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孝陽
【摘? ? 要】本文通過對傳統媒體的典型突發新聞報道案例進行分析,梳理出突發新聞報道的特征,指出傳統媒體需要運用深化人才培養、加強聯合作戰、連線現場人脈積累等四大策略,實現突發新聞報道在即時化、可視化、深度化、專題化、交互化方面不斷創新,持續提升突發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關鍵詞】融媒體;突發新聞;突破;創新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運用,5G建設的全面鋪開,無人機、AR工具、VR機器人、直播平臺等新智能設備,中央廚房和新的采編平臺的投入使用,使媒體融合不斷向縱深化推進。而作為最考驗媒體報道能力和突破本領的突發新聞,尤其受到所有媒體的重視。一旦有重大突發新聞發生,報紙、廣播、電視、網站、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都爭先恐后地發布相關信息,吸引受眾關注,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在這一競爭激烈化、白熱化的突發新聞報道同題新聞大戰中,傳統媒體不斷創新,力爭全面還原事件真相,立體展現事件發展的全貌,科學回應群眾的關切,為黨和政府分憂,為普通百姓解惑。
一、突發新聞的特點
突發新聞是指在不可估測、誰都沒有料到的情況下發生的緊急且超出人為控制范圍的新聞事件,其發生具有突發性,常具有以下特點:
(一)重大性
突發新聞能集中反映新聞的各種特質,而且影響面一般都比較廣,更加受到受眾的關注,具有重大新聞價值。
(二)復雜性
人們無法預測突發事件的發生,也無法準確預測出突發事件的結果、影響、走向等,所以在應對上有一定的復雜性。
(三)破壞性
每次突發事件都會對人們產生精神或物質上的傷害,比如重大衛生事件、地震、洪災、重大交通事故等。
二、四大策略贏突破
因為車禍、爆炸、礦難、刑事案件等突發新聞往往具有人員傷亡,或政府監管工作不到位等因素存在,導致在現場采訪時,某些部門人員拒絕說,死傷者家屬不愿說,圍觀群眾胡亂說,核心信息無法得到呈現,小道消息滿天飛,無助于信息的及時發布。這就要求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實施多兵種聯合作戰策略,在突發新聞競爭中贏得主動權。
(一)人才培養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突發新聞記者是記者中的特種兵、突擊手,要有很強的突破能力和大局觀。面對事件現場雜亂無章的局面,突發新聞記者要迅速找到有關人員了解現場情況,還原事件真相。這對記者的業務素養和能力提出很高要求,要加大這方面人員的培養力度。而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也要由過去單一的文字、攝影、攝像記者向集文字、攝影、攝像等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記者轉變。
(二)協同作戰策略
由于突發新聞難以預料,其影響也大,關注度非常高,這就要求不能作為一般采訪來簡單對待,而是要集合多路記者,采取協同作戰方式,前后方配合,不斷取得報道的突破。
新媒體環境下,“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發布者”,一些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往往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上都有各種信息呈現。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要善于運用新媒體平臺提供的信息,一方面派記者到突發事件現場采訪,另一方面后方記者搜索網絡上已有的信息,前后方呼應,把報道向前推進。
2019年,在無錫跨橋、勞榮芝被抓等國內幾起熱點事件中,新安晚報社一方面派出多路記者趕到事發現場,同時,為每路記者安排1名后方記者配合,搜尋網絡上出現的最新相關信息,幫助采訪核實。這種前后方聯合作戰,互相補位的方式,往往能抓到最新的信息源,效果較好。
(三)連線現場策略
突發新聞事件中,當事人、目擊者、死傷者的家屬,第一現場的消防救護人員、第二現場救治的醫生等都可以作為信息來源。如果無法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可以通過視頻連線、音頻播報等方式,及時將有關信息發布出來。
2020年7月7日,歙縣城區因為積水,學生無法趕到高考考場,當日的語文、數學考試延遲。這一事件受到全國關注。了解到這一重要信息后,新安晚報記者通過電話找到當地的考生家長、校長等進行核實,率先發布了該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突發事件現場,采訪不能耽誤搶救工作,提問需要注意方式,不要引起死傷者親人的不適,做到人文關懷。
(四)人脈積累策略
一些突發新聞事件中,比如命案、安全生產事故,除非記者或線人剛好在事件現場,否則很難進入事件核心區域。這就要求記者平時多積累人脈,一旦遇到難以接近核心信源問題時,可以采訪到相關辦案人員、消防救護人員等,發布權威信息。
三、“五化”建設謀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聞宣傳是否善于創新,是否能夠做到常做常新,是其發展壯大、保持強大生命力的關鍵。
