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厚明



編者按:近期,受新冠疫情爆發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制造業投資持續降溫,投資增速已跌至歷史低點。作為世界制造業大國,我國正面臨著新冠疫情沖擊和全球產業鏈重構的雙重挑戰,更需要強化制造業優勢。有鑒于此,我刊曾在2020年第6期“特別關注”欄目策劃“聚焦制造業的信貸支持”主題,從銀行業機構的視角剖析制造業的金融支持。本文則從宏觀經濟和行業發展的視角,分析了投資下滑的原因并提出具體建議。說到底,制造業實力的增強要依靠技術的創新和要素的全方位賦能。展望后疫情時期,如何促進要素資源向制造業涌動,推動制造業質量提升和效率提高,是應當深入思考的問題。
2019年以來,特別是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后,我國制造業投資增速呈現出持續下滑態勢,目前已經跌至歷史低點并處于低位延續期。制造業投資是我國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約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30%,占工業投資的80%以上,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反映經濟景氣度和活躍度的重要變量。當前,客觀認識和把握制造業投資現狀,厘清導致制造業投資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并采取有效應對策略,對于實現我國經濟平穩增長意義重大。
我國制造業投資現狀
制造業投資增速和制造業民間投資增速均出現大幅下滑。
2020年1~5月,我國制造業投資增速為-14.8%,較去年同期回落17.5個百分點,但較2019年1~2月歷史最低點-31.5%收窄16.7個百分點。制造業民間投資也呈現持續走低趨勢,2020年1~5月,制造業民間投資增速為-17.37%,較去年同期回落20.05個百分點,但較2019年1~2月歷史最低點-33.31%收窄16.61個百分點。從圖1中數據可知,2019年以來,制造業民間投資增速在增長時期,其各月份增速均小于制造業投資增速;2020年年初以來,制造業民間投資的各個月份的降幅均大于制造業民間投資降幅。民間投資是制造業投資的主體,民間投資增速的下滑成為制造業投資增速下滑的主要拖累因素。
制造業重點行業的投資增速明顯下降
2019年以來,特別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我國投資累計增速出現過負增長的制造業重點行業數量不斷增加,涉及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汽車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等制造業的上中下游行業。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這三個重點行業2019年以來所有月份累計同比增速均出現負增長。2020年1~5月,隨著工業復工復產的加快,工業經濟秩序開始恢復,絕大部分制造業行業投資增速降幅較年初收窄,少數行業甚至出現了正增長(見表1)。
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速開始回落
當前,在我國制造業投資構成中,技術改造投資的占比高達50%左右。技術改造投資對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檔次、促進制造業整體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意義重大。近年來,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的增長速度一直顯著高于制造業投資增速,從而對于提振制造業投資、穩定和提升制造業產能利用率發揮了重要作用。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以來,伴隨著制造業投資增速的持續走低,我國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的增速也呈現出明顯的回落趨勢。2019年1~12月,我國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累計同比增速由2月份的19.5%快速下滑至12月份的7.4%(見圖2)。
制造業庫存近期有所增加,但仍處于去庫存階段
受新冠疫情影響,市場需求萎靡不振,國內外訂單大幅減少,導致制造業企業庫存明顯上升,2020年1~5月,我國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累計同比增速降為9.0%,較去年同期上升了4.9個百分點;與之對應,新冠疫情下,大量制造企業停工停產,制造業投資也呈現大幅下滑趨勢。2020年1~5月,制造業投資累計同比增速降為-14.8%,較去年回落17.5個百分點。當前,我國仍處于制造業庫存周期的下行階段,與之相應,制造業投資也呈現回落趨勢(見圖3)。
導致當前制造業投資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企業盈利能力持續下降
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1~5月,我國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累計同比增長-7.4%,較去年回落12.5個百分點。2019年以來,我國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增速呈現持續下滑態勢,各月利潤總額增速均為負值,特別是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1~2月利潤總額增速甚至下跌至-38.3%,這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最低值;1~5月利潤總額增速為-19.3%,較去年同期大幅回落17個百分點。此外,2019年以來,工業企業虧損情況不斷加劇,疫情沖擊下,2020年1~5月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累計同比增速為39%,較去年同期提高了24.1個百分點,并且每個月企業虧損額累計同比增速均高達兩位以上。企業利潤的持續下降一方面導致企業缺乏資金用于后續的擴大再生產投資,另一方面也會給相關制造業企業的投資信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美國關稅打壓下外貿環境復雜嚴峻,產業外遷趨勢開始顯現
