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佳驪


摘 ?要:“非遺”技藝的設計轉化,是向文化創意產品轉換的橋梁,是“非遺”活態傳承的有效途徑。結合刺繡技法與花絲工藝,對具有時代精神的中國吉祥圖符進行再設計,把創新設計與傳統工藝、民俗文化相結合,探索刺繡與花絲工藝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向文化創意產品的轉型,使刺繡與花絲在傳承中得到保護,在發展中創新,在日常生活中煥發新顏。
關鍵詞:“非遺”技藝;花絲;刺繡;設計轉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非遺類文化創意設計產品在新鄉村建設中的應用研究”;(2019SJA0797);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項目(教師[2017]15號)研究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劃分為六大類,其中第三大類包含了傳統技藝,本文中的“非遺”技藝指的是第三大類中的一個分類,即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技藝,下文中統稱為“非遺”技藝。怎樣才能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精湛的“非遺”技藝呢?筆者以“非遺”技藝中的花絲和刺繡為例,以本人的設計實踐和創作為基礎進行闡述。
一、花絲工藝與刺繡的當代發展
(一)花絲工藝
花絲工藝是指用金、銀拔成細絲編結成型,是中國古代珠寶藝術巔峰。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花絲工藝,在傳承和發展中面臨諸多問題。制作工藝費時費工的客觀原因導致精良的藝術性花絲工藝品價格昂貴。掌握精湛技藝的工匠逐步老去,后續繼承者的緊缺,嚴重制約了花絲工藝的推廣和傳播?;ńz制作技藝需要經年累月的學習和實踐,現實的生存問題,直接和間接地導致技藝人才斷層。主客觀雙重緣由,致使花絲工藝脫離了實用性并與當代人們的日常生活脫節,也讓花絲技藝的傳承發展遭遇瓶頸、困難重重。
(二)刺繡發展
中國刺繡以從業人數、產值和刺繡周邊的衍生產業來看,總體上優于花絲技藝的發展。蘇州鎮湖是出名的蘇繡小鎮,在這兒蘇繡的發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生機,在這繁花似錦的發展態勢下,也存在著一些危機。簡而言之,刺繡最初是實用性的。宋朝,轉向實用刺繡與欣賞性刺繡并存。隨著社會工業化大生產和機繡的迅速發展,近代手工實用性刺繡基本退出歷史舞臺,精品欣賞性刺繡成為當代刺繡的旗幟。近年來,國家政府對“非遺”技藝的重視與保護,加之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刺繡行業內的有識之士和新生力量,組建設計團隊并與設計師、品牌合作,在刺繡技藝與實用化產品間搭建橋梁,研發的實用性刺繡產品正逐步進入人們的生活。
(三)刺繡與花絲工藝的結合
時代更替,新時代的花絲工藝怎樣才能親民?技藝精湛、精美絕倫的刺繡與花絲技藝,怎樣才能舊貌換新顏呢?跨行業將兩者技藝結合,創作環保兼具科技含量的佩飾是有效途徑之一。讓欣賞性刺繡通過佩飾重新進入人們的生活,與花絲工藝結合的刺繡煥發新的生命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采取跨界設計的方法,在佩飾設計制作中融合3D打印技術。復雜的廓形經由3D打印技術的輔助,通過電腦設定打印制作,方便快捷又能減少材料和人工的耗損。
(四)傳統文化與工藝的融合
傳統文化是設計創意的源泉,采用表達美好生活愿望的中國傳統吉祥圖符,融合時代特征,以精美的刺繡針法與花絲工藝結合,3D打印技術運用于佩飾制造創新設計中,在刺繡夾層中放入各種有益于身體健康的中草藥,塑造創新設計美感與實用價值融合的新型佩飾。在傳統吉祥圖符中汲取設計元素,循環利用一種佩飾,可進行單個實物佩戴或組合實物佩戴,具有多重實用性的綠色環保設計,用文化創意的設計理念結合3D科技制作,最終以綠色環保實物佩飾呈現。
二、品牌化的設計創作
“非遺”技藝的傳承,大多是由“非遺”大師教授,學徒在一定期限內進行技藝學習,研習一定年限,當技藝達到一定程度并被師父認可,或出師或留在大師工作室工作。師徒傳承制,有助于“非遺”技藝的保護和一脈相承。在中國制造崛起的時代,需要更為多元化的傳承與發展途徑?!胺沁z”技藝通過設計轉化形成產品,并用品牌化發展的理念進行推廣,是“非遺”技藝活態傳承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領繡群倫”品牌