正因為突發事件本身具有突發性,復雜性、破壞性等特點,社會各界非常關注,因此不斷提升突發新聞報道的質量,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力求出新出彩,既是各家媒體工作的重點,也是衡量各家媒體反應能力、指揮水平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準。
(一)即時化
1963年11月22日中午,美國總統肯尼迪在達拉斯城遇刺。在四名隨行記者中,合眾國際社老牌記者梅里曼·史密斯因在搶救肯尼迪的醫院搶到一部電話機,首先向全世界報道了總統負重傷的消息,成為新聞史上的經典案例。
當下人人都有智能手機,各種直播平臺隨時在線,不再需要搶電話報道重大突發新聞。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技術的不斷迭代中,突發新聞報道的即時化、直播化成為傳統媒體操作的一種普遍方式,而不再是網站、論壇、抖音、快手等平臺的專屬。
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推進,報(紙)、網(站)、(客戶)端、微(博、信)等成為了傳統媒體的標配,克服了報道時效的不足。很多重大突發新聞由隔天發布變為當天發布,甚至即時發布、直播發布。
2020年6月15日,合肥市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襲擊,城市多個地點發生內澇。新安晚報在安徽網、大皖客戶端立即進行直播,多位記者深入內澇一線,以文字、圖片、視頻滾動報道,全面展示暴雨對合肥造成的沖擊,以及有關部門和居民抗擊內澇的積極行動。當天該直播的點擊量達到了200多萬。
(二)可視化
在融媒體傳播格局下,傳統媒體擺脫了單一傳播平臺的限制,可視化、短視頻化成為傳統媒體傳播的新風口,呈現爆發式增長。而對重大突發新聞進行可視化、視頻化報道,更能滿足受眾的求知心理。
十幾秒的短視頻,能直觀形象地展現事發現場的情況。對2020年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安徽支援湖北醫療隊返回、歙縣學生坐船去高考、八一建軍節戰士在防洪等,新安晚報、大皖客戶端制作了視頻《英雄回家》《乘風破浪的學子們,加油!》《為他們!心動10秒!》,受到了各界的好評。
而2020年1月央視頻開通的武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建設的“慢直播”,數億網民圍觀,讓網民們在家當“云監工”,滿足了人們的陪伴感、參與感和在場感。
這些可視化的表現方式,讓視頻成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載體。2020年上半年疫情防控期間,很多人宅在家中,直播帶貨意外走紅,受眾對可視化表達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三)深度化
由于突發新聞事發突然,自媒體或普通拍客一般都會把重點放在突發事件現場,有的甚至將朋友圈或道聽途說的信息隨手轉發,導致信息在幾次傳播后失真。對于傳統媒體來說,除了利用融媒體平臺(網、端、微)即時發布突發事件的動態信息外,還應加強研判,深入挖掘突發事件發生的原因、各方反應、事件影響等,以滿足受眾進一步的信息需求。
新聞評論是新聞宣傳的旗幟和靈魂。除了專家點評提升突發事件報道的深度和服務水平,新聞評論更能直接表明突發事件中媒體的態度和立場,讓報道觀點鮮明。《瘋狂謠“鹽” 止于智者》《網民發布觀點要有是非判斷》《謠言止于智者,更得止于法律》等一系列評論,就是新安晚報在一些重大突發事件中旗幟鮮明地對各種“謠言”亮劍,切實履行媒體社會責任的表現。
(四)專題化
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不斷學習新媒體的報道方式,創新重大突發事件報道方式,專題化、集納式報道就是其中的一種。2020年新冠疫情、抗洪救災等重大突發事件,國內各傳統媒體都推出了不同的專題報道,及時回應了受眾的關切。
(五)交互化
社交媒體時代的傳播環境改變了過去新聞單向傳播的方式。對于傳統媒體的報道,很多受眾會在微博、微信、客戶端留言,和媒體進行互動。其中,不乏新聞事件目擊者發表自己的所見所聞,而記者通過采訪核實,實現信息的再次發布,傳播過程的互動性大大增強。這也增強了普通受眾對新聞發布的貼近感,提升了新聞傳播的效果。
創新之路沒有止境。隨著新技術、新平臺的不斷發展,新聞呈現方式也會不斷推陳出新,以更好地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
參考文獻:
[1]王阿潤.記者現場采訪突發新聞的方法思路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0(01):157-158.
[2]史靖洪,唐陟.奮力打造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J].新聞戰線,2020(05):2-5.
[3]欒軼玫,張雅琦.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的信息呈現與媒體表現[J].新聞戰線,2020(02):12-15.
[4]紅塵.論突發性新聞事件報道形式的創新[J].新聞界,2005(06):95-96.
[5]王高遠.“歷史在我們面前爆炸”——梅里曼·史密斯首先報道肯尼迪遇刺的經過[J].國際新聞界,1994(01):36.
(作者單位:新安晚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