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一生,熱愛藝術,垂暮之年,猶以忠誠懇切之言作此囑詞,為一般青年藝術家作一詳明之指導。”這是《羅丹藝術論》囑詞中的第一句話,說明這本書是為廣大青年藝術家所作,其中包含了藝術技法理論和人生哲學等。對于青年藝術家來說,藝術技法和繪畫基礎顯得尤為重要。技巧只是方法,如果忽略了它,將永遠達不到想要表達的目的,傳達不出表現的思想。只有正確理解技法,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真與美,才有可能變通和創新。“美”存在于傳統之中,要尊重傳統,體會那種對自然的崇拜。一切的美都源于自然,但是又不會被傳統所禁錮。從傳統中提取優秀的藝術作品,挖掘作品背后優秀的文化內涵,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將作品中最本質的東西加以傳承,取其精華,再融入自身的想法和對于創作內容的感情,才是“美”的表達,這也許就是羅丹可以成為新一代藝術大師的原因。
一、真即是美
“真即是美”是《羅丹藝術論》的主體思想,貫穿于囑詞全文乃至整本著作。自然的便是美的,要“奉自然為唯一的女神”,要有對自然的摯愛和渴望。在《現代漢語字典》中,對于“自然”的解釋有兩種。其一是生活中的自然景觀;其二是自然而然的發生,不矯揉造作。人類不經意表現出的表情和動作,都是生命進行過程的一種表達,更多體現的是生命的本真。在《羅丹藝術論》中,羅丹提到雕塑與塑造的關系時,曾說:“一個雕塑家不論是表現快樂或是悲哀或是某種情緒,只有在他的作品有生命的時候,才能感動我們。”作品的靈魂在于它是否具有生命,生命是自然的,而自然的是真的,真的便是決定作品是否美的因素。
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曾經說過:“我的畢生都在追求像孩子一樣去創作。”孩子們看似涂鴉的作品之所以動人,是因為他們富有童趣的表達讓作品充滿靈魂,雖然無法與孩子感同身受,但是童趣渲染的靈魂是人們無法拒絕的東西。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打破了人們以形為美、以像為美的畫像式藝術觀,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逐漸以人類或人與物的關系為主。雖然人是自然的人,但意識活動是非自然的,藝術家需要以自身的想象力和觀察力來主觀、能動地創造藝術。羅丹指出:“塑鑄只是再現外表;我卻在外表之外,兼表內心,這當然也是自然之一部分。”
自然的即是美的。柏拉圖所認為的美是一種理念,而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很多哲學家、美學家、詩人對于美的理解各有不同。在藝術家的眼中,美是另外一種樣子。一切都是美的,他們可以碰觸到事物內在的“真”,能夠透過事物的表象去發現其內在的品性,“真”即是“美”。“奉自然為你唯一的女神吧!”大師羅丹之所以發出這樣的贊嘆,是因為自然而然真實的、不矯揉造作的事物在藝者的眼中就應該是最美的。
在提到藝術大師拉斐爾時,羅丹認為真正值得人們去學習的是作品背后蘊含的柔美精神,是拉斐爾從心底流露出的那種對于自然的愛。羅丹在這里以雕塑為例,在做雕塑時,不是簡單地從平面入手,要想象平面是立體的一個輪廓、一個邊緣。他告誡人們畫家同樣如此,“只有體積,沒有線條”,永遠都要注意高凸面,高凸面支撐著輪廓。在尊敬傳統的同時,以事物的本質為標準,學習大師作品中通過色形體表現的意義和“真實”的精神。什么是“真”?要透過表象的事物,往深處去。換言之,藝術不再是簡單的點線面色形體,不是普通的二維平面,也不是將人們所看到的表象直接表達出來,而是深入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表象,跳出局限才能觀察到本質,才能有高妙的情致。
二、藝術之源,源自內在的“真”