“領繡群倫”品牌是筆者獲得國家藝術基金青年人才計劃項目“領繡群倫”后,落地注冊的設計品牌?!邦I繡群倫”品牌有系統的產品分類,產品款式已達200多種,其中大部分的首飾和皮具就是采用花絲和刺繡等傳統工藝。首飾運用花絲技法結合傳統文化創新設計。刺繡皮具采用手工蘇繡與頭層牛皮制作,將“非遺”技藝與生活日用品結合,讓“非遺”文創品彰顯人們的日常生活之美。從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汲取古詩的意境之美,融入每件皮具產品。產品繡片的設計與中國古詩詞呼應,充滿了詩情畫意。刺繡皮具中采用的繡稿圖形有花鳥、蝴蝶、植物等,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生動鮮活的素材,尋??梢姷钠椒仓姥堇[著別樣的美好生活。
(二)設計亮點
1.設計表現為多功能佩戴性。創新型“領繡群倫”把循環使用的環保理念融入到整個佩飾設計中,每種佩飾具有單個佩戴和組合佩戴的多重利用性。2.設計打破了單一的常規佩戴方式。胸針、項鏈、耳環、戒指又可作為妝點頭發的發飾。胸針可以轉換成佩戴的發卡,項鏈亦可用作發飾等。3.保健實用功能凸顯。佩飾作品中間設置夾層香包,將多種氣味芳香的中草藥研制的細末壓制成片狀固體,既有傳統香包的優點,又便于攜帶、替換?!邦I繡群倫”沿襲了香包的特色,并在款式設計和佩戴方式上進行了重新設計。
(三)藝術特色
1.中國風格的彰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作為源流給予了我們豐富的養料,每個人回到母文化的環境中舒適且具有民族自豪感,“領繡群倫”作品給予我們啟發的同時也愉悅了我們自身。設計理念蘊含著中國風格,能體現中國精神和傳統文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現代佩飾設計簡單地模仿西方,沒有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刺繡作為中國人較常見的一種工藝,能夠為國人接受與喜愛。因此,刺繡與花絲工藝結合能制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佩飾。2.吉祥圖符激活運用。吉祥圖符承載著勤勞的先民對吉祥如意美好生活的期盼與追求,這與當今人們追求幸??鞓返纳钅繕讼嗤?。中華人民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從未間斷過對美的追求,帶有刺繡的華服美衣與作為妝點的佩飾包含著中國人的民俗、精神,甚至是繪畫成就。所以,新型佩飾不再是一個冰冷的物件,而是充滿了感情和溫度兼具人文思想與內涵的文化藝術作品。3.跨界融合創新。佩飾在制作上采用簪刻、花絲、鏤空、鑲嵌、豐富多變的刺繡針法,繽紛絢麗的繡線通過精湛的刺繡技藝呈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配合花絲工藝的精美,加入中國吉祥文化的美好內涵。佩飾夾層放置的草藥香片,加之3D技術輔助應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意設計呈現出當代特色。4.“非遺”生活化。刺繡與花絲工藝重新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去,有了人們參與的實用性功能,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更好地煥發生機。5.一飾多用、拆分組合、循環利用的新型佩戴方式。綠色環保的設計理念,把一件組合式的佩飾拆分成相同風格的一套首飾。拆分后的單款佩飾,可在日常生活簡單隨性地佩帶。隆重正式的場合可佩戴整套的佩飾,以示莊重。
三、“非遺”技藝的設計轉化的價值意義
(一)理論價值
