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回放】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有人說:一個頻頻回頭的人,沒有遠路可走。
也有人說:一個不回頭的人,不僅走不了遠路,甚至無路可走。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請你針對其中一個觀點寫一篇駁論文。
要求:觀點明確,有理有據,邏輯清楚,結構完整,體現一定的思辨思維,不少于800字。?
【命題透視】
這是高二階段的一次駁論文寫作。
材料中所給的兩個觀點是兩個比喻句,是關于人生哲理的形象化表達。材料中所給的關鍵詞“回頭”“不回頭”“遠路”等詞語充滿多義性。寫作的前提是把這些形象多義的詞語具體化、清晰化。例如“回頭”可以指回顧走過的道路,審視過往,反思過去的得與失,總結經驗與教訓;也可以指被過去束縛,沉溺于過往,做事不果斷、瞻前顧后;還可以指面對前行道路上的困難往后退縮,恐懼害怕,畏首畏尾。“不回頭”可以指對過往不知反思,不懂總結,做事莽撞,一意孤行;也可以指不拘泥于過去的得與失,勇往直前,果斷行事;還可以指面對前行道路上的困難與挫折,不逃避,不退縮,堅定信念,勇往直前。“遠路”可以指行事的成功,也可以指先行者、開拓者雖然失敗但為后來人開辟新路奠定的基礎,還可以指在原來基礎上的每一次進步。
【審題提示】
如果我們反駁第一種觀點,就要先界定“頻頻回頭”的內涵。第一種觀點之所以認定“一個頻頻回頭的人,沒有遠路可走”就是片面地認為“頻頻回頭”就是指“被過去束縛,沉溺于過往,做事不果斷、瞻前顧后”,而我們通過界定“頻頻回頭”的內涵,可以知道“頻頻回頭”不僅指“被過去束縛,做事不果斷、瞻前顧后”,還可以指“回顧走過的道路,審視過往,反思過去的得與失,總結經驗與教訓”,這樣就指出了第一種觀點在論證上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接著我們還可以從走“遠路”所需要的條件入手,逐一反駁第一種觀點的疏漏之處。走“遠路”需要我們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信念、勇往直前的氣概,百折不撓的精神等等,我們先假定這些條件和“頻頻回頭”是對立的,但分析之后卻發現有一部分“沉溺于過往,瞻前顧后”的人確實容易走不遠(一分為二地思考,辯證地分析,力求邏輯上是嚴密的),而其他“頻頻回頭”的人卻可以通過頻頻回首過去,更堅定我們的初心和使命,可以通過反思過往,總結過去的得與失,讓我們更明確前行的方向;可以通過借鑒前人的經驗教訓,更好地為我們的前行做指導;還可以通過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自己、豐富自己,從而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假定和事實不符(歸謬法),也就順理成章地證明了自己的觀點“一個頻頻回頭的人,也可以有遠路可走”。當然,我們如果通過批判“不回頭”的危害來間接證明“一個頻頻回頭的人,方有遠路可走”,也是可以的。
第二種觀點的反駁思路可以參考對第一種觀點的反駁。第二種觀點的結果有兩點,并且構成了遞進關系,我們反駁的時候可以針對其中一點來反駁,即“一個不回頭的人,不會無路可走”或“一個不回頭的,可以走得更遠”,也可以把兩點結合起來反駁,即“一個不回頭的人,不僅有路可走,而且可以走得更遠”。
總之,兩種觀點都要辯證地看待,關鍵是對“回頭”和“不回頭”這兩個關鍵詞內涵的界定。我們一旦確定了反駁目標,就要先界定關鍵詞的內涵,指出對方觀點的錯誤或荒謬之處,一一批駁它的漏洞,然后順理成章地得出自己的觀點;但在論述的過程中可以有同情共理的意識,不絕對否定對方的觀點,適當肯定對方觀點的合理之處,這恰恰是辯證思維的需要。
【寫作陷阱】
1.作為駁論文,批駁的內容太少,反駁論證不明顯。
2.對材料中的關鍵詞缺乏闡釋,導致概念不清,批駁針對性不強。
3.論證過程中對“遠路”這個關鍵詞涉及較少。
【佳作點評】
莫忘回馬望舊程
山東省東營市第一中學高二(34)班 ?胡涵琳
該如何看待“過去的路”?有人說,過去的已經過去,我們沒有機會改變,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現在、奔向未來,頻頻回頭的人是走不遠的。而我認為,我們回顧過去,就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三毛說,過去的事,無論是痛苦還是歡樂,喜悅還是傷悲,都在回憶里歷久彌香。我們為何喜歡談論人生閱歷?當然是因為走得多才見得多,見得多才記得多,記得多才懂得多。倘若任何發生的事情都如過眼煙云,轉瞬即逝,不留下任何蹤跡,以致于讓我們記不住前車之鑒,一遍一遍地重復從前已經犯過的錯誤,那么恐怕不僅是我們的經歷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我們的人生也被浪費了。
反觀當下社會中那些忽視“來時的路”的人和事,我們或許會有更深刻的體會。2003年非典肆虐,感染者無數,國家經濟遭受重創。求其根源,是由于人類獵殺捕食野生動物,因而導致病毒大肆傳播。然而人們“痛定不思痛”,17年后,各地野味市場、野味餐館仍舊人頭攢動,與此同時再現的,是17年前病毒肆虐的景象。待疫情得到一定控制之時,有些人又全然忘記人群集聚給病毒防控帶來的巨大隱患,一股腦涌出家門享受“自由”,何等悲哀!