“真”是人們用眼睛看到事物表象而后又經過思考加工,留下的獨一無二的感受。所以,“真”并不是要求人們扮演照相機這樣的角色去簡單地復刻客觀事物,而是要求人們把內心最真實的情感描繪出來。
藝術之中的形色體都能夠傳達出作者內心的真情實感。“真”的藝術要求創作者有真實的生活,熱愛生活中的一切。人們要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美的存在,感受生活給予的各種滋味,將作品融入生活,這樣的作品才是有靈魂和生命的。法國思想家帕斯卡曾言:“真善言辭的人,蔑視功鼓簧舌的佞人。”真實的人,不喜花言巧語,阿諛奉承。做一個是非分明有追求,直面希望和痛苦的真實的人,勇于面對過錯,也會反思自己,摒棄沒有意義的偏執。有自己的主見和價值觀,直面偏枉之論,堅定自己的決心,不奢求所有人都認同自己的觀點及作品。或許你的觀點與他人的看法不一,或許此時的你是孤獨的不被理解和包容的。但是,只要堅持本真,做真實的人,創作“真”的作品,即使一生沒有人理解那又如何。從古至今,國內外在活著時不被世人理解的藝術家比比皆是,荷蘭印象派畫家梵高便是典型代表之一。他的向日葵興許正是他慰藉人世苦難的獨特方式。回顧他的一生貧困潦倒,絕望時他以畢生摯愛的繪畫去追求世界上最簡單的東西——陽光。在他的作品中,大多為強烈的色彩對比,誰又能知曉他將生活的疾苦看作為靈感的繆斯,穿過疾苦去尋找那平凡而純粹的幸福。他去世之后才逐漸為世人所知,作品價值倍增,其生前沒有人理解卻依然不向世俗低頭的魄力讓人更為贊嘆。
世人認為所有的藝術都應該表現出美的東西,使人賞心悅目,美與丑是相互對立的。那些變形的、扭曲的和殘缺的都被視為“丑”。羅丹卻這樣說:“自然中公認為丑的事物在藝術中可以成為至美。”羅丹認為的“丑”是假的、造作的,不求表達只求悅目,毫無真情,徒具外表。藝術家不應該為了取悅大眾而隱藏衰頹。可見,兩者對于“丑”的定義并不一致。
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是美的代名詞,體現出女性的典雅和淑賢,而法國文學家雨果筆下佝僂獨眼的鐘樓怪人加西莫多卻是人們對丑的定義。在羅丹眼里,丑的東西都是有特性的事物,因為世間美的事物千篇一律,相對于美,丑的事物會呈現出更多的特性。羅丹將大眾認為丑的事物視作藝術創作的獨特性。他認為,藝術家在創作時應當把自然的真理表現出來,其中不僅包括外在的真,而且要表現內在的真。羅丹的作品便是他美學思想最好的闡述。人們要學習大師感受身邊的美好,突破定性思維,充分發揮自己的感知力和想象力,運用多種表現形式,結合身邊的材料,尋求自己獨特的藝術創作風格。正如中國當代作家王小波所說,用理性的思維去思考藝術也會別有一番趣味。古今中外的藝術大家,也有一些具有科學家身份,如集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于一身的達·芬奇、可以做到“詩畫一律”的王維。現當代社會對于藝術家的要求深入到生活的更深層次,讓藝術反映生活哲理,彰顯人類精神文明。“藝者的德性只是智慧、專注、真誠、意志。”大師羅丹如此這般諄諄教誨,是對青年藝術學者的期望和告誡,愿他們可以獨具匠人精神,忠誠于人格的完善,創作出更多的“真”作品。當談到藝術的效用時,羅丹認為藝術雖然不能直接滿足人們的衣食住行,但是它能夠讓人們從生活的羈絆中解放出來,帶給人們幻夢和默想的世界,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對于羅丹來說,能夠稱之為有用的便是能夠增進幸福的事物。
三、結語
《羅丹藝術論》記錄了一代藝術大師忠誠懇切之言,告誡更多年輕的藝術家要熱愛他們的使命。正如羅丹所說:“最主要的是要感動、愛憎、希望和生活。要做藝術家,就要先做起人來。”羅丹賦予雕塑特別的生命,透過事物表象挖掘心中的真與美,為后人指引方向。在不斷的藝術探索、鉆研和實踐中,人們要踐行羅丹的藝術哲學,并專注于自己的創作和熱愛的事業。
(山西大學)
作者簡介:蔣思琪(1995-),女,山西大同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