1.“非遺”技藝的實物化推廣。讓更多人通過佩戴“領繡群倫”配飾,了解刺繡技藝與花絲工藝。2.“非遺”技藝多元化應用。作為人類的美化裝飾,刺繡與首飾各自發展了幾千年,二者都是在實用的基本功能上發展出的美化生活和人類自身的功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是,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刺繡與首飾像兩條平行線,各自發展少有交集,刺繡工藝和花絲工藝出現在同一件作品上幾乎難見。這兩種工藝產品從所用材料、制作方法到成品效果、穿戴方式幾乎都不相同。探索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的可能性,也許是新型的發展模式。3.多學科跨界設計。傳統工藝美術、民間藝術和中醫藥學的跨界創作,賦予了作品豐富的視覺效果和精神內涵,傳遞了更加豐富的情感訴求和人文理念。4.科技與傳統工藝的融合。傳統手工藝在保持原有的手作技藝上,在一些制作環節利用科技輔助,省時有效,提高產能。
(二)應用價值
1.傳統文化元素的當代應用。選取帶有吉祥寓意的圖形元素用不同的載體再表達,彰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祝福。2.打造中國特色自主品牌。佩戴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佩飾,能體現民族自信,為中國手工藝開辟出一條高端之路。3.倡導生產性保護。在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具有市場價值的工藝品收益可用于刺繡與花絲工藝的扶持。這利于“非遺”傳承人群的擴充和手工藝人就業率的提高。4.多材質的糅合應用。刺繡藝術與金屬材質的結合拓寬了發展方向,加大不同屬性材料結合運用的可行性??膳c金屬、木材、陶瓷、纖維、新型復合材料等各種材質進行融合。5.日常的手作之美。刺繡、皇室首飾技藝花絲工藝走入千家萬戶更加親民,走下技藝的神壇融入當代人們的生活。
四、“領繡群倫”品牌分享
(一)“佛絲繞”首飾系列(如圖1),采用沉香材質和花絲工藝結合制作?!侗静菥V目》記載沉香有較好的抗菌功效。它能清神理氣、補五臟、止咳化痰、暖胃溫脾、通氣定痛。用銀花絲制成蝴蝶、花朵、葉脈、蓮花花苞形狀,纏繞在自然生長的沉香上,根據沉香原有的造型和孔洞,與銀花絲工藝結合制作成佩飾,產生別樣的意趣。當需要使用沉香時,可自行將其取下,用后還可將余下的沉香裝配在銀花絲中,屬于可自由組裝的、帶有保健功能的飾品。飾品反面是葉脈形狀的胸針設計,表達木、金、火之間的一種融合,飾品做成繩編掛墜、胸針兩種佩戴形式。
(二)“墨墨·含情”系列由一對耳環、三小件組合項鏈、單個如意掛墜構成(如圖2)。其中耳環的正面是一個對稱形的葫蘆,耳環反面呈現為一片葉子,用銀花絲鑲嵌成樹葉脈絡的造型;三小件組合項鏈由兩個葫蘆造型和一片荷葉造型構成,背面用銀花絲鑲嵌成樹葉脈絡的造型;單個如意掛墜采用如意的外形,背面用不同的花絲填法填滿。葫蘆與“福祿”諧音,和如意都是幸福生活的象征。該系列采用花絲技藝,結合水墨意境的暈染絲綢進行鑲嵌,內部鑲嵌可根據不同需要替換內置物,亦可在內置絲綢包中放入了可提神醒腦驅蟲的香料。該系列中一對耳環、花絲造型采用葫蘆外形,寓意“福祿雙全”,葫蘆耳環反面廓形采用葉脈形的花絲填充,表達“含情脈脈”,是作品“墨墨·含情”的諸音表達,別有一番意趣。兩條掛鏈中一條采用葫蘆與荷葉造型以中國結繩方法編成掛鏈,造型獨特精美;另一條單個如意造型掛鏈采用花絲葉脈形式填充并用結繩方法編成,造型精致飽滿。
(三)包款系列。主打款為橫向長方體外形的多功能實用包(如圖3),可作為肩帶款、手拎款、手包款使用,包背面的繡片可拆卸作為裝飾手環佩戴,并可替換其他繡片。內里設計了放鑰匙的小插袋和卡片的內襯。內附一個內襯軟包,便于放零散的小物件,避免摩擦手機屏幕。包身采用廓形設計,皮具硬挺,亦可作為首飾盒、化妝盒使用。皮甲系列(如圖4)中的男款錢包正面鏤空成兩個大小不同上下呼應的圓形,鑲嵌的是相同題材的花形,表達惺惺相惜、惺惺相依的含義,在皮具和繡片用色上采用暗色系;女款錢包表達女性的“內秀”之美,所以在設計上,把繡片放在了皮夾的內部,表達了女性的含蓄內斂,在皮具用色上采用紅色等,繡片的鑲嵌上采用和男款相呼應的花色。把“非遺”技藝的刺繡運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美觀且實用。
(四)筆記本系列。筆記本是自用或是饋贈家人、愛人、友人的好選擇?!靶南嘤 毕盗校ㄈ鐖D5),藍色筆記本的創作,采用相連的雙心圖形鑲嵌兩朵盛開的花兒刺繡,筆記本上半部分兩個不同尺寸的圓形,配合近大遠小的視覺感受,鑲嵌大小不同的兩只蝴蝶,讓人聯想到“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一生一世一雙人”等詩句,表達心心相印兩相知的美好愿望?!包S櫨”系列(如圖6),在筆記本的表層雕琢黃櫨花造型的鏤空,黃櫨又名紅葉,紅葉有相思之意,廓形內放置各種形態的刺繡,造型各異、大小不一,組合在一起別有意趣。
作者簡介:龍佳驪,碩士,無錫太湖學院副教授。