2019年以來,伴隨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興起,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加劇,美國不斷對我國外貿實施關稅打壓。再加上今年新冠疫情的沖擊,當前出口形勢持續惡化。2020年1~5月,我國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累計同比增長-6.2%,增速較上年回落10.6個百分點;工業出口交貨值當月同比增速自2019年5月份以來持續處于低位。疫情影響下出口訂單的減少直接對制造業投資帶來嚴重負面影響。此外,受中美貿易摩擦及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國內開始出現紡織、電子信息等部分產業向東南亞等國家轉移趨勢,這對國內制造業投資增速下滑也帶來一定影響。
經濟發展“脫實向虛”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性解決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我國經濟發展承壓下行,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持續低迷并延續至今,造成制造業等實體投資持續下降,特別是近期民間投資增速幾乎停滯。據測算,2010~2018年國內非金融上市企業中,實體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從30.22%下降至20.81%,而上述企業金融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接近翻倍。2018年我國金融業投資回報率均值高達16.74%,而實業投資回報率均值僅為3.49%。經濟發展“脫實向虛”短期內導致制造業投資的大幅下滑,并不斷增加金融風險;長期來看則會動搖制造業等實體經濟根基,導致“產業空心化”。
對策與建議
加強企業技術改造,提高制造業技改投入強度
引導企業增強對技術改造重要性的認識,鼓勵企業增加技術改造經費支出,提升技術改造投入強度。同時,提高對中小微企業技術改造支持力度,針對中小微企業技術改造需求,制定差異化政策,通過提高中小微企業技術改造投入來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另外,圍繞企業技術改造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做好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與溝通工作,積極發現和總結技術改造典型案例、成功經驗和模式,加大宣傳推廣力度。
繼續推進制造業降成本,不斷優化制造業營商環境
首先,為緩解新冠疫情對企業的負面影響,應進一步抓好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制造業企業固定資產加速折舊、階段性降低“五險一金”費率等政策的貫徹落實,同時推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的三檔并二檔以及優化制造業留抵退稅的相關政策,增強制造業企業對減稅降費政策的獲得感。其次,降低企業用地成本,推進工業用地供給制度改革,實施差別化用地政策,改變傳統的一次性轉讓模式,進一步規范工業地產產權分割政策。再次,以提升服務效能為目標,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推廣浙江省“政府事務代表”“最多跑一次”等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的創新實踐經驗,搭建政府與企業溝通的對話平臺,以優越的營商環境提升制造業企業生產投資的積極性。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加快發展民營銀行、普惠金融和村鎮銀行、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等多業態中小微金融組織,通過制度設計、政策調節、監管規范等手段構建差異化競爭、特色化經營的中小企業融資體系。同時,支持制造業企業通過股權融資充實營運資金和擴大生產投資,鼓勵優質民營中小企業擴大債券融資規模,同時支持和鼓勵企業在境內外運用資產證券化產品等進行融資。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加強全面的信貸風險預警機制建設,打造可靠的信用評價平臺,重點強化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等重點產業的資金扶持。
積極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增強企業投資與生產動力
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和動力。首先,要適應居民消費從“有”向“好”的轉變,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培育重點領域消費細分市場,使消費真正成為國內市場發展的“頂梁柱”。其次,應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再次,要加快實物消費提檔升級,優化促進汽車消費的政策設計,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推動傳統商貿創新發展。引導消費新模式加快孕育成長,加強適應平臺型消費等發展需要的制度供給。最后,要推動農村居民消費梯次升級,鼓勵和引導農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娛樂、汽車等消費。為應對新冠疫情不利影響,通過激發強大的國內市場支撐制造業投資生產的動力。
采取優惠政策改善市場主體預期,提振投資者信心
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實體經濟領域投資者信心不足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產業基金等方式,加大對制造業自主創新產品的購買與扶持力度,鼓勵和引導制造業價值鏈邁向高端化,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盡快調整制造業相關領域的進口關稅政策,如天然橡膠等制造業稀缺原材料的進口關稅。針對未來中美貿易摩擦面臨的不確定性,應未雨綢繆,保持戰略定力,做好相關應對政策的儲備,以有效維護我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作者系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智庫工業經濟所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