我們回頭,并不意味著逃避現實,恰恰相反,回頭是為了審視現實。日本著名作家石黑一雄曾言,“我喜歡回憶,因為回憶是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過濾器。”磨難過后,比慶幸或者萎靡更該做的,是反思與總結,是回頭望望走過的彎路。秦朝當年統天下,滅六國,最終因統治者的暴虐無度落得個滅亡的下場,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諄諄告誡“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所以我們看到隋煬帝荒淫無度民心盡失,看到唐太宗以史為鑒創造大唐盛世。
我們回頭,不是放棄未來,恰恰相反,回頭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梅德韋杰夫說:“對民族的悲劇的回憶是神圣的,它的意義不亞于對勝利的回憶。”正所謂:憶苦而后思甜。中華民族一百多年前的屈辱史烙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里,國家為此設立了許多紀念館、紀念碑、紀念日,目的就時刻提醒我們,銘記歷史,才能守望未來。
我們回頭,不是沉溺于過往,恰恰相反,回頭是為了收藏來路的風景。馮驥才曾言,“懷舊,是對過往生活的一種留戀,一種對記憶的追溯與享受,一種對人生落花的撿拾。”擁有回憶,才能擁有完整細膩的人生。
愿君此后多坦途,莫忘回馬望舊程。
【點評】
本文論證豐富,語言精練,文采斐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優秀作文。作者以評論式的語言,現實性的事例,將“回頭”這一內涵進行了準確的闡釋,舉例簡潔恰當,引用精練貼切,特別是聯系現實,將疫情前后人們的心態進行對比,告誡人們不懂回頭就有可能重演悲劇。作者有力的論述語言、清晰的寫作思路,令人印象深刻。
【佳作點評】
莫回頭
山東省東營市第一中學高二(21)班 ?扈晨曦
有人說:一個不回頭的人,不僅走不了遠路,甚至無路可走。但我認為不回頭的人因為信念堅定、意志頑強,反而能比普通人走得更遠。
豐子愷曾說:“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頻頻回頭的人,為過去的榮耀或屈辱所困,只掙扎于回憶的泥潭,或躊躇滿志,或自怨自艾,都不利于繼續前行。反而是不回頭的人,斷掉過去的軟弱,舍棄曾經的輝煌,一步一個腳印,從而縮短了自己與目標的距離。
不回頭不是魯莽,而是自信與驕傲。不回頭的人相信自己有非比尋常的能力,無論何等險阻,幾番磨難,都能順利通過。居里夫人獲得諾貝爾獎后,沒有把獎杯視為瑰寶,而是給小女兒當玩具。正是因為她有在領域內披荊斬棘、橫掃一切的自信,是以不把得到的獎杯當回事。這就使她的前路更寬更廣,從此“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若是居里夫人只顧回頭看過去,滿足于鮮花和掌聲中,害怕不能做得更好,對研究產生了畏難情緒,那只會越走越窄,最終把自己逼入絕境。
不回頭也是執著和堅持。誠然,不回頭的人或許會走入死路,鉆牛角尖,所遇到的嘲笑和不解也可能幾倍于圓滑的回頭人。可你焉知路的盡頭沒有繁花,迷霧散去沒有彩霞?馬云曾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但絕大部分人會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陽。”睜開眼之前,你怎么知道今日是艷陽高照,還是陰雨連綿?若只猶疑不決,迷茫了人生,虛度了光陰,只得碌碌一生。大踏步地往前去,哪怕狠狠地撞一回南墻,人生也是亮麗的。
曹操官渡城下破袁軍,以一當十,一戰成名,靠的正是破釜沉舟的決然;數學家薪火相傳,代代接力,百年解開費馬大定理,絕非得益于猶疑和畏縮。中國從不缺善回頭的人物,但正是一群不回頭的瘋子或勇士,在歷史的畫卷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華章!
少年振衣,豈不可作千里風幡看?少年瞬目,亦可壯作萬古清流響。如我等中國少年,當舒意氣,叱蒼穹。闖蕩江山,放眼世界,于荒野披荊斬棘,開辟行路,且歌、且行、且笑、且泣,何必回頭?無須回頭!
不回頭者從不缺路。一代一代的他們,踏出了人類的路!
【點評】
全文文氣貫通一氣呵成,頗有少年壯志、意氣風發之感。文章開頭先駁后立,觀點鮮明;接著對“回頭”和“不回頭”的內涵作了清晰界定,為后文的批駁明確了方向;后文對“遠路”的分析有見地、有深度,超越流俗。批駁的語言既理性深刻,又精練優美,對事例的分析角度別有新意。不足之處是文章層次感不強,結構上缺乏安排。
姜雙明:山東省東營市第一中學語文老師
編輯 ? ?沈不言 ?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