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設計美學是美學的一個分支,美學思想是設計的理論基礎,美學以其深刻的哲學理念指導人類審美活動,并引導設計美學的發展。梳理美學與設計美學的發展脈絡,闡釋兩者在功能與形式上存在著互相交織的關系非常必要。
關鍵詞:美學;設計美學;哲學;文化
一、美學與設計美學的概念
(一)美學
美學,即藝術哲學,在希臘語中最初譯為“感官的感受”。1750年,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第一次提出美學的概念,并建立了這門學科來研究人類與整個世界的審美關系。
德國古典美學家黑格爾在他的著作《美學》中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個觀點用“理念”確定“美”的核心思想,用“感性”區別于“理念”的其他表現形式,從而解釋一切“美”的現象[1]。由于時代背景及哲學思想觀念的差異,不同時期的美學家對“美”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對美學的研究領域及研究對象也進行新的定義。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提出了兩種美的理想,或追求華麗之美,或追求自然之美。的確,對美的理解是因人而異的,但可以確定的是,美學存在于人的精神領域,著重于人的心靈感受,所解釋的問題也存在于一般的物質層面之上。
“美”區別于實用與科學,美感經驗就是對事物形象的直觀感受。生活中我們無處不在追求美,比如偏愛樣式新潮的衣服,追求精致美觀的飯菜,品論優美的詩詞歌賦,等等,人們在追求生活品質與靈魂自由時,便是感受美的過程。對于世間萬物,我們的內心都有著一種體驗活動,這就是美學的研究對象,即審美活動。
(二)設計美學
設計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是美學的一個分支,融合了人們的視覺與審美感受。眾所周知,任何一種實踐都離不開理論的指導,設計一定程度上就是以美學思想為理論根基。
一般的美學指的是存在于精神領域的美的哲學,而設計美學所研究的領域不僅僅局限于“美是什么”這種形而上的問題,還要從藝術層面解釋設計思想的來源,為人們帶來的審美感受諸類具體問題,使我們從物質的藝術性中獲得情感的升華。
設計美學主要探討的問題非常明確:如現代設計美的特質,即工業文明后對于產品美的追求,包括功能與形式美的關系;又如設計美學與藝術美學的異同,設計美學是追求生活中實用物品帶來的美的享受,用以美化人們的生活。
設計美學主要是將美學思想滲透到藝術設計中。美學與人類發展有著較強的互動性與關聯性,且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設計更是伴隨著科技與時代的發展產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反映不同時代的美學思想。設計美學在不斷的完善與發展過程中影響著設計的流行趨勢。因此,設計與美學在融會貫通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從美學理論中汲取營養,從而形成更為完備的設計美學體系。
二、美學為設計美學提供理論基礎
美學問題的研究最早始于希臘歷史上的古典時期,即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與偉大的柏拉圖時代。古希臘的美學思想主導了未來西方美學的發展方向,德國古典主義者溫克爾曼用“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來評價古希臘藝術,認為古希臘雕塑藝術是造型藝術的最高境界。然而,從人類發展的角度看,古埃及文明和蘇美爾文明之前的原始時代就已經有了追求美的觀念。蘇美爾時期的雕塑藝術已經相當成熟,使用復雜的圓雕和浮雕手法,雕塑材料豐富,造型也十分精美。從原始的圖騰象征到如今紛繁復雜的圖案設計,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紋樣到如今精美別致的器物裝飾,從樹葉獸皮遮體到新潮時裝服飾,無處不體現著人們審美意識的進步。
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漫話》中指出,在中國歷史上,不僅是哲學家作品中的美學思想,歷代詩人、畫家、書法家和劇作家留下的詩學理論和繪畫理論、書法理論以及戲劇理論也包含有豐富的美學思想,而且往往體現了美學思想的本質[2]。由此可見,美學思想在中國文化發展中一脈相承,存在于社會領域的多個方面。
前文提到,18世紀中葉,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被提出,而設計美學則于20世紀50年代后期才得以正式命名。這種前后的時間差使得設計美學擁有了足夠的準備期,并且能夠具體到專業領域而更加細化。
