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文博
在人類整個發展史中,危險與人類的社會發展一直相伴,危險的發生客觀上是不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徹底消除的。像是地震、海嘯、颶風等自然風險的發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保險的本質特征是分散危險和消化損失,“螞蟻遇水抱團過河”的故事說明了群體的力量較之個人在應對危險時會得到更好的結果。保險就是這樣一種工具,在防范或減少危險的領域,實現社會成員群體之間的經濟互助。
“老有所養、幼有所護、財有所承、業有所依”是不同生命周期、不同家庭模型下的財務策劃,也是保險公司整體業務的依托和整體理念。我國的保險業始于清朝末期,1805年保險制度開始傳入我國。1835年,英國人在香港設立了保安保險公司,1836年,英國人又設立了廣東保險公司。洋務運動期間,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主張設立招商局,獲同治皇帝批準,1872年,招商局正式成立,這是中國最早的航運企業,也是中國洋務運動碩果僅存的產物。1876年,招商局創立了上海“仁和”保險公司,經營水火保險業務,開創了我國民族保險業的先河,1878年,招商局又設立“濟和”保險公司。1885年,招商局將以上兩家公司合并,設立“仁濟和”保險公司,也就是2016年在深圳復盤的“招商局仁和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經濟的發展、國民財富的積累、危險管理的技術提升、保險制度的健全、保險觀念的普及,逐步促成了我國保險業在20世紀后的全面發展。尤其是人身保險、責任保險得到大力的推廣和普及。突發意外、意外災害,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彌漫全球后人們對于保險的意識更加強烈。
2018年3月13日,中國銀監會和中國保監會職責整合,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保監會”。由此可見國家對保險行業的重視程度和未來的發展速度。
在保險業經歷了驚濤駭浪后,有人因買了保險而獲賠竊喜,有人因不了解產品而對此行業產生厭煩情緒。縱觀全局,我國保險業隨著國內經濟發展也在不斷地取長補短,走向專業化、國際化。在傳統的保險行業里,公司在不斷摸爬前行中尋找出路和突破,現在國家對精算師的培養、保險人才的培育、設立專門的保險專業等一系列舉措,使保險業快速走向行業前沿。傳統產品的單一,不能夠全面滿足客戶需求使得近年來衍生出大量的保險經紀公司,這些保險經紀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公司對于銷售人員的管理及客戶的滿意度,不僅讓銷售人員在銷售上能夠對客戶做整體的規劃,還能讓客戶在一定的預算內保障利益最大化。未來,保險經紀公司的發展將是整個保險行業的風向標,保險業不再是某家公司產品單一發展,而是多元化的產品比肩而行,無論對于保險從業者還是客戶都是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