大規模的分工和協同,更面臨著較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所以只有集中國家力量,形成共建共享的基礎平臺,才能完成大規模資金投入、大量人才聚集、良好科研生態鏈構建等任務,形成應用研究和商業化開發的科研基礎。
現代市場經濟中,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也是創新要素集成和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企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由于外部的競爭壓力和內在追逐超額利潤的動力會不斷提高技術水平。但是,現實中存在的科研成果轉化難度大、風險和不確定性高,以及企業發展的內卷化等問題,使得一些企業在科研投入方面“望而卻步”。
要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一是要改革現行的財稅政策,加大企業科研投入的抵扣力度,同時通過財政和稅收政策激勵企業加強科研投入和技術改造;二是要加快構建和完善技術交易市場,使得一些從事研發的企業能夠通過科技成果市場化交易或商業化轉化獲得資金繼續研發。
社會中的科研機構和個體也是現代技術創新的重要支持力量。在中國特色科研體制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產出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因此,要從中國科研創新的實際出發,通過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改革,最大限度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提高科研產出效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同時,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政府、企業和社會其他組織之間加強合作,發揮協作協同效應。另外,還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保障科研產出單位和專利所有者獲得合理報酬,激勵創新主體產出更多高質量科研成果。
作為一個開放型大國,我國還應該大力培養和引進國際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加強與各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之間的科技交流合作,提供高質量的科研硬件設施,打造有利于創新的良好科研環境,不斷攀登世界科技高峰。
“十四五”時期是主動適應新發展階段的關鍵時期,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時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大背景下,在中國經濟社會大轉型時期,只有以科技創新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才能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