美學是人類用來解釋審美意識和藝術創造的學科,它像一盞熠熠發光的明燈,照亮人們追求美的道路。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設計美學有力地借助哲學美學這一理論基礎搭建自己的創新體系。從設計的發展趨勢可以發現,由于不同歷史階段的哲學思想對美學的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設計美學作為與人類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也會有不同的發展。這種不定因素使得不同時期的設計美學在特定的美學思想指導之下,產生的設計作品也會表現出與之相應的視覺效果。我們聚焦當前的設計作品,不難發現,優秀的設計符合藝術的審美,也就是體現了美學思想。因此,哲學美學對設計美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設計中體現的美學思想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許多哲學家、思想家深刻剖析了美的內涵,并提出了獨到見解。先秦時期的美學思想在中國美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孔子、老子、莊子等偉大的哲學家為中國古典美學引領了方向。老子的自然哲學思想所倡導的“道法自然”“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追求“道”的本質實際上是最真實的藝術和美學精神;莊子在《知北游》中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的思想,認為宇宙自然就是一種不加以修飾的原始的美[3];孔子的美學思想提出了美與善的統一,用雕刻藝術來比喻對人的教育,如“朽木不可雕也”,就是用美的意象表達儒家教育的觀點。
首先,我們看東方美學對現代設計的影響。《莊子·齊物論》中講到:“天地與我并存,萬物與我為一”,這種“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也反映在當今的設計領域。蘇州的園林設計中就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園林中分布有假山石,抬頭便能看到山水,建筑的造型、色彩和諧自然,形象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筑崇尚大自然、尊重環境,建筑與山水相融合的哲學思想。又如新中式的設計,便是采用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相互作用,碰撞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另外,“留白”是中國畫獨樹一幟的表現手法,“白”的韻味與意境將畫的藝術美感帶進“似有若無,無勝于有”的高級境界。“留白”這種美學藝術運用到設計中,為現代設計注入了“虛”與“空”的精神源泉,給人以禪的意境。
再談西方美學思想對于設計發展的影響。19世紀下半葉,由于工業革命的發展,英國興起了工藝美術運動,設計與技術分離,藝術家對產品的裝飾提出了新的思想。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領導者威廉·莫里斯提出了藝術與設計相結合的思想,在建筑、紡織品及陶瓷設計等方面進行了革新,設計出許多具有強烈裝飾感的工藝品,影響了多個國家和地區。
最后,以當代品牌設計案例分析美學的思想淵源。一個擁有文化內涵的品牌往往是經得住考驗的。隨著人類素質水平的提高和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文化因素在企業品牌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日本品牌“無印良品”,在最初創作時期是無設計的,但其按照統一的設計理念生產的產品以及規范的店面擺設無不詮釋了“無印良品”的品牌形象。“無印良品”的原始品牌設計師原研哉認為設計不應該只看短期效益,而應該追求長遠的理想。對于“無印良品”的設計,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極簡,去除品牌商標等因素,追求日常化,崇尚萬物有靈,設計師將這種設計理念完美地滲透到“無印良品”的品牌設計中,帶著一種禪意的美學思想,塑造出獨特的品牌形象。這種思想與中國古代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是追求虛空的境界。
四、結語
從古至今,美學思想指導著人類審美思想的發展。美學與設計美學的發展都是以哲學為根基的,哲學以其深厚的思想內涵支撐著兩種美學思想在時代的浪潮中前行。兩者對人類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前者是探究人類物質世界與精神審美之間的本源性問題,后者則追求一種物質形態在造型過程中的審美顯現。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在美學家們孜孜不倦的研究下,人們更多地了解美的本質。在當代文化背景中,設計美學倡導著生活品質的提升,兩者的并存發展也為人們提供了探索美學與感受設計之美的無限空間。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2]宗白華.美學漫話[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
[3]莊周.莊子[M].郭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李樂樂,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平面藝術